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三重逻辑
2020-10-12罗华香
罗华香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从价值逻辑看,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科学引领社会思潮,防止西方“和平演变”;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奮斗目标的精神力量。从问题逻辑看,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如何保持独立性;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如何解释现实问题;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如何避免失语问题。从实践逻辑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话语现实关照性三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终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5.002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5-15-0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一、价值逻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灵魂。它对于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支配物质资料生产的阶级,也必然要支配精神资料的生产。因此,统治阶级需要把自己的思想赋予普遍的形式,成为唯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执政地位与执政合法性密切相连,执政合法性一旦丧失,就意味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秩序和社会政权不再信任,不被信任的政权必然会垮台。”[1]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需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科学引领社会思潮,防止西方“和平演变”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国际来看,在“两制并存”的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斗争从未停止。美苏争霸时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妄图消解意识形态斗争,转而宣扬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等“普世价值”。以好莱坞电影为例,雷吉斯·迪布瓦在《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一书中揭露这样的事实:“美国政治权力始终对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从而使美国意识形态被彻底地植入好莱坞电影的形式和结构之中。好莱坞电影的诸种形式和结构暗含了美国历来倡导的意识形态话语及其修辞。”[2]此外,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美国和平演变中国的《十条诫命》等表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因此,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思想领域,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因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3]。
(三)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4]伟大实践造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革命、建设、改革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凝练人民群众的生活话语,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二、问题逻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现实困境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因为现实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主要面临以下现实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历史”这一概念。“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各民族间落后封闭状态逐渐被打破。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涌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国门的打开,一方面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另一方面也为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涌入中国开启了方便之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像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其隐蔽性较强。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各种文化思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重新引起人们关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构成了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系统”[7]。面对多样化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系统,人们做出何种选择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作为指导,帮助人们在复杂的话语体系中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同时与中国传统话语体系相融合,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如何解释现实问题
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設、改革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处于主导地位,紧紧凝聚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经过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进入新时代,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越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收入排名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阶段,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民生问题等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增强依法执政本领是摆在党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用人民群众能听懂的方式向其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与现实情况的差距,才能消除人民心中的疑惑,激发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自媒体时代如何避免失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加了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9]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已成为独立于现实生活的“第二空间”,“网络生活”成为“第二人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除了关注人民的现实生活之外,还需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样态给予密切关注。
首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在网络空间表达自我的渠道、途径越来越便捷,“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传声筒”,网民群体的大众化必然导致网络诉求多样化。“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0]50-51网络的便捷性、个性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发表观点提供了多样、便捷的渠道。传统的垂直自上而下的话语传递方式逐渐被扁平的、发散性的网络传播方式所代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被网民多样化的、鲜活的话语体系所逐渐消解。其次,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吸引力不足。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网站、媒体的建设存在滞后性,主流网站、APP、自媒体等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足,粉丝量、阅读量、评论量、转发量等较少,网络传播的效果不佳,在某些领域存在网络失语现象。最后,国外网络空间的挑战威胁着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地位。尽管我国是一个网络大国,但并非网络强国。西方国家在网络技术、安全、管理等方面明显强于中国。据悉,“当前,全球网络空间秩序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80%以上的网络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都是由美国提供。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超过2/3来自美国,而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输出流量中仅占0.1%和0.05%,美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络信息宗主国”[11]。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刻不容缓。
三、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路径选择
人民是否拥护党的领导,其中是否拥护执政党所宣扬的意识形态是重要表现。“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支不支持”是衡量的重要标准。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现实境遇,我们需要围绕话语主体、话语方式、话语效果等方面着手建构,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现话语“一元主导”与“多元共生”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目标是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掌握领导权,对社会成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事实证明党内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各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且彼此间的交往日益普遍化。社会交往的多样化、复杂化反映到人民头脑中,产生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领导权,并积极引导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拥护社会主义,实现马克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一元主导”与其他意识形态话语“多元共生”的良好局面。正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言:“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共生”的辩证关系。“一元主导”是前提、是基础,“多元共生”是“一元主导”的有益补充。
(二)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多样性表达
话语包括话语主题(说什么)、话语主体(谁在说)以及话语传播方式(怎么说)三个方面。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需考虑采取何种方式达到最佳传播效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垂直、单向度的宣传表达方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他还强调:“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15]“传不开”“没有话语权”体现在网络领域则是由于缺乏恰当的宣传或表达方式。因此,当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不容忽视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传播问题。首先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新媒体具有既视感强、个性化、互动性、方便快捷的特点,受众面广;但传统媒体较严谨、权威性强,代表官方话语。因此,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既能及时传递党中央的声音,又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加强舆情管理,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通过自媒体呈现,扩大或扭曲事实、出现网络谣言等网络信息失真的情况大量存在。因此,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完善网络环境,及时清理各种负面网络新闻,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三)增强话语现实关照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大众日常生活话语有机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而创立的为全人类争取解放的学说。它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同时又根植于工人运动的丰富实践,具有彻底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立言”,解释人民群众关心的诸多问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失信、道德失范等问题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大,人们的利益诉求随之增加。这些问题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带来挑战,从而在一些场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缺位”或者“失语”的情况。因此,一方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解释日常生活的能力,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形式关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跳出假大空、晦涩的怪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中,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活化、大众化。另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如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5社会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理论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发展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理论,增强其解释现实的能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新场域。
参考文献:
[1]张国臣.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6(01):1-5.
[2]雷吉斯·迪布瓦.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M].李丹丹,李昕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7.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3.
[7]井永杰.论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学术论坛,2011(02):14-17.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2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3-2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2019-08-30/2020-06-2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时伟.努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精神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4(23):31-32.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3.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0.
责任编辑:康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