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献计量视角下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0-10-12陈素平吴铖铖谭庆宋桂娥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载文终身教育学分

陈素平,吴铖铖,谭庆,宋桂娥

(池州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引言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通知中明确指出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明确继续教育学习成果鉴定、学分积累、学分储存及学分互换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核心,是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是我国继续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根本任务及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应保障社会各级别、各类型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需实现开放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建立不同教育机构继续教育学分积累、储存及转换制度,提高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转换率与利用率,旨在建设类似学分银行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1〕与此同时,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提出2020年省内继续教育机构应努力建立与完善继续教育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储存及转换制度,搭建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与转换器。〔2〕

200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学分银行”概念,〔3〕学分银行的本质是搭建各类学习成果相互转化的“立交桥”,以学分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实现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和转换,其核心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当前国内对于学分银行的研究仍局限于理论扩展、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等理论研究层面,未就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学习成果认证、存储和转换标准进行界定,也未构建有效的学习成果互认体系。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关于学分银行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知识图谱分析和共词分析探究现阶段国内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构、前沿热点和未来趋向,旨在为学分银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真正实现学分银行的“立交桥”作用,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实现。

图1 学分银行运行机制

一、学分银行研究现状分析

(一)发表时间分析

载文量和发文时间作为某领域研究重点、理论水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体现,是文献分析某领域发展态势的核心指标。〔4〕从国内期刊载文量统计结果可知(见表1),2003年至今,国内共发表学分银行相关论文598篇,其中2017年载文73篇,占比12.21%;2018年载文87篇,占比14.55%;2019年载文76篇,占比12.71%。由此可见,国内关于学分银行的学术论文载文量逐年上升,且在2018年达到最高峰。

表1 国内学分银行期刊载文量

从国内学分银行期刊载文量统计结果(表1)和国内学分银行期刊载文量变动趋势图(图2)可知,国内学分银行相关论文载文量与占总量比值的变动趋于一致,变动幅度与变动方向保持同步。2003-2010年国内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各年载文量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处于学分银行研究的萌芽阶段。从2011年开始,有关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的载文量保持快速上升趋势,2011年载文量相较2010年上升328.57%,2014年载文量相较2011年上升113.33%,此阶段是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原因可能在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0年-2020年要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所以,国内学分银行研究与国家政策导向基本趋于一致。2014年之后,国内学分银行的载文量处于稳定上升阶段,年载文量保持较高的水平且逐年上升,2016年载文量较2015年同比上升12.73%,2017年载文量较2016年同比上升17.74%,2018年载文量较2017年同比上升19.19%,年载文量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且仍有上升空间。

图2 国内学分银行期刊载文量变动趋势

(二)期刊来源分析

期刊来源是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国内学者对于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质量。〔5〕598篇学分银行相关论文共发表在221种学术期刊上,其中刊文数量在10篇及以上的期刊共11种,占期刊总数的4.98%。从国内学分银行期刊来源结果(表2)可知,刊文数量在10篇及以上的期刊共载文183篇,占论文总量的30.6%。其中,《中国成人教育》共载文30篇,占总载文量的5.02%;《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载文量均在20篇以上。《中国远程教育》《成人教育》作为我国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载体,在探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开放教育体系的同时,助力学分银行政策在继续教育中的深化应用,不断推动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其次,载文数量10篇及以上的期刊中共有8种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累计载文量172篇,占总论文数量的29.30%。核心期刊论文质量较高,为学者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平台,推动了国内学分银行研究的快速发展。

表2 国内学分银行期刊来源

(三)研究者分析

某领域研究者发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的学术影响力,也可以间接表明某研究领域的受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研究专一性。2003年至今,发表10篇及以上学分银行相关论文的研究者共6人,其中学者吴南中最为活跃,共发表期刊论文20篇,占学分银行总论文数量的3.34%,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12篇,占论文总数的2.01%。学者杨黎明、王海东、江颖均发表学分银行相关论文14篇,占论文总数的2.34%,其中学者杨黎明以第一作者发文14篇,学者王海东、江颖均以第一作者发文12篇。其次,从第一作者发文比例(作为第一作者发文数与发文总数的比值)来看,我国学者第一作者发文比例较高,基本保持在85%以上,能反映出我国学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学分银行相关研究的独到见解。从发文数量前10名的作者单位来看,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开放大学发文比例较高,这与学分银行的自身属性相一致。学分银行作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推广开放教育的重要单位,二者具有高度的匹配性。

表3 国内学分银行研究者发文数量分析

表4 国内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

表5 国内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

(四)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作为某领域研究重点、研发方向和研究趋势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把握某领域研究的关注热点和发展前沿。基于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制度与学分银行制等关键词的合并处理,本文利用Bicomb软件对国内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频次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共44个,累计占关键词总数的42.68%,其中关键词“学分”银行出现频次高达451次,占关键词总数的13.35%。另外,排在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学分银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转换、开放大学、资历框架和韩国,这表明国内学分银行研究主要关注其理论扩展、现实应用和资历框架构建。

(五)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基于上述国内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反映学分银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等是我国现阶段学分银行研究的热点领域。但上述分析未能直观反映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对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共现矩阵),以充分了解各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勾稽关系。

由国内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表5)可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学习成果认证等是我国当前学分银行研究的核心关键词,且其与学分银行具有较强的共现关系。其中,学分银行与终身教育共现223次,学分银行与终身学习共现151次,学分银行与职业教育共现119次,学分银行与继续教育共现74次。这表明现阶段国内学者主要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学习成果认证等角度研究学分银行政策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且学分银行可以有效运用到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可以实现各级教育类型壁垒的打破和各级教育类型的有效衔接,有助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运用。其次,学分银行与学习成果认证共现次数较高,原因可能在于学分是学习成果的主要体现形式,而学分银行强调以学分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实现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证、存储和转换,其中学分认证是学分银行的制度保障,学分存储是学分银行的运行前提,学分转换是学分银行的运行依据,所以研究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另外,从国内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来看,学分银行与运行机制、模式、构建、对策、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共现性不高,即当期研究未能聚焦于微观视角探究学分银行的具体实践应用,未能就学分银行现实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基于此,继续教育主体应从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将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效结合,实践过程中注意学分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微观对策,以契合现阶段学分银行的建设现状和建设目标。

二、学分银行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上述学分银行相关论文的发表时间、期刊来源、研究者、高频关键词和共现网络分析,可以知道当前国内学分银行发展存在内部机制阻碍和外部技术限制等问题,无法微观层次聚焦学分银行的现实应用,难以推动学分银行在我国继续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学分银行的未来研究趋势,以供理论界与实务界参考。

(一)深度融合学分银行与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上述学分银行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学分银行与MOOC、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待增强,但国外学分银行的成功实践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为学分银行的基本运作和功能发挥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技术支撑。将学分银行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个性化定制课程规划,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其次,学分银行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能够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需求,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和职位资源,促进行业需求和学习者的教育培训需求信息互通。学分银行作为学习者学习成果认定、存储与转换的责任主体,将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可以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库,将学历教育系统与职业技能教育系统互联互通,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可通过学分银行追溯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且学习者可通过学分银行认证、存储其学习成果,最终实现学习成果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

(二)精准定位,搭建国家资历框架

国家虽出台若干学分银行建设的规划纲要,但未将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予以法律化。学分银行作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学习成果鉴定、学分积累、学分储存及学分互换是加快学分银行建设的核心,也是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但学分银行的建设涉及多部门、多主体,实现跨区域多部门、多主体协同运作具有一定的困难性。〔6〕所以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立法工作,精准定位学分银行运行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以实现学分银行的学分认证、存储和转换功能。其次,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协议制模式和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资历框架是当前我国学分银行成果认证的代表性模式,搭建国家资历框架可以有效解决学分银行建设中跨区域、多部门、多主体协同运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国家资历框架不仅可以实现学分互通、学习成果互认,还可以打破各类教育体系的现实壁垒,推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互通互认,保证学习中的学习成果能够按照一定的衡量标准进行转换,真正发挥学分银行的“立交桥”作用。

(三)构建学分银行理念下的1+X证书制度

构建学分银行理念下的1+X证书制度,可以在学习者累计学分达到规定数额时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实质性交互转换,即学历获取条件与职业技能培养条件在某些方面实现相互满足,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以免试职业技能证书的部分科目,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学分银行”这一学分转换系统将职业技能证书转换为同类别、同等级的理论课程成绩。建立学分银行理念下的1+X证书制度,在搭建学习成果交互转换“立交桥”的同时,可以避免重复学习,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实现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融通。同时,基于学分银行的1+X证书制度可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机制,也可以有助于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促进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猜你喜欢

载文终身教育学分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