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视域下的精准扶贫研究

2020-10-10高玮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7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习近平精准

高玮

关键词群众路线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一、精准扶贫的形成和基本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形成和提出

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提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凝聚了习近平总书记多年以来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共同实践所形成的理论结晶。早在1969年习近平就响应国家号召去到梁家河插队作知青,在这七年的上山下乡生活中,他深深体会到了农村贫困群众生活的疾苦和艰辛,也让他坚定了为民做事的理想和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地工作,但是无论走到哪一个岗位上他从未忘记最初的信念和愿望,“心系群众”是他始终的工作信条。2013年,他在考察湖南湘西扶贫工作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而后“六個精准”的提出又进一步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指路明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精准扶贫方略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对如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大重点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科学性的回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扶贫而言的,对各个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水平和生存能力加以评估分析,再以科学的程序和有效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帮扶,其目标任务是“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直接反映出其基本内涵就在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精准识别,简单来说就是“扶持谁”,这是精准扶贫工作要明确的首要任务,必须通过科学公正的程序有效精准地将贫困人口识别出来,并且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和建档立卡工作;精准帮扶,就是要深入社区、深入群众“刨根问底”地搞清楚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及贫困程度,同时重视贫困群众本身的自创能力,从根源入手解决贫困问题,同时要落实各级责任主体分工明确、任务到人、责任清晰;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科学性体现,精准管理要求扶贫动态化,实时进行帮扶情况收集汇总,实现帮扶对象有进有出,保证扶贫资金和扶贫力量高质、高效运行;精准考核,则是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全面保障,加强工作考核制度,通过对扶贫工作人员给予量化考核,奖罚严明,从而促使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惠真正为贫困群众所享。精准扶贫科学地阐明了我党扶贫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解决了以往粗放扶贫的弊端,是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同时精准扶贫遵循了党的根本宗旨,践行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取信于民的重要体现,也是造福于民的重要途经。

二、精准扶贫的实施

(一)深入群众,实地考察——看真贫

“看真贫”的真谛在于“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决定扶贫工作成败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想真正做到因户、因人施策,前提必须要解决“扶持谁”的问题,搞清楚到底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因此,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那么,深入群众“看真贫”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是“看群众”,第二是“问群众”。

“看群众”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看。可以去看生产生活条件,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外露于表面,可以看住房条件和饮食条件如何,还有家里的劳动工具如何;可以去看劳动力情况,重点了解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及其经济收入情况,又有多少失去劳动能力的人,以及身体水平状况如何;还可以去看受教育情况,家里是否有正在上学的学生,受教育水平程度如何。只有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把群众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基于标准精准判别。

“问群众”,顾名思义,则是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去甄别贫困群众以及其贫困程度。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并且我国贫困人口多聚居在农村,领导干部走进农村、深入群众去调查相关情况以判断群众生活状况是具有很大可行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方式。贫困线虽然全国有统一的划定标准,但是具体情况仍需具体分析,给群众话筒,让群众发言,这种工作方式可以更好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公平、公正、公开地去选定帮扶对象。

(二)访贫问困,层层落实——扶真贫

精准扶贫的各个工作环节都紧密相扣、缺一不可,“看真贫”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扶真贫”,帮扶那些真正有困难有需要的群众。扶真贫也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访贫问困是基础,层层落实是关键。

第一层要严格依据标准划定贫困人口,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建档立卡工作是一套完整且系统的工作机制,先将贫困人口的家庭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了解清楚,再明确帮扶责任人,结合实际情况去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最后统计帮扶成效等结果性内容。有效开展这项能够将扶贫专门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通过对贫困人口的自身能力和导致其贫困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逐一对村对户对人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第二层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帮扶制度。有目的、有分工、有责任的入基层才能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才能防止形式主义,从而保证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第三层要严格落实贫困动态管理机制。扶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扶真贫必须做到及时、定时更新贫困户的信息,要持续掌握困难群众的动态,对有需要的群众要及时纳入为帮扶对象。

(三)依靠群众,奉献群众——真扶贫

群众是一切事业向前发展的力量,扶贫事业的帮扶对象是群众,但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力量依然是群众。

扶贫先要扶志。解决观念问题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为重要,想办法帮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内心里淡化和消除“贫困意识”,帮助他们更科学合理的运用自身优势和长处,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脱贫致富。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困难群众认识到自我内生发展能力才是自己一生的“可再生资源”,自立更生、自强不息,不等不靠不观望,通过对自我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的不断提高,一点一点地去改变自身的面貌。

扶贫要扶智。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还是要重视和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对于家里正值学龄的孩子要鼓励其上学,认真完成学业,培养其创新精神;对于有学习能力的成年人要引导其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学习掌握技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另外,从国家层面还要重视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尽可能的缩小各个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保证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让困难群众的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擁有教育公平的起点和基础。

三、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标志,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国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都秉持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就切实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实际工作当中,强调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核心导向,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们要实实在在走进贫困群众的生活里去了解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了解贫困群众的真实诉求和困难,把他们的问题和期许作为制定政策的关键依据,与此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相比起物质和经济上的直接扶持救济,我党更加强调的是人民群众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就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精准扶贫秉持着扶贫先扶志(智)的原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和基本生存技能,这一举措,于群众个人来说,不仅能够增强个人素质也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加上一道保障;于国家来说,个体的逐步改变才能促进整体焕发新颜。可以说,贫困群众自愿积极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和政策是脱贫攻坚道路上非常关键的一步,群众乐于参与才能证明政策符合民意,只有符合民意的政策才能推广实施、造福于民。

(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帮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政党都非常重视的一项事业,也是他们的历史使命,然而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我国多年以来在扶贫减贫事业上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提出大幅度的推进了我国减贫事业的进程。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扶贫脱贫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但是消除贫困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这是全球共同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曾明确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减贫事业既然是全世界的事业,是全世界的责任,那么就不能闭门造车、单枪独马地去解决,要携手世界各国,分享经验,交流合作,共同消除贫困。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共享推动合作,携手消除贫困”这一主题,探讨、交流和分享减贫经验。与会各国各机构都认为,减贫事业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互学互鉴,也都充分肯定中国的扶贫事业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亮丽名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形成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精准扶贫的识别机制明确精准、帮扶体系高效完善,是一个获取民意体现民意的过程,它的提出和实施让中国减贫事业踏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肯定。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讲信用的大国,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努力打造无贫困、共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习近平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标题党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