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10-12贾晓敏张翠云

中国市场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互联网

贾晓敏 张翠云

[摘 要]企业统计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遭遇了更新的挑战、更大的机遇,创新已经成为统计工作的必然选择。文章从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性路径,希望对于现代企业的统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统计;信息采集与传输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4.195

1 引言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经济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并且迅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理所当然,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也被应用于统计工作中,最突出的体现是数据采集的精准性以及传输的实时性,以此为显著标识的统计工作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必然要面临大数据的分析和深入挖掘应用的问题,只有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价值的挖掘和分析,才能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从长远看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应该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创新企业统计方式,实现“互联网+统计”的深度融合,这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互联网对企业统计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统计工作作为服务于企业发展的一项工作必然也要顺应互联网的趋势。“互联网”对于企业统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统计工作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可以说颠覆着对于很多工作的传统认知,统计工作也不例外,如果说传统的统计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是某一个部门、某一条生产线、销售线的统计,那么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由点及面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并且具备了数据量大、全过程采集以及实时性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传统数据采集的滞后性、应用的局限性向实时性、全面性的彻底转变。二是互联网技术大大提升了统计工作的价值,最大程度发挥了其功能性。因为统计工作要服务于企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把统计的结果应用到企业决策的实际中来,让统计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数据信息成果共享、数据分析与监控同步,打破了信息服务于企业生产脱节的壁垒,使得统计工作不仅仅成为一种结果的公布,而是立足于企业发展的需求来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

3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管理缺乏规范性。毋庸置疑的是,我国企业的统计工作具有政府行政化的色彩,因为其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并且长期受到影响,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统计工作服务于政府的属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统计工作不是围绕企业自身利益的发展来开展,而是专门应付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的各种报表、数据的填报,从企业内部来说统计工作未得到立足于企业谋求利益和发展的高度来被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的这一定位未发生全面改观,很多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要求仍然是完成各种数据报表而已。尤其是作为企业的领导层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服务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意识相当淡薄,这也就直接造成了统计工作的弱化和边缘化的处境,统计工作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从企业统计工作的管理来说,由于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必然会造成统计工作相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甚至没有专门的部门,更不用说专业的人员了,据了解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都由会计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统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缺失。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尤为突出,统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很難有效保障,服务于企业发展更是空谈。

(2)统计方式落后,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企业统计工作也是依赖计算机来完成,但是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停留在以事前控制和事后分析为主的阶段,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工作,对于深度的数据关系、价值等内容没有进行深度挖掘,更毋庸说现代化的统计预测与决策方法了,统计手段的简单化造成了数据的价值不能有效使用,也使得统计工作无法完成对企业科学决策的支持。同时在信息采集方面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信息资源共享受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就很多企业内部来看,部门之间都相对独立,合作程度不高,所以造成了统计工作的信息采集上缺乏统一性,部门之间缺乏有力的统筹,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数据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显然增加了统计工作的难度。

(3)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加之专业的统计人才,才能深入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服务于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相关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不愿意做相关的投入。很多大企业即使是进行了相关的建设,但是也往往把其当作一个“形象工程”的摆设,未从根本上加强相关人员的配置和培训,更不用说众多中小企业了。企业从思想上认识不到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其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4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创新路径

(1)健全完善相关统计制度。企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制度的完善与支撑,统计制度理所当然也在其中。统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同时统计工作的进步有利于为企业决策制定提供更精准的数据资料,也会同步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除了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外,企业应根据所处的行业及自己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全面服务企业为目标导向,围绕统计工作各个环节涉及的统计内容、统计标准、统计方法、统计监控等问题制定相应的企业统计制度体系,使各个工作环节有效衔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统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统计工作不应该局限于统计部门和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很多业务部门应该肩负起统计职能,形成综合的统计系统,打破传统的数据壁垒,实现部门之间信息的协同共享,这样才能完成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统计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要充分利用相关的统计系统和平台,优化信息的共享流程,实现各部门、各渠道上的有效信息的高效融合。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数据共享的顶层设计。企业管理层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把企业的规划与企业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充分融合,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硬件设施完善以及引进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持,实现数据共享的链条化和流程化,在做好整体框架与基层框架设计的基础上推动数据信息的不断整合。二是打通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实现最大程度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在线化特点,消除数据壁垒,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要实现数据共享。

(3)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实现统计数据的“增值”。可以说现代互联网技术为统计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广阔的空间。传统的统计方法和手段在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时代已经过时,统计部门应该把企业统计工作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数据模型的研发等手段提升挖掘信息潜力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统计工作人员在业务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更新统计理念的同时能够掌握更新的统计方法,提升业务素质,最终服务于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永明.中国企业统计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几个问题[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2]赵彦云.对大数据统计设计的思考[J].统计研究,2015(6).

[3]王艳明.统计技术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J].统计与决策,2014(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