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何以为家
2020-10-12李娜yuer
李娜yuer
12岁的小男孩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理由是:“他們生了我。”
电影海报上的小男孩笑得天真又灿烂,但是当贫民窟的破败、离乱、逼仄和压抑扑面而来的时候,叙利亚、黎巴嫩、难民,这些都不再是国际新闻中遥远而冰冷的词汇——它们那么真实而又残酷地展现在眼前,让我感到难以抑制的悲痛。
赞恩是难民的孩子,他没有身份,像蝼蚁一样生活在底层。影片的开头,我们就看到他瘦小的身影穿梭在混乱肮脏的街头,靠给人搬货物送水打零工赚钱,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他展现了一种不属于他年龄的成熟,和对这个世界的反抗意识。妹妹萨哈来例假,他帮妹妹偷卫生巾,并且告诉她千万别让父母知道,不然就要把她送给那个坏男人了。坏男人是赞恩一家的房东,父母想用女儿萨哈来换取减免房租。赞恩把坏男人给的甘草糖和方便面狠狠地丢进垃圾桶,在父母要把妹妹送走的那天,想方设法阻止并计划带妹妹逃跑。他失败了,妹妹在十一岁这一年成了新娘。
影片中的父母当然是可恨的。他们那么贫穷和愚昧,自己的生活都摇摇欲坠,却还在不停地生孩子,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受苦。那种无知和麻木让人感到窒息——他们真的以为,女儿嫁给人家能过上好日子呢。但是,如果你以为这部电影只是在控诉父母,就未免太浅薄了。如果赞恩带着妹妹逃跑是他对抗家庭的失败,那他的第二次“出走”,直接让他剥离掉父母的屏障,与这个真实的世界短兵相接。
赞恩在游乐园遇到一个埃塞俄比亚女子拉希尔,拉希尔是一名清洁工,也是一名母亲。她把他带回家,赞恩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可拉希尔同样是个没有身份的难民,她甚至倾其所有也筹不齐办一张假身份证的钱,不久之后就被捕了。
赞恩失去了短暂的庇护,被迫成长,成为“父亲”。可怜的赞恩,他还要承担起养育拉希尔1岁儿子尤纳斯的重任。没有钱买食物和交房租,赞恩开始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去购买药品制作饮料卖钱。他用一根绳子拴住尤纳斯,带着他到处流浪。最后,走投无路的赞恩把尤纳斯卖给了人贩子,卖了500元美金。他打算用这500元美金逃离这个国家。临走之前,他再次回到家中,发现最爱的妹妹因为流产而去世,于是他拿起刀跑了出去……刺伤房东的赞恩被捕了,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他的母亲来看他,并带来一个消息:他又要当哥哥了。愤怒又绝望的赞恩联系了记者和律师,要起诉自己的父母。
赞恩所有的抗争和逃离无疑都是失败的。当他完整地体验过“父亲”的处境之后,可能已经明白这种深陷泥淖般的无望无光并不是父母的错,他不是被父母伤害了,而是被这个世界伤害与抛弃了。
这是电影最令人难过也因此更显深刻之处。当你以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好像是你所有痛苦的根源,但是剥离掉这道屏障,你会发现,事情远远比你想象得更加复杂。这当然也是导演的仁慈之处。她用客观与悲悯的视角,呈现了一种真实。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控诉父母,父母只是离你最近的一张多米诺骨牌而已,他们也是环境的受害者。
赞恩的控诉,那么铿锵有力,却也始终无解。
穷人不要生孩子,就能让所有人豁免于战争、贫穷、离乱和失序的世界吗?不是的,当社会环境动荡,无法为人们提供正常的、有序的、稳定的生活,个人命运无疑如风中的草芥。孩子和成年人,其实都是受害者,他们的软弱与无能为力,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
生活在安定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我们可能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但依然会如电影结尾时闪过的那句话那样祈祷:愿所有勇敢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娜姐的光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