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思考
2020-10-12蒋彤
蒋彤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素养是目前语文科目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如下现象:课堂读文章,无顿挫、无情感、无魅力;课前演讲,无自信、无逻辑、无副语言;日常作文写作,缺积累、少论证、欠感性、无美感、无思辨性。
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文本整体内容、中心主旨与思想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文本的语言建构与表达特点的鉴赏。“情感、态度、价值观”被强调重视的同时,语言基本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我们要坚定地向“哑巴语文”“伪语文”说不!现就“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能力”提出几点个人的思考。
思考一:课程目标精细化——关注语言形式,从语用层面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悟情感
从语音、语义、语形,积累言语材料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言语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句式、修辞、逻辑、表达方式等)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将长短句、整散句结合,使语言铿锵有力、沉郁顿挫。如果再细细品味,我们便能体会到鲁迅语言中“克制的叙述”与“热烈的抒情”, 在这样一冷一热之间,他将郁结于心中的愤怒抒发得淋漓尽致。再如: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韩愈《祭十二郎文》)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这三篇文章均是抒发亡者已逝的悲情,但语言的建构与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韩愈重在铺排,属于情感的宣泄;苏轼迂回叙述,感情陡然爆发;归有光娓娓道来,于细节处进行感情渲染。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对比鉴赏伤情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语言建构方式呈现出的情感的微妙区别,增强语用能力的培养。
思考二:创生言语行为——让抽象的语感成为可训练的能力
新课标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阅读、背诵大量的优秀古诗文以及其他文质兼美的母语范文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然途径。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曾明确指出“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若但能默读者,即终身作外行也。”他为我们提出了“读”这种提升语感能力的方法。这里的阅读方式,更推荐的是诵读而非默读。教育大家叶圣陶说过“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语感的形成首先在于大量的输入。”可见,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也是培养语感的关键。近两年,我们都在大力施行整本书阅读,如:以关键词“家”为维度,可引导学生读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等,增强语言的宏观把控能力;以人物“李白”为维度,可引导学生阅读《旧唐书·李白传》《唐才子传·李白传》《元丹丘歌》以及《山中与幽人对酌》,增强学生对于史传文学语言的敏感度。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拓展阅读,一定会由量变引起质变。
此外,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指出:“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在熟读成诵形成语感后,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情境迁移与类推,实现自我言语行为的创生。
思考三:创设情境——重视“语文”之“文”的同时,兼顾“语文”之“语”
语文的学习不能只重视阅读、写作等静态表达,更应该加强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在重视“语文”之“文”的同时,也要兼顾“语文”之“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语言运用活动,以任务驱动学生的语言运用,激活学生语用参与的好奇心与内驱力。再跟进以合理科学的示范指导与评价反馈,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素养可堪培养。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真实情境策略:同样的话题,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言语表达方式就可能不一样。情境的创设往往综合运用环境营造、言语渲染、角色设置、真实现场等方法手段,从而形成生动有趣,逼真现实的语言表达氛围。
2.示范反馈策略:学生生活经驗少,言语行为能力正在形成,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指导和示范,使学生学有所依,练有所本,便于正确掌握口语表达的有关技巧,较快地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实践训练策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多为学生提供建构与运用语言能力的专项训练,开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活动。例如:《鸿门宴》《哈姆莱特》等文章可以组织课本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苏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文章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文言知识,可以创设情境,指定话题——与李陵、卫律对话(或假如我是秦伯)等;课前设置“说天下”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表达空间;课外组织辩论赛,培养逻辑的严密,表述的精炼等。
4.科学评价策略:高中生语言能力及性格的发展都处于高增长阶段,自信心是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后续力的前提条件。对学生在实际语言训练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管是课程目标的精细化设置还是语感能力的外化培养抑或是在创设情境中进行科学训练,都是目前在高中教学第一线做出的有效尝试。“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学生定要在参与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交流中获得语言运用的信心,在体验中深化语言的生命色彩,在反思中积累个体的语言经验。
参考资料: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显槐.言语交际指津.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3]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