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丢失的“自己”

2020-10-12何其欢刘雯雯卢敏庄

牡丹 2020年16期
关键词:羌塘无人区西藏

何其欢 刘雯雯 卢敏庄

《七十七天》是根据杨柳松的真实经历和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位迷失于都市生活的探险家杨,计划在八十天之内横穿漫无边际的羌塘无人区的故事。

杨在领略了羌塘无人区壮丽风景的同时,也领教了其特有的极端气象。在经历了与动物的生死搏杀、呆呆地看着补给消耗殆待尽却无能为力的生死考验后,极度的孤独感导致主人公心理最后的防线崩溃,一触即发。当这一切结束之后,迎来的只是绝对的冷静。但在迎来第77天的时候,因为缺乏食物,杨极度饥饿,晕倒在地。而此时陪伴他身边的只有那只被他在洪水中救出的小狼,在不停的嚎叫、嘶喊。

一、打破文化常规,创造多重属性

在人们熟知的电影中,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有很多,但是这其中大多都是通过引入西藏的文化和历史,以此为导向开始创作。但是,电影《七十七天》改变了这个传统。在内容上,其基本与民族文化脱钩,突出表现了当代人的精神诉求。主人公作为当代人,在以西藏为背景的电影中,以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切入,使得西藏的空间形象得以扩张,不再只是拘泥于文化和历史两点。任何地域性文化都不能过于公式化,需要人们从多方面思考,与当代结合,与未来结合,形成多个不同维度的框架,这样才能使得文化和历史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伸。而人们的生活并不是唯一的,是多方面、多种意义的结合体。这样一来,又形成了多种可能,为西藏领域文化添加了新的文化属性。

二、从观众视角出发,领略西藏奇貌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西藏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探险已不足为惧,因此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谈。但是,西藏就如同大自然的一个缩影,人们即使再了解它,这对于它来说也仅是微乎其微而已。其实,人们无法真正体验那属于异域的惊世之美。即使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西藏也只是皮毛而已。因此,《七十七天》通过主人公杨的探险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理,带领着大众探索其看不到的西藏。该电影的导演兼主演赵汉唐也是一名室外运动发烧友。这也使得他能够更加真实地融入电影中,把自己的激情和梦想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因此,观众以主人公杨的视角,通过公路片的方式把自己不经意间融入进去,使得自己如同主人公一般,做到了亲身体验,在计划的八十天中,亲眼见证了如何一帧一帧地记录羌塘的美。这样就使沿途的风光和遭遇停留不仅仅在观影者的视觉欣赏上,更使其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与其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羌塘”,不如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羌塘”。在很多的当代年轻人心中,时刻都在等待迎接挑战的那种刺激感。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想像电影主人公杨一样,在一次次挑战中重获新生。但是又有几人能够王者归来呢?因此,《七十七天》的挑战又是一场心灵的挑战。

三、独特的物我价值

在领略《七十七天》中紧张刺激的情节故事和一路走来的奇特风景的同时,仔细品味,人们会发现,其中更有人生的感知存在。《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此,景色需要人们通過慧眼去发掘。否则,再美的风景又与人们有什么关系。这种物我之间的情感交换使得万物富有生命力,能使人们得到大自然的认可。而在此地,作为大自然缩影的西藏,只有驾驭它,才能让人们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七十七天》中,羌塘无人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正是因为有了人的介入,才使得戈壁不再冰冷,一切才变得有意义,尽管人类也是戈壁滩上的一颗渺小的砂砾。

四、找寻自我,升华自我价值

在羌塘无人区与逆境进行抗争,并不仅仅是为了战胜自然的力量,其间更主要的是激发出最好的自己,使得《七十七天》又增添了一股励志性。但是,一味的正能量爆棚会使得原本非常刚硬的题材过于文艺化。因此,导演将这一部分弱化,以主人公杨的行动来诠释“人定胜天”的法则。在《七十七天》中,主人公杨因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因此想要独自一人,仅用一辆山地车横穿1400公里的羌塘无人区。在电影的开头,主人公杨的独白说:“一千四百公里,独自一人徒步穿越。八十天,没有人烟没有后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旅程。”因此,他很明确地知道前方充满危险和困难。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他踏上了这段旅途,在克服困难和战胜自己之间找寻“迷失的自我”。

影片中,主人公杨的一段独白写道:“高海拔徒步,相当于每天一个马拉松。至少要摄取五千大卡的热量,加上装备,自行车推行,最多能携带五十斤的食物。除了压缩饼干,藏族传统的食物风干肉、糌粑和酥油成为了我最佳的选择。想要完成穿越,必须每天保证行进的历程,也必须每天严格地保证食物。”由此可以看出,在羌塘无人区移动每一寸都需要做出详细的规划和考量。主人公杨说:“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活了半辈子,我就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因此,他不想做一个没有方向的自己,而是想要做一个“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的人。

电影《七十七天》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是蓝天。她是一个追求浪漫、身残志坚的女孩子,但她的心里其实是非常荒凉和绝望的,一直都在埋怨上天所带给她的人生。她本来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阳光女孩,却在一次意外中失足,导致全身四分之三失去了知觉。虽然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身残志坚的代表,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仍旧想要回到曾经的样子,因此对自由的渴望愈演愈烈。好强的她把这一切都深埋在心中,在埋怨命运不公的同时,把这一切都掩饰起来,以一个矛盾体的身份面对大众。因此,借着轮椅下滑的机会,她想要完成人生最后一次“飞翔”,这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绝望和对人生的放弃呢?杨和蓝天开始彼此理解,一同“找寻”。这才有了蓝天最终怒吼道“去他妈的命运”,如梦惊醒般认识到“只要精神不垮,心有多远,身体就能走多远”。但是,杨横穿羌塘无人区时,由于身体的原因,她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改为翻过昆仑山,回到那个从前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在一次次经历之后,他们对生命的意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因此,《七十七天》不仅为人们找寻了人生的价值,更为人们读懂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五、结语

影片的结尾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采用了开放式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无非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以观众的角度出发,安慰观众的心情,给观众留下一丝幻想。第二,满足现实的逻辑,升华电影的主题思想。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如此条件下,想要做到在羌塘无人区全身而退是有些牵强的,未免有些不符合现实。这也使得这部电影作品更加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都使得观众在自我安慰的幻想中得到人生的答案,没有了真实感的崇高。相比之下,回归式的结局或许能给观影者更多亲近感。毕竟生活不易,人生如此艰辛,不能把未知和虚无挂在嘴边,夸夸其谈。与其骗人骗己,不如清醒地前行。

(1.神奈川工科大学;2.青海大学;3.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猜你喜欢

羌塘无人区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羌塘禁区
羌塘盆地油气二维地震勘探进展综述
神奇瑰丽的西藏
羌塘盆地可控震源采集试验分析
一个人的西藏
徒步穿越无人区
西藏:存在与虚无
行走不需要借口 穿越四大无人区纪实
西藏南羌塘盆地侏罗系海平面相对变化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