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建议
2020-10-12石凯
石凯
摘 要: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较突出的作用,现阶段我国还是处于汽车大国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汽车发展,对标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新四化;新能源汽车
一、前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较广的产业链以及能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较突出的作用。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获得十一年的世界第一,俨然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工业大国。但是对于汽车强国我国还有较长的路程要走。从全球看,随着汽车行业进入“新四化(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时代”,汽车产业正在进行快速的转型变革的发展阶段,故探索我国汽车产业的方案具有较大的战略意义,本文拟研究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结合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属于中国版本的汽车产业发展方案,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一定的中国化方案。
二、文献综述
王洪涛(2019)指出了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王元彬、汪春雨、郑学党(2019)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考量,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和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不够深入。刘宗巍、赵世佳、赵福全(2016)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零部件企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从国家、行业、企业等3个层面提出中国零部件产业未来发展建议。王小明(2020)运用修正的“钻石模型”理论,分析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的基础与环境,提出加强国家战略谋划、自主品牌国际化塑造、跨界融合发展、标准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措施。徐建伟(2020)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并且对未来汽车后市进行展望。贾刚(2018)通过资料研究、行业专家访谈并到部分企业实地调研,对中国汽车发展现状做深入分析,并对未来趋势做出预判。梁涛、苏敏敏、王小霞(2019)介绍了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的现状,指出了当前阶段汽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对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分析。
现阶段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对中国汽车进行相应的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环境和国际汽车行业的现状,本文通过分析国际汽车的发展,与中国汽车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比较,较全面地分析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并能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并最终给政策性的建议。
三、世界汽车的发展
继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之后,汽车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汽车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以及提高了人类出行效率。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机动车,标志着现代汽车诞生。在这一时期,奔驰、标致、戴姆勒、福特等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
1.汽车的第一次工业变革
在福特生产流水线出现之前,汽车生產完全都是靠手工作坊制造完成的,每配备一辆汽车需要728个工时,生产效率十分低,从而导致汽车的价格虚高。在福特之前,轿车的售价在4700美元左右,以美国为例,平民用户根本就购买不起一辆车,自福特T型车生产,1910年T型车的售价为780美元,同年美国的人均GDP为362美元,价格也相对较高,随着福特流水线的大批量生产,导致汽车的价格也急剧下降,1914年每辆车售价360美元,相当于福特工人72天的工资收入。
这段时期美国也相继诞生了道奇、林肯、克莱斯勒、普利茅斯等品牌车企,在二战前,美国是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底特律是美国汽车业的中心,也是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在整个汽车业中,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很快就被引进到欧洲大陆。其中福特在1925年创下了每10秒生产1辆T型车的效率,从1908年到1927年,T型车共生产了1500万辆,1929年,底特律以23.6辆/人的劳动生产率生产了当年全球汽车产量的80%,当时的汽车产业基本被美国垄断。
2.汽车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战结束后,汽车行业迎来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汽车,产量从战前的80万辆增长到了800万辆,增长近十倍。在这个时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德国以高档豪华轿车与“国民车”并重,德国的甲壳虫在1939年2月的柏林汽车博览会上首次亮相,但直到战争爆发,只生产了630辆。二战后,大众汽车工厂就把“甲壳虫”车改装成军用车,1945年12月,大众汽车恢复批量生产。自1950年起,汽车工业再次回到正轨。法国“国民车”也大量涌现,其中包括雪铁龙2CV和雷诺4CV。雷诺4CV从1946年开始生产,到1961年被雷诺R4替代,一共生产了110万辆左右。
经历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节能、低功耗的日本汽车实现了弯道超车,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最终阿拉伯战败,将石油价格每桶从3美元左右提高到10美元左右,上涨了近三倍多,1979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伊拉克和伊朗两大石油输出国战争使得石油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原油价格从1978年的14美元上涨到1980年的38美元,上涨了两倍多。对于美国以福特代表的汽车来说,其大排量、高功耗著称。而日本由于资源短缺,石油完全依赖进口,日本汽车工业一直是朝着节能、低功耗的方向发展。正借助这两次石油危机,日本彻底打开了海外市场,1955年日本汽车产量为6.9万辆,而同期美国的汽车产量为920万辆。于1980年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
对于美国以福特代表的汽车来说,其以大排量、高功耗著称。而日本由于资源短缺,石油完全依赖进口,日本汽车工业一直是朝着节能、低功耗的方向发展。正借助这两次石油危机,日本彻底打开了海外市场,1955年日本汽车产量为6.9万辆,而同期美国的汽车产量为920万辆。于1980年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
石油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电动汽车领域的关注,并逐步打算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许多汽车制造商开始探索怎么替代燃料汽车。但当时由于与燃油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例如最高时速低以及行驶里程短,同时随着之后石油需求的降低和供给的过剩,油价处于较低的阶段,致使放缓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后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正是因为这两次石油危机,开始使得大家关注电动车,也为后期电动车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3.汽车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汽车工业的增量开始放缓,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汽车厂商开始了收购兼并的浪潮。
(1)根据欧盟、美国、日本等地的反垄断法,只要合并可以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法主管机关就可以禁止合并。故汽车企业不得不寻求跨国、跨区、跨州的联盟和兼并,以规避反垄断法。故汽车工业的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欧共体等,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推动世界生产方式的变化,一是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
仅1998年世界汽车工业就发生了618件兼并收购案,涉及金额806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最终形成了六大跨国集团。即通用汽车集团、福特汽车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丰田汽车集团、大众汽车集团、雷诺-日产。
4.全球汽车行业整体现状
近几年世界乘用车整体比较平稳,2018年开始出现了下行压力,从销量角度看,2018年销量同比下降3%,2019年延续了2018下行的趋势,同比下降6%。从产量角度看,2018年产量同比下降2%,2019年下降了6%。
四、中国汽车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相对于欧美等国起步较晚,现如今我国发展成为了汽车大国,2019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十一年全球第一,其中也出现了一些有竞争力的车企,例如比亚迪、吉利汽车、上汽集团等。
1.起步阶段(1950年-1965年)
1956年7月13日,一汽造出解放卡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958年5月5日,试制出第一辆东风CA71型轿车。汽车制造厂由1953年的1家发展到1960年的16家。到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
2.成长阶段(1966年-1980年)
1969年在湖北建造二汽,生产“东风牌”卡车、“富康牌”轿车以及后来的“爱丽舍”轿车等,二汽拥有2万台设备,100多条自动生产线,只有1%的关键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又一大进步,1976年,全国汽车生产厂家增加到53家。1980年生产22.2万辆车,是1965年产量的5.48倍。其汽车保有量为169万辆。
3.合作阶段(1981年-1999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汽车的需求也逐渐增大。
但同时由于我国当时的汽车行业水平无法满足需求,在1984年至1987年,我国进口轿车64万辆,金额花费266亿元。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合资建厂,1985年成立上汽大众,1991年成立一汽大众。前前后后,成立了很多的合资车企。
正是通过和国外的汽车厂不断合作,引进先进的标准和体系,使得我国的汽车产业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我们国内前几大汽车集团,合资品牌销售量占比基本超过五成,例如一汽,其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十分低。
4.高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我国汽车工业进步的速度加快,新车型不断,细分领域不断趋于完善,整車技术也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乘用车销量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销量的33%,同时与国外汽车巨头合作的步伐也是越来越明显,包括近期大众入股江淮汽车,国外车企也不断加深在中国市场上的布局。
5.中国汽车市场现状
自2018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出现了首次下滑,2019年延续了下滑的趋势,主要原因系我国人均GDP增速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关。经济增速放缓,汽车作为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产车占比不到四成,其余市场被德系车、日系车和美系车占领。
五、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但我国没有培育出一个世界级品牌汽车,跟德国、美国、日本等汽车强国还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产业的技术沉淀不够。美国福特汽车发明了流水线,大大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效率,并现成了以底特律为核心的汽车制造基地,技术沉淀够深,才有了美国汽车的辉煌历史。德国以高档豪华轿车与“国民车”并重,有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具有较深的技术沉淀,口碑甚好。日本车以节能为特点,先后产生丰田、本田等核心车企。
(2)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较晚,汽车产业作为一个重资产型的产业,在汽车的产业链布局程度没有国外强势车企深。同时,我国部分车企缺乏自我创新能力,对海外强势车企的技术进行生搬硬套,从而导致短期内很难达到汽车强国的目标。
(3)环保、交通和汽车产业发展有一定矛盾。现阶段,我国石油资源越来越枯竭,目前每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居全球第一,而汽车对石油资源的消耗较大,制约了一部分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交通越来越发达,例如高铁等交通工具会对汽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汽车能够释放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物质,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汽车产业的发展。
六、政策建议
1.加强我国车企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汽车的强国梦,归根结底是对需要资金的投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唯有这样,才能在汽车浪潮中活下来。在这个阶段中,政府应该从多个方面对汽车产业进行相应的推动和鼓励,例如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等。
2.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提升我国汽车车企的技术水平,可以积极吸纳国内外核心技术人员。对于专业人才给予一定的福利制度,要吸引人才进而留住人才,同时鼓励国内相关人员定期进行海外学习等方面提升技术水平。
3.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供应链。汽车产业链涉及方面较多,在产业链方面,需加强与国内外车企和核心制造商深度合作,提高整体技术,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供应链。
4.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也指出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结合我国汽车现状,汽车电动化是我国汽车产业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小明.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升级发展审视[J].重庆社会科学,2020(04):84-95.
[2]徐建伟.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变化及2020年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20(07):27-36.
[3]王元彬,汪春雨,郑学党.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及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03):59-68.
[4]王洪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3):24-25.
[5]梁涛,苏敏敏,王小霞.中国汽车技术的现状、发展需求与未来方向[J].内燃机与配件,2019(02):158-159.
[6]高继欢.试析中国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时代汽车,2019(01):25-26.
[7]贾刚.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与趋势判断[J].汽车工程师,2018(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