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甲骨文字”认识脊椎动物小组活动
2020-10-10宋姝林王重力
宋姝林 王重力
“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是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的十大主题之一,其中脊椎动物的学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时,教师利用教材,辅以动物的视频和图片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会带领学生参观一次动物园,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这些学习多趋于形式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获得参与感,在课外的学习过程中无目的,不清楚需要观察的对象,且容易被纷杂的环境干扰。
北师大版的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引用了很多古诗词,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黄丹丹等人曾经做过《诗经》中的植物及文化解读;也有人以佛经中植物的认识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甲骨文是中国古代人们刻在甲骨和龟壳上的“图形”,用来记录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如各种植物、动物、房屋。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是中国的甲骨文、写在水草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刻在泥板上的古巴比伦的禊形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只有中国的甲骨文在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连绵不绝地“活”到现在。甲骨文字经历金文、大篆、小篆,传承至今,人们仍能够看懂其中的含义,这就是甲骨文字的魅力。在远古时代,古人们在龟壳、兽骨上刻下的符号,记录着每天的生活,后来的人们能从这些文字当中看到他们每天的狩猎、耕种、占卜等活动,从这些文字中获得传承至今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蕴藏在文字中的文明是我炎黄子孙传承千年的瑰宝,甲骨文中的多种动物字的字形是依据该种动物的某些特征进行描述。因此,尝试以“甲骨文字”作为媒介认识脊椎动物,设计教学活动,完成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第四节动物的主要类群中“脊椎动物”部分的教学。
普遍的分类学认知认为,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部分的要求是: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甲骨文字的字形主要依据该种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描绘。因此,将甲骨文字与认识脊椎动物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其中。学生在获得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小组活动的模式又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升华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代表动物的学习,说出这些动物的基本特征。通过对甲骨文字——鱼、蛙、龟、鸟和象的观察,说明这些动物字与该动物基本特征的联系。
②通过识别鱼、蛙、龟、鸟和象的实物与甲骨文字的图片,阅读文字,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甲骨文字特征与动物图片特征的一一对应,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通过对甲骨文字的分析与学习、感受甲骨文字的魅力,关注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2活动内容
2.1活动准备
各小组各选一种脊椎动物(鱼、蛙、乌龟、鹦鹉等鸟类和象)进行观察,并记录好观察到的内容,尝试着画出该种动物的简笔画。小组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应该提醒学生:爱护动物,不能伤害动物,选择更容易观察的动物;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如观察鱼类、两栖类动物等时,注意不要靠近水边。学生可以选择去市场买养殖的鱼或蛙等,可以去动物园观察大象等,必要时由监护人陪同完成。
教师准备每种动物卡片,概述该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对应甲骨文字的图片和简单注解。
(1)鱼类——以草鱼为例。
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鲤科草鱼属,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或流线型,体表覆鳞片,用鳃呼吸,鳍游泳。鱼类的胸鳍、腹鳍各两个,背鳍、臀鳍和尾鰭各一个。
(2)两栖类——以蛙为例。
一般来说,蛙(Rana sp.)类具突出的双腿,无尾后足强壮有蹼,适应于游泳和跳跃;皮肤光滑,潮湿。许多种类主要为水生,但有些种类陆栖,栖於洞穴内或树上。
(3)爬行类——以陆龟为例。
陆龟(Indotestudo sp.)是爬行类脊椎动物的代表之一,皮肤干燥,有头、尾和四肢,体表有厚厚的甲,肺呼吸,陆地产卵,卵有坚硬的卵壳。
(5)哺乳类——以亚洲象为例。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L.)是陆生动物。长达1 m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肢粗大强壮,前肢5趾,后肢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皱,全身被稀疏短毛。
2.2课堂活动
学生分小组开展活动,每组派一个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展示小组所观察的动物简笔画,并讲述该种动物的特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实时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度和准确度,查找学生明显的知识性错误,避免学生在课堂分享时出现严重错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分享后,教师要做出中肯的评价,以鼓励为主。
教师将准备好的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个纲代表动物的认识,对比甲骨文字,研究两者之间的共通性,体验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最初创造文字时的特殊感情,联想到现今人们所使用的文字,体味文化传承的魅力。教师补充总结每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及与生活习性的适应关系。在课堂活动的最后,学生交流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法,统计各小组的评分结果,分发小奖品。
3教学反思
小组建设完成后,要让小组成员“破冰”,彼此间更加熟悉才能更好的合作。教师需要在进行活动之前充分指导,尤其是面对第一次进行小组合作的学生。到位的指导会让后续的活动更加顺利。此外,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要有及时的沟通,教师可以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教师要把控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进程,做好甲骨文字的知识的补充,充分备好课,熟知常见的各类脊椎动物,以免学生提问时不能及时给出答案。评价环节提前做好评分细则,保证相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