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0-10-12宋晓云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涪陵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宋晓云

摘   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2019年重庆市涪陵区工业总量占据GDP总量的42%,但其中90%来自传统工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以涪陵区装备制造业为基础,参照文件《关于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涪陵区“两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涪陵区可以通过加快智能化改造、挖掘战略新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方式加快“两业”融合步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涪陵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涪陵区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5.01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5-78-07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我国已建成了“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这两个经济圈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拉动力。

涪陵区位于重庆中部,201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93.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9%[1],是工业强区。全区工业企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清洁能源、食品医药、信息技术五大支柱产业。作为传统工业强区,老旧工业占比大,且真正的“高、精、尖”产业占比小。因此,传统装备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以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研究述评

(一)关于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界定,国内外学者对于“两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针对产业融合理论。姚小远(2014)从两个方面论“两业”融合,一方面是制造企业作为融合主体,突破自身的产业边界向服务业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是初期以纯服务业作为融合主体,通过直接进入或“贴牌制造”进入产品制造环节。[2]63

(二)关于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

一是国家战略政策。为应对国际竞争以及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需推进。张旺[3](2019)、高智、鲁志国[4](2019)认为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正是迫使涪陵区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是国际形势倒逼。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欧美国家再装备制造业化的兴起,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三是消费者需求的变革。肖挺、黄先明(2018)从“需求方”角度出发,认为客户的需求、宏观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复杂性等影响“两业”的融合[5]109。四是企业自身利益驱动。朱文兴、谢明珠(2018)认为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产品的特性、企业的创新能力等具有战略竞争力的资本是促进“两业”融合的动因[6]。

(三)关于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于“两业”融合的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利益。王娟、张鹏[7]154(2020)、成丽红、孙天阳[8](2020)认为促使“两业”融合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二是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孔令夷(2020)等认为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具有战略竞争力的资本是促進“两业”融合的影响因素[9]。三是市场机会。肖挺、黄先明(2018)认为市场的复杂性等影响“两业”的融合[5]110。

(四)关于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

“两业”融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业转型产生影响。一是成本效应。罗军[10](2018)、肖挺[11](2018)、王岚[12](2020)认为在传统资源要素成本日益提高的环境下,企业通过增加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服务要素投入,降低对传统资源要素的依赖,降低企业成本。二是技术创新效应。綦良群、高文鞠[13](2019)、刘维刚、倪红福[14](2018)、王娟、张鹏[7]162(2020)认为将知识、技术等高级服务要素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上述“两业”融合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目前关于“两业”融合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于某个地区“两业”融合问题研究尚有不足,现有文献多选用省级、国家级管辖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对于区县“两业”融合文献研究缺乏。

二、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是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并通向价值链中高端位置的重要方式。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互联工业”[2]64,不同的战略名称传递出同样的信息: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各国争先抢占重塑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争取在全球产业链调整新格局中分得一杯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的崛起,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GDP跃至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需求迫切,必须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除此之外,“再制造化”在世界各国兴起。“再制造化”并不是指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兴起,而是指服务型先进装备制造业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大力应用,“两业”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两业”融合是提升我国产业全球产业价值链水平的重要方式。

(二)国内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人口红利消失,装备制造业进入发展瓶颈,而“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拉升产业价值链、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发展滞后,传统装备制造业深受重击,依托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凸显,“两业”融合发展优势更加显现。2019年11月15日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在增强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涪陵区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华晨鑫源、三爱海陵、川东船舶、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公司等企业,聚集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高新技术船舶、精密零部件、页岩气装备四个领域。以华晨鑫源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虽然依托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在智能化融合上迈出了一步,但还更多体现在“智能造”上,在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上仍需加强。另外,涪陵区如页岩气勘探开发在互联网开展远程咨询、设计和运维、提供围绕设备所需的系统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等成套服务方面仍待加强开发。

三、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服务型制造作用机理

学者姚小远认为服务型制造是指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采用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来组合生产的交付系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移。[2]大部分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餐饮、酒店行业,其服务是无法标准化的,无法实现规模经济,这就会导致服务业规模大但效率低。美国学者莱维特通过对服务业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后认为:首先服务业是从人文角度思考,而装备制造业是从技术角度思考,因此,装备制造业技术性更强,效率更高;其次,在探析如何将装备制造业高效率的生产方式运用到服务业上,他认为流水线型的服务型企业就是典型的服务型制造,服务型企业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实现生产的高效率。

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密不可分的。服务企业通过提高流水线自动化水平增加资本密集程度,实现服务标准化,减少人为主观控制,从而提高服务业的生产效率。服务型制造是服务业借助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价值链中各参与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企业之间实现服务与技术的有效融合,各自发挥自己产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一种高效创新的模式。但服务型装备制造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装备制造业上。比如美国兴起的“再制造化”,并不是重新发展传统先进装备制造业,而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这种发展模式,还是以高端技术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以服务业为辅,又被称之为“服务型制造”。如图2所示:

(二)制造型服务作用机理

制造型服务不同于服务型制造。制造型服务是基于先进装备制造业来分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目的是提高产业供应链水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竞争加剧,装备制造业朝着服务业方向发展是一种趋势。分离或者独立发展装备制造业中服务部门以提高生产效率或提高企业经营专业化程度来构建装备制造业的服务体系,其提供的服务可以直接独立出来专门服务于本企业而不对外,也可以直接服务客户,以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装备制造业已经不能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必须进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是提升产品价值链,实现产品增值,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关于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先进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原材料工业与服务业融合、消费品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先进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汽车制造与服务全链条体系融合等方面。“兩业”融合内在作用机理如图3所示:

四、涪陵区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制造业大数据、智能化普及率不高

目前,涪陵区虽已建成涪陵卷烟厂、华峰化工、大朗冶金、太极印务等4个市级智能工厂,以及包括太极桐君阁、葵花药业在内的20个数字化生产车间,但其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还不足55%,两化融合指数不足60%。目前,仅有涪陵卷烟厂引进先进的ERP管理系统。涪陵工业在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企业的质和量都存在不足,致使区内企业供需不平衡。装备制造业发展较落后,造成“两业”融合基础差,涪陵区“两业”融合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涪陵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在龙桥园区、品鉴硅谷、华为数据中心等地均有分布,无法形成聚集效应,导致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形成规模,降低了大数据、智能化的普及率。另外,涪陵区各企业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熟悉度和接受度不高,这进一步降低了其普及率,阻碍了工业企业的数据化、智能化发展步伐,企业之间也难以进行联动,不能充分发挥由地理邻近性的作用而引发的创新空间作用。

(二)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业占比低

1.涪陵区作为传统工业大区,老旧工业占比大。201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2.45%,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4.3%,远低于主城九区平均水平。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三个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四个产业仅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2.6%,且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2.涪陵区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仅为0.51,区位商小于1。从定义上看,意味着涪陵区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主要为本地消化,输出较少;但从深层次看,意味着涪陵区装备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低,还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产业种类分散,规模效益不突出。因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步伐,是促进“两业”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制造業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长

涪陵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总体比较短,缺环断链现象较多,多数产业链条竞争力不强,创新动力不足。比如:页岩气开发利用产业链中缺少页岩气装备制造、耗材生产等产业;汽车产业链条中缺少“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且整车企业车型偏低端,链核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船舶产业链缺少前端设计中心及船用主机、变速箱、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信息技术产业LED光电、智能终端基本为组装,绝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一是发展水平低。涪陵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仅占服务业的5.8%。如:2018年,涪陵工业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严重偏低,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与当前世界其它发达国家倡导的“两业融合”模式(装备制造业通过分离其服务业,实行专业化发展,用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更高价值链发展)有较大差距。二是发展基础弱。目前涪陵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物流平台、仓储条件、金融创新等基础条件的支持,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三是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涪陵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物流及金融、科技等领域,而现代化物流体系、专业化供应链管理、新兴金融服务产品、商务咨询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缓慢,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涪陵区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一)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打下“两业”融合基础

一是坚持由“点”及“面”的总体原则。在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过程中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有智能化发展意愿的重点企业先行试点,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先做“点”的示范,再到“面”的推广,有序推进,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全方位搭建智能化基础设施,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问题咨询。二是指导企业转变观念。意识是行动的主人,没有意识就没有行动。要通过试点让企业意识到“智能化”的重要性,看到“智能化”的成果,尝到“智能化”的甜头,点名企业发展的痛点,帮助企业实现由“要我改造”到“我要改造”的转变。三是明确智能制造支持的重点和方向。对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企业实施“机器换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或参与智能制造的标准制定。围绕汽车、装备、化工、材料、电子、医药、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定、远程运维服务五个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示范应用。

(二)深入挖掘战略新兴产业,激发“两业”融合主体

重庆市将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高端交通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页岩气、数字创意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几年的发展重点。对标涪陵区,只有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页岩气等几个产业,其余产业暂为空白。因此,要在巩固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服务、数字内容、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智能产业,推动智能技术成果转化、产品革新和产业联动,对其它未有的领域要多方式、多政策、多举措积极培育和引进。政府发挥好引导和监督作用,完善如道路、能源、通讯、污水及固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金融、商贸、医疗、教育、文化等生活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优质的土壤。

(三)多渠道延长企业产业链条,加快“两业”融合步伐

一是利用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企业的龙头作用,重点培育和引进行业整合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率先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模范”和“竞争”方式激励整体行业延伸产业链条。如充分发挥本土太极集团、华兰生物等龙头企业优势,提供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带动本土小型医药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的同时吸引其它地区医药产业进入,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利用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涪陵榨菜是世界三大腌菜之一,涪陵页岩气田是中国首个页岩气田,可以充分利用榨菜和页岩气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国家页岩气制造与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拓展勘探开采、装备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能源产业;榨菜产业要从研发、种植阶段开始布局规划,确保原材料的质和量,形成“研发-种植-初加工-成品-营销”的产业链条,并带动其它榨菜企业共同实现全产业链条。三是利用创新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综保区、国家高新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利用平台资源优势,进一步补链、强链、延链,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努力做强万达薄板、太极制药、华晨鑫源、华为云计算等产业链链核。

(四)多方式引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提高“两业”融合成效

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生产性服务项目。针对不同产业规划布局,针对性引进项目,进一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功能。以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为方向,以产业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科技孵化器、科技服务平台、现代仓储服务、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较为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丰富生产性服务业业态,组织实施一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示范项目。二是加快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鼓励华晨鑫源、博瑞变压器等较完整、成熟的企业将其服务业剥离并壮大,走向专业化。深入推进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让专业化的服务更好地服务本企业的装备制造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对装备制造业定制化服务。重点是加快中涪科瑞开展相关产业学术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加快与川东船舶合作实施内河船舶应急电源研发项目;加快重庆龙水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O2O工业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重庆数字区块链研究院技术研究,打造重庆区块链核心品牌,推动重庆区块链与涪陵区工业接轨,助力涪陵区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涪陵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結论

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增强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11月15日国家出台了《关于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在增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几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传统的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必须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等技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并运用这些技术促进“两业”融合,以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的价值链水平。

涪陵区是工业大区,工业生产总值占据GDP的半壁江山,但老旧传统工业多、战略性产业占比低、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阻碍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涪陵区经济增长进入瓶颈。要突破瓶颈,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涪陵区“两业”融合步伐是实现涪陵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涪陵区融入“一区两群”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举措。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产业链、鼓励装备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分行业促进“两业”融合发展,是促进涪陵区“两业”融合发展、完成高端装备制造业1000亿集群目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涪陵区统计局.2019年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涪陵区统计局,2020.

[2]姚小远.论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06).

[3]张旺.装备制造业“四化”融合与区域产业融合提升路径——基于湖北省数据实证测度[J].经济论坛,2019(12):20-28.

[4]高智,鲁志国.系统耦合理论下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9,27(02):63-68.

[5]肖挺,黄先明.制造企业服务化现状的影响因素检验[J].科研管理,2018,39(02).

[6]朱文兴,谢明珠,吴立珺.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路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06):44-50.

[7]王娟,张鹏.我国装备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4):154-163.

[8]成丽红,孙天阳.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改革,2020(03):111-125.

[9]孔令夷.“一带一路”沿线省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融合关系辨析[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02):36-46.

[10]罗军.服务化发展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J].当代财经,2018(11):100-110.

[11]肖挺.全球制造业服务化对各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经验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09):98-107.

[12]王岚.投入服务化是否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J].国际贸易问题,2020(02):29-43.

[13]綦良群,高文鞠.区域产业融合与装备制造业绩效提升[J].中国科技论坛,2019(10):59-70.

[14]刘维刚,倪红福.制造业投入服务化与企业技术进步:效应及作用机制[J].财贸经济,2018,39(08):126-140.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涪陵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下江苏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探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