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职干部再上“一线”
2020-10-12谢鑫宇
谢鑫宇
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是指因职务与职级并行、换届、机构改革及干部个人原因等退出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但又未退休的人员,他们仍是原单位的在编人员。
这些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后,往往会陷入“尴尬”局面:编制虽然在原单位,却很难有适合的岗位,工作无所适从。此外,部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还存在“到点等退休”“摆老资格”等心态和管理空档。
“这部分干部熟悉情况、经验丰富,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成为当前从严管理干部,激励干事创业的一个现实课题。”乐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熊伟表示,今年以来,乐山市委在前期调研分析基础上,在全市创新推行“常青树”行动,让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二次择岗”,重回“一线”履职,以此调动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积极性。
打破“尴尬 ” 搭建干事平台
2019年6月,乐山市启动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市委鲜明崇尚实干导向,制定看实绩、看口碑等“五看”晋升原则,一大批干部职级得到晋升。其中,部分干部职级晋升后由于年龄等各方面原因,主动选择退出领导岗位。
曾任乐山市市场监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的王开强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2月,王开强职级晋升至二级巡视员后,主动退出领导岗位。
还有两年即将退休的王开强想过退出领导岗位后的工作,“可能相对会比以前轻松一些。”出乎意料的是,今年2月,还在居家防疫的王开强接到一个电话:“市上准备抽调你到市‘挂图作战总指挥部调度中心任职。”“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组织有需要,我就要上。”王开强立马接下了这个任务,重返“一线”。
“新岗位,新挑战。”王开强用六个字概括了他这半年来的现状。像他一样退出领导岗位后又重返“一线”的县级及以上干部,目前在乐山有200余名。他們都是结合自身意愿被安排参与全市重点工作督导、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
谈到为何要通过“常青树”行动给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搭建新的干事创业平台时,乐山市市中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郜欣坦言:“若这些干部留在原单位,尴尬是真实存在的。”他举了个例子:老领导退出领导岗位后,新的领导可能是原来的下属,这样新领导在安排工作时难免会放不开手脚。
“‘常青树行动有效打破了尴尬,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解决了履职缺平台、干事缺激情的难题。”乐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这半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些干部到新岗位后,充分运用多年工作经验,在中心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统筹资源 精准“定岗”履职
在市中区委组织部,新组建的“常青树”工作办公室运转规范高效。一个记载有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总量结构、特长优势、岗位意愿、个人专业、工作意愿的“常青树”数据库,让工作人员工作起来游刃有余。“我们根据数据库所掌握的详细资料,为每个人匹配了适合的工作,再与每个人进行沟通,效果非常好。”该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市中区83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皆纳入了‘常青树工作组。”
2019年12月,由于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市中区张公桥街街道与另外两个街道合并为新的海棠街道。这样一来,原张公桥街街道党工委书记袁格林便退出了领导岗位,成为了一名“常青树”干部,被安排到征地拆迁工作组继续发光发热。
哪些人能重返“一线”?重返“一线”后到什么岗位工作?这些问题在乐山市委发布的《乐山市“常青树”行动暂行办法》中都有答案:除经三级甲等以上医院证明患有疾病、身体状况欠佳,专业能力较强且承担本单位中心任务和其他不适宜抽调参与中心工作的干部外,其余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皆可重返“一线”。而他们的岗位安排则按照个人意愿、自身特长和岗位需求相结合原则,统筹安排参与重点项目工作组,承担本地本单位党建、驻村帮扶、项目管理等中心工作或专项工作。
袁格林为何被派往征地拆迁工作组?市中区委组织部干部股股长王侠给出了解释:袁格林有在街道、镇、村的相关工作经历,有三十多年与群众打交道的工作经验,加之他对原张公桥街街道的熟悉程度高,组织上结合他个人意愿后,最终决定将他安排至征地拆迁工作组。
“我参加工作时在‘一线,退下来后也愿意再上‘一线。”袁格林的话道出了不少“常青树”干部的初心。
目前,乐山市将200余名县级及以上干部、556名科级干部、2000余名离职村(社区)干部、1140名村(居)民小组长全部纳入“常青树”数据库集中管理。许多“常青树”干部说:“在临近退休之际再上‘一线,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青春时期奋斗的时光。”(责编/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