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扣住语用情境 探究“老妪”价值

2020-10-12张盼盼柳振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老妪

张盼盼 柳振华

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所喜爱,被公认为“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此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教材,教参解读此文认为是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但笔者认为,教参的解读遮蔽了一个看似可无实则关键的人物——老妪。这可能是教参编者认为老妪在文中只是作者叙写事件、抒发情感的辅佐人物,并没有其它语用价值。

实则不然。老妪在文中的交际情境不仅指向上下文的关联,还指向语言的外部环境,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1]也就是说,这种语用情境“包括作品的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以及说话和写作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2]刘勰也在《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3]这就提醒读者,在交际情境中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作用,对话语的语境价值进行探究,既有可能读出《项脊轩志》文本话语的能指,也有可能读出文本话语的所指,发现文本具有的审美价值。

关于这一点,吴小如在《古文精读举隅》中这样评价《项脊轩志》:“它正是归有光专门摹写身边琐事而具有小说胎息的一篇杰作。比如文中写老乳母转述作者母亲的问话,和作者祖母对作者的谆谆嘱咐,既酷似班固《汉书》中人物琐屑问答的口吻,又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蓝本。”吴小如从写作学的视角注意到了老乳母在文本语境交流中的艺术价值。因此,从语用语境视角解读老妪在文本语境中的价值也应是《项脊轩志》教学的一个关键点。

那么归有光在文本中赋予老妪的语境价值有哪些呢?

一、身份价值

在归有光的实际生活中应该有许多人或事与项脊轩有关,但作者只选择与项脊轩有紧密关联的老妪来写,无疑在文本语境中赋予了老妪一种特殊的身份价值。这种身份价值在文本中的语境支点就是老妪“尝居于此”,又是“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老妪在归有光家生活多年,且“乳二世”,与项脊轩的密切关系可以说超越了作者的祖母、母亲和妻子,在作者心中早已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亲人。

作者通过写老妪来怀念母亲,应该是因为他在老妪身上感受到了母亲的身份价值。归有光曾在《先妣事略》写到,他母亲周桂出生于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在虚岁十六时,嫁到了归家。两年后,归有光出生,可他母亲却在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与世长辞,年仅26岁。当时归有光只有八周岁,对母亲的确切详熟印象,只能靠比自己大一岁的姐姐的乳母,也就是归有光祖母的婢女“老妪”来回忆描述。这样老妪身上既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语用写作支点,同时也存在着情感上的写作支点。作者的母亲如何关心自己儿女的琐事,是老妪耳闻目见,亲身经历的,老妪对归有光讲述他母亲的点滴事情,都是对归有光的一种母爱滋养。所以,作者选择写乳母来怀念母亲,就抓住了文本语境的关联特点。老妪述说作者母亲生前的言行特别是“‘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时,作者分明感到母亲的真容宛然在目,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归有光在乳母的陈述回忆中感受母爱的温暖和幸福,特别是与老妪相对哭泣,多么像一对母子共伤心的情景,视老妪如母应该是归有光恋母情感上莫大的依凭。

二、情感价值

多年来,对《项脊轩志》人物情感的解读多聚焦在归有光生命中三个最重要的女性身上,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期盼、妻子的仰慕,及作者对母亲的感念、对祖母的惭愧、对妻子的依恋,很少有人关注作者对老妪表达出的情感价值。从传统伦理上讲,人们习惯于置亲情为首位,认为作者在文本中只表达了对自己亲人的情感。但俗话说:“生身没有养身重。”年幼的归有光在老妪的护育下长大的,那么他对老妪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归有光8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从认知上讲他对母亲应有许多真切的幼年记忆,可他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回忆,而是借助老妪告知来写对母亲的怀念,意图何在?实际上,这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文本语境价值追求。老妪对归有光长期无微不至的照顾,已使他在情感上与老妪之间没有了尊卑之感,有的应该是亲人的情感,当然这种亲人间的情感不同于归有光对母亲、祖母的情感。如果说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是感念、对祖母的情感是惭愧,那么他对老妪的情感应该是感恩、敬重。作者叙写母亲形象愈真切,对乳母的感恩、敬重就愈深切。这种感恩敬重还更因为老妪侍奉过归有光的祖父母、父母和他这一代人。这样一位照料过归家三代、付出终生的老妪,当然值得归有光对她无限的感恩和敬重。

三、人格价值

在文中祖母是最高长辈的亲人,但作者把她排在第二个位次来写,这是因为祖母对作者的关怀意在家门功业,希望子孙能够成名、做官,重振家风,让衰落的家业恢复起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所以,作者对祖母的感念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項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此时的他还没有做官,想到祖母对自己的期盼没有实现,自然“长号不自禁”。作者早年失去母爱,又在科举功名上屡遭打击,继祖母、母亲的去世后,老妪作为年长女性对他的影响可以说非常大。

老妪在归家生活多年,视主家如己家,当然作者也是视老妪为家人。作者写老妪意在写母亲,但老妪若母又毕竟不同于母。因为母亲之爱子,不会时时提醒孩子记住自己的爱,而老妪则常常向归有光提及他母亲的往事,既表现老妪不忘恩情,念想主人,实际上是老妪欲让作者感受母爱之深情,提醒作者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情。由此可知,老妪身上体现出了勤劳坚韧、真诚重义、知恩图报的人格价值。

老妪的这种人格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归有光继承发扬着。归有光早年所拥有的“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的苦读精神;成年后八次会试不第,仍读书讲学的坚韧精神;在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当了长兴知县,在任上抗拒上司命令而采用古教化法管理百姓,听讼时允许妇女儿童围观的真诚为民精神等,都可说是老妪的人格价值在作者身上的体现。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而离开语境的话语很难实现交流价值,只是呈现出语义的静态性,没有语用的动态性。作品的语境价值可谓是一种特殊的语用价值,既同作者主观意图密切相关,又具有客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对具体文本阅读就是要发现话语的形式特征和语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对话语作出恰切的语境价值解读,才能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得到提升。从这种角度来看,《项脊轩志》中的老妪虽然是个不起眼的人物,但作者赋予她的语境价值却相当丰富,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去探索发掘。

参考文献:

[1]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出版社,1983:64.

[2]筱筠.语境漫谈.语文建设,1990(6).

[3]王运熙.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95.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老妪
老妪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老妪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老妪老翁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印度百岁老妪被醉汉强奸致死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