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与苏舜钦山水田园诗比较
2020-10-12杨耀忻
山水田园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戴叔伦和苏舜钦虽然在这一题材领域不能算名家,可同样创作出不少杰作。相似的仕途经历、不同的思想追求使两人在这一题材的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两人所处的朝代并不相同,人们可以通过分析两人诗作的意境风格等细微差别,比较中唐诗风和北宋诗风。戴叔伦和苏舜钦两人都曾创作一定数量的山水田园诗,因生平经历和创作题材的相似性,本文对两人的山水田园诗加以对比分析。
一、薄宦羁旅
(一)戴叔伦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詩人,字幼公,年轻时受业于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萧颖士,有才名。戴叔伦是当时继承杜甫精神并最典型地体现了群体特征的诗人。安史之乱后,唐廷朝政紊乱,宦官专权更甚于前,藩镇割据严重,向往中兴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戴叔伦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关注现实矛盾,关心民生疾苦。另外,戴叔伦的祖父和父亲都隐居不仕,闭门研究礼学。受隐居为学的家风思想熏陶,尽管戴叔伦一生中为官多年,但他时常有归隐的念头。
(二)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景祐元年(1034年)中进士,累迁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官职,后因支持“庆历新政”而被罢职,隐居苏州,筑沧浪亭以自适。苏舜钦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接受政治氛围的感染,其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苏舜钦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政治革新运动,并参与了反对西昆体的斗争。其间,苏舜钦积极支持范仲淹改革,触怒了守旧派的权贵,在守旧派的构陷下遭到罢免。
二、戴叔伦和苏舜钦山水田园诗的闲适风格
(一)戴叔伦:闲适自然
安史之乱后,唐代诗歌一改往日那种富贵典雅、雄浑壮阔的气象,而朝平易晓畅的方向发展。戴叔伦的山水田园诗也是如此。诗歌《越溪村居》写道: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黄雀数声催柳变,清溪一路踏花归。
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负米到家春未尽,风萝闲扫钓鱼矶。
据考证,这首诗应当写于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诗人正值风华正茂之年,匆忙到饶州避难。不用再担心自身安危后,诗人看待自然景物的眼光也变得生动活泼。这样清寂的环境并未让诗人感到寂寥,相反,“负米到家春未尽,风萝闲扫钓鱼矶”这样自由的生活使诗人感到轻松。整首诗呈现出清新明快、恬淡隽永的风格特征,并表现出向往隐逸、不慕功名的思想倾向。
戴叔伦向往隐逸,却又积极为政。他为民谋利的举措损害了部分豪强的利益,遭受到抚州罹谤等事件的冲击,这使他坚定了归隐的决心。陶渊明逃避非理想的现实的方式是躲到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中。戴叔伦也在山水田园诗中抒发自己渴望辞官隐逸的理想。诗歌《郊园即事寄萧侍郎》写道:
衰鬓辞余秩,秋风入故园。
结茅成暖室,汲井及清源。
邻里桑麻接,儿童笑语喧。
终朝非役役,聊寄远人言。
此时,戴叔伦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已经与年轻时的清新俊秀风格明显不同,诗风更加圆融自然。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描写田园生活,琐碎的农事让诗人感到生命的充实,儿童的欢声笑语让诗人感受到天伦之乐的幸福。诗境和语言都使人不禁联想到陶渊明所作的《归园田居》。不管是“衰鬓辞余秩,秋风入故园”,还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都是他们心中对世俗牢笼反抗的表达方式。
戴叔伦富有诗意的山水田园诗作品有很多,尽管诗歌语言从年轻时的清新俊秀发展到历经世事后的平易圆融,但是作者始终如一地向往自由。
(二)苏舜钦:富贵清闲
苏舜钦所处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也不少。苏舜钦的政治主张使他在官场得罪了不少同僚,最终导致了他被罢免。被罢黜后,苏舜钦同样选择归隐避世的道路,他的大部分山水田园诗皆创作于寓居苏州时期。
苏舜钦山水田园诗展现出一种不同于戴叔伦诗作的风貌。例如,《夏意》中的“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暑中闲咏》中的“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皆表达了一种梦醒不知身何处的闲适之感,《沧浪静吟》中的“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读来使人能够体会到山间自然的野趣。下面以诗歌《夏中》为例,进一步解析苏舜钦山水田园诗的特征。诗歌《夏中》写道:
院僻帘深昼景虚,轻风时见动竿乌。
池中绿满鱼留子,庭下阴多燕引雏。
雨后看儿争坠果,天晴同客曝残书。
幽栖未免牵尘事,身世相忘在酒壶。
这首诗描写了苏舜钦隐居时期所居院子的景致,但他写的水不是户外所见的山泉或溪流,而是特意堆砌出来的、养了观赏鱼的绿池;他写的树荫不是暂供休息的田边野树,而是特意栽种在田园中用以观赏的树木。在诗歌开头,他已对这里的景色做了总结,“院僻帘深昼景虚”,似梦非梦,恍恍惚惚,在结尾也抒发了感想,“身世相忘在酒壶”。可见,此处景色只是他用以暂时逃避现实的乐园。
三、戴叔伦和苏舜钦山水田园诗风格特征和原因
(一)前者渴望归隐,诗风朴实、平易;后者无奈避世,诗风富贵、闲适
戴叔伦深受隐逸思想影响,被迫入仕后,他坚持清廉为民,无端被诽谤无疑对他造成很大的打击。苏舜钦也是一个抱着修身齐家治国理想的儒家学者。但树高易折,使他成为守旧派打击的目标。当理想破灭时,很多文人会努力开解自己,以减轻心灵负担。因此,二人在被贬后都不不约而同地走上归隐的道路,突出表现为文学作品中山水田园诗作品占比增多。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戴叔伦渴望归隐,其后期作品呈现出朴实、平易的风格。戴叔伦成长于一个儒道并重的书香世家。这样的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淡泊名利、正直敢当的性格,还对他一生的为人处世产生深远影响,表现在诗歌中就是平淡质朴。
苏舜钦则不同。苏舜钦的归隐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借归隐来逃避现实,故作品呈现出与一般山水田园诗不同的清闲气息。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散发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气势,但是他的理想同样遭到打击。在他寓居苏州后,诗歌体裁和风格一并改变。在认识到仕途艰险之后,苏舜钦只能沉醉于山水田园风光,借以逃避外物,独善其身。受宦门子弟的身份影响,他的诗风具有富贵、闲适的气息。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戴叔伦和苏舜钦两人处于不同时代,诗风不同。戴叔伦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是唐朝由繁荣到衰败的一个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代诗歌便罕见高绝的气象、豪迈的风骨,雍容的气度,转而开始变得平易质朴,戴叔伦自然也不例外。而苏舜钦生活于北宋中期,宋仁宗勤勉为政,社会环境和百姓生活相对稳定,虽然仕途不顺,但是其诗歌依然表现出雅致、闲适之意。
(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杨耀忻(1995-),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