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原色
2020-10-12石丽芳
近些年,来广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他们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洞察力、细腻的笔触描摹生活、折射内心,反映在时代骤变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现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道德坚守。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极大关注,并被文学界广泛认可。这些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在题材选择、美学追求、道德审视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性,代表了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整体创作面貌和诗学追求,对他们进行整体考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全貌,探讨文学的使命与意义。本文以201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为观察对象,探讨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创作特质。
一、底层书写
《丛书》收录了六位小说家的作品,即潘小楼、黄土路、梁志玲、陶丽群、周耒、杨仕芳等,他们来自壮族、侗族等广西世居民族,多出生于普通家庭,来自农村、工人家庭,或本身原是打工者,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底层小人物恶劣的生存状态,对其充满同情,并且深切关注他们的命运。《丛书》多以这类人为描写对象,即农民、打工者、小摊贩、收破烂的、下岗工人、风尘女子、残疾人等,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生活困顿,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能力提升自己,没有创业资本,也没有能力自救,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任何竞争力和优势。为了生存特别是在城市扎根,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受歧视、受污辱,抛弃尊严、扭曲人性,他们的抗争多以失败告终,最后向生活妥协。《丛书》通过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现命运的悲剧和人性的丑恶,揭露权力的腐朽、欲望的肮脏,描写两性的龃龉,映射生存的困境,展现城市文明对乡村生存空间的挤压,并为寻求底层民众的出路做出各种探索。
(一)表现底层人物特别是女性的生存困境
生活中各有各的苦楚,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求存,注定要承受更多的苦难和不公。例如,梁志玲的短篇小说《梳头的声音》里的打工女胡美丽,为了留在城市跟老板娘斗志斗勇,甚至出卖身体勾搭老板,最终以失败告终;另一打工女绿女,自尊自爱,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换取幸福,却因劳累过度死在大火当中;秀子表姐虽然嫁了城里人,却为了保住地位而努力生儿子。三位来自农村的年轻姑娘在进军城市的过程中受到了重重阻碍,城里人给予她们的是鄙夷、排斥、刁难、玩弄、污辱,她们最终都惨淡收场。作者用悲凉的笔调涂画了她们悲剧的一生,为这一类来自农村或城市底层的女孩们谱写了一曲悲歌,探讨新时期那些逃离家乡的年轻人变幻莫测的前途,追问他们何去何从。类似的题材还有梁志玲的《纠缠》、陶丽群《行走在城市里的鱼》等,这些小说表现出相似的主题:生存的艰辛、权力和制度的压制、道德的束缚、命运的愚弄、畸形的人物关系、平凡人的无限妥协退让。
(二)表现小人物的坚韧生命力
《丛书》同时也写描写了底层小人物强大的生命力,为了生存,他们百折不挠,拥有一颗坚韧的心。例如,陶丽群的《漫山遍野的秋天》描写了三位人物,即不能生育的丈夫、侏儒妻子、傻子。丈夫因不能生育被前妻抛弃后娶了侏儒妻子,侏儒妻子一心想要生个孩子,做一个完整的女人,傻子是隔壁赵巫婆的儿子,二十多岁了还没有老婆,更遑论后代。傻子与妻子发生了关系,有了孩子,丈夫得知后离家出走。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过后,丈夫回归家园继续耕种心爱的土地,妻子幸福怀孕,傻子也有了后代。这个故事讲述了三个残缺的人经过互补,完成了人生的圆满。故事令人心酸,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令人动容。这些顽强的生命力,不肯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正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闪耀点,也是小说最动人的地方。
对底层的书写是大多数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选择,他们通过对这些社会边缘人物遭际的观照,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那些未能登上时代列车的底层人物的命运前途,揭示生活并非处处充满鲜花,依旧有泪水和辛酸,当然还有希望。
二、美学追求
作家们善于从小处着眼,细腻真实的描写生活,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讲述故事娓娓道来。在他们笔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为读者建构了一幅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活画卷,并展现出独特的美学追求。
(一)对人性丑恶的揭露
《丛书》在着力刻画人性的丑陋特别是男性的丑陋面貌方面十分突出。与普遍描写女性的人性美与悲剧美不同,小说在描写人性丑陋方面多以男性为突破口,这未尝不是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讽刺。例如,《飞入天中的梯田》(周耒)对官场中某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皮条客的批判入木三分,刻画出了令人作呕的人物群像;文中男性无一正面形象,官员冯自达、拉皮条的基础干部邓明亮、饭店老板、父亲农宝可以说是三个阶层的代表(官员、商人、农民),也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支柱,但他们在女孩小菱走向灭亡的路上无一不是推手,亦无一不将社会的另一半——女性,当作玩物与商品。小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集体腐烂的丑恶现象,亦揭示了弱势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卑微与挣扎。
《秘密渡口》(潘小樓)中,赵尔克利用职务之便玩弄各种女性,油腻而猥琐,却给自己贴上“牧歌”的诗意标签。《桂林的田螺姑娘》(黄土路)是对民间故事“田螺姑娘”的一次魔幻现实主义的创造性改编,田螺姑娘并没有与小伙子幸福一生,而是遇到一个家暴、悭吝且与寡妇偷情的丈夫,为了填饱肚子,田螺姑娘不得不委身于村老,最后怀孕事发,逃回水里做回了田螺。小说揭露了农村田园牧歌的另外一面——粗俗无知、野蛮暴虐,突出表现为村老的强权与腐败、村民的麻木与愚昧,同时向读者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自私。
《丛书》中诸多男性形象承载了作者对人性的批判。虚伪、贪婪、自私、纵欲、懦弱、无能,这些附着在人身上的劣根性,是与生俱来的,亦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需要克服的。作家们通过对这些人性丑恶的揭露和批判,表达对真与美、爱与善的缅怀和追求。
(二)善于用悲剧震撼人心
《丛书》中不少小说以悲剧结局,或者作品中始终弥漫着悲凉的氛围。陶丽群《风的方向》中的移民在新迁徙的土地辛苦十五年,仍得不到法律和当地百姓的接纳,依旧是不受欢迎的外来客,跪着求活——为死者求一席安眠之地,为生者求一片故土,只有回到贫瘠偏远、曾经迫不及待抛弃的老家,才能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梁志玲《突然四十》的女主人公张国花是一位普通的送报员,在丈夫失业而颓废后扛起养家的重担,做着对女人来说过于沉重的工作,她乐观豁达,并不报怨,正当丈夫翻然悔悟、努力赚钱给她买礼物和蛋糕过生日的时候,她却死于车祸。《梳头的声音》里,无论是出卖肉体的胡美丽,还辛勤工作的绿女,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前者被婚姻保卫者的老板娘驱赶,鸡飞蛋打,后者因为太累睡着了,被火烧死。潘小楼《小满》中小满的离奇波折的一生,杨仕芳《流逝》中欧元刚失败的两段婚姻,均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充满同情。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平凡,个个鲜活、充满生命力,却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以惨淡收场。这是生活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作家们用悲剧的力量,表现了社会边缘人物的生存困境和迷惘、对命运的失望及无力感。
三、道德审视
文学即人学,描写人物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小说创作的一大题材。作家们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持慎重的审视态度,亦通过作品展现他们的矛盾和困惑,他们对传统美德给予肯定和赞美,但同时又更敏锐地意识到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毁灭。
(一)对传统道德的赞美
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大多是普通百姓,整日为生活奔波,身上存在着各种小毛病,如自私、懦弱、蠢笨等,但这些瑕疵不能掩盖他们身上的光辉,如勇敢、坚韧、宽容、勇于牺牲等品质。无论是《起舞的蝴蝶》(陶丽群),还是《一塘荷香》(陶丽群),抑或是《醉月亮》(陶丽群),主角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对传统道德的坚守。《起舞的蝴蝶》(陶丽群)中的胡蝶,勤劳善良,热情爽利,但因为太过“能干”而被丈夫抛弃,胡蝶离婚后努力挣钱,孝顺公爹、照顾儿子,克制生理需求,坚持不找情人,坚守贞操,并大度原谅前夫,最后在公公临终前,也十分识大体地退让出儿媳妇的位置,让前夫的妻子上前守候病榻前,突显了传统女性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贞洁意识;李一锄因是上门女婿被村民排挤、欺辱,在争夺土地中失去妻子,等到儿子有能力报仇,不但阻止儿子报仇,而且依仇人所愿,又将田地调换回来,体现了“以德报怨”的品德;《醉月亮》里的刘桂香苛待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现任丈夫的孩子、维护前夫的孩子,这种舍已为人的品质令周围人对她赞不绝口。小说人物对传统道德的固守有些迂腐甚至是残酷,但在当下的生活语境当中,作者执意描写这种坚守与呼唤,又显得有几分执着与悲壮。
(二)对于传统道德的批判
对于传统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和戕害,小说家们又保持着警惕态度。《第四个春天》(陶丽群)中的万宝路是一位普通的高楼外体清洁工,他乐观善良,有着做蜘蛛侠的梦想;因为救助一位老太婆而被诬撞人,被无良媒体歪曲事实,受不了大众谴责和旁人误解而自杀。《臻蔡先生》(杨仕芳)中的老师陈林,仅因漂亮女学生的一个恶意玩笑,就被大众打为流氓,从此尊严尽失,被逼堕落,放弃坚守半生的职业操守和信念。这是两则道德暴力的故事,可怕之处在于——当它以“正义”为旗帜,成为某些人的武器时,所有被害者都要在它的屠刀下瑟瑟发抖,而且它不需要证据便可判定你的“罪”,便可毁了人的一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道德暴力的残酷令人触目惊心。作者通过或悲剧或荒谬的故事,完成对道德的审视和批判,“美德”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当它作为杀人利器或者阻碍人生存的帮凶之时,“道德”就已经变成了吃人的魔鬼,对人只有束缚和毁灭。《雪越来越暖》(周耒)中的杨凤莲是一位被拐卖妇女,几经抗争,接受了命运,与买她的男人结成了夫妻,过着有几许家庭温暖的生活。几年之后,她携夫带女回乡探亲,发现家庭因为寻找她而支离破碎,为了報答父母之恩,她抛弃丈夫与女儿,将自己作为“换婚”的交易品换来了弟弟的婚姻,却彻底滑入了悲剧的深渊。她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弟弟的幸福,热衷家暴的弟弟将弟媳打死,她作为被报复的对象也终日受到新丈夫的凌辱和虐待。杨凤莲的“愚孝”“报恩”以及所谓的“牺牲”和“成全”并没有让她显得高尚,反倒揭显示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思想的荼毒和驯化、对女性自身的毁灭以及女性被“物化”的可怕现实。
广西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注、对人性丑恶的批判、对真善美的执着、对命运的迷惘和思考,形成了一种整体的创作特质。这既是他们小说的优点,也是一种束缚。文学反映生活、人性,折射内心,寄托理想和愿望。生活不仅仅有底层,也不仅仅有苦难,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能促使小说更好地提升。
(广西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17KY0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石丽芳(1979-),女,瑶族,广西平乐人,博士,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