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新品种早秋212的选育
2020-10-10陈俊山何龙刘佩锋刘书禹赵贺任国栋徐
陈俊山何 龙刘佩锋刘书禹赵 贺任国栋徐 亮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
柞蚕(Antheraeapernyi)是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的泌丝昆虫,营养丰富,适合药食两用,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我国是世界柞蚕业的发源地,柞蚕茧丝产量占全球柞蚕茧丝总产量的90%以上[1]。我国北方有极为丰富的柞林资源,因无霜期短,不能年养两次柞蚕,只好人为地控制二化种茧,进行二化一放;同时,部分二化二放地区由于害虫危害严重,为了错过害虫发生期,只好进行二化一放。二化一放制种劣蛾多、交配率低,且孵化率低、抗病性差、产量不稳,再加之秋摘茧后羽化[2],造成原料茧价值损失,使二化一放养蚕效益、缫丝效益低,浪费资源多,养蚕规模仅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针对上述问题,60年代,农业部组织辽宁省蚕科所牵头,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所参加的一化性品种选育攻关研究,各所相继育成了龙青、吉黄、四青等一化性品种,因巩固化性与提高生命力的矛盾,加之纯种投产、繁种难、茧小、产量不理想而未能大面积应用。为了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北方柞林资源,缓解老蚕区资源与生产需求的矛盾,实现柞蚕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育成了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 883、932及四元杂交种早秋214[3~5],弄清了柞蚕化性表现规律[6~8],成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二化地区一化性品种选育、繁育技术,规模化的替代了二化一放,为促进柞蚕产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但随着柞蚕产业的发展,现有品种的化性与茧质性状表现的矛盾性,以及亲本繁育、单交种繁种困难,四元杂交种应用繁杂,商品茧性状分离严重,使品种的应用规模受到限制。而选育千粒茧重适中、抗性强、繁种简单且易于推广的二元杂交种可以简化繁种程序,充分利用杂交优势,解决当前二化地区一化性品种的繁种和生产难题,进一步提升二化地区一化性品种的生产性能和应用规模。为此,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以883为材料,2005年以9906和四青为材料,通过系统选择和杂交育种的方法历时11年育成了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新品种辽8[9]、辽四及其杂交种早秋212[10],并于2019年10月通过了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选择
2004 年从秋养的883中选留千粒茧重高的蛾区中的较大雌雄个体,对号交留根,经过6年6代春养、5代早秋放养,育成纯种辽8。2005年春,选用上一年春滞育的二化性大型茧品种9906的雄性个体与稳定的一化性当家品种四青杂交创造材料,经过6年6代春养、5代早秋放养,育成纯种辽四。
1.2 组合选配
2011 年春和早秋利用现有的一化品种与辽8、辽四组配二元交组合9对进行初评;2012年春和早秋组配4对杂交组合,进行优势组合评选;2013年春和早秋继续开展优势组合品比试验,以早秋214为对照。经过3年6代,综合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确立了最优组合为辽四×辽8(即早秋212)。
1.3 缫丝与农村生产试验
2014 年秋开展新品种早秋212缫丝试验。
2016~2018 年,在辽、吉、黑、内蒙古4省二化一放地区开展了农村生产试验。
2 选育结果
2.1 新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早秋212:青黄蚕血统,一化性,4眠。卵巧克力棕色,蚁蚕头壳红褐色,体黑色,5龄蚕体背橄榄黄绿色,体侧鹦鹉绿色,全龄经过51 d。茧灰褐偏白,全茧量10.78 g,茧层量1.21 g,茧层率11.23%。蛹黄褐色间有黑褐色,雌蛹体重10.9 g;雄蛹体重7.9 g。 雌蛾桂皮棕色,翅展150.9 mm;雄蛾淡粽叶色,翅展142.9 mm。单蛾产卵数301粒,克卵数110粒。
卵期发育有效积温为120 ℃。实用孵化率95.52%,收蚁结茧率 36.65%,千粒茧重10.89 kg,茧丝长1 106.93 m,解舒率47.25%,解舒丝长522.90 m,生丝公量72.29 g,回收率72.95%,鲜茧出丝率8.15%。早秋饲养一化率稳定在95%以上。
2.2 新品种主要经济性状成绩
2.2.1 优势杂交种的评选
依据品种间的配合力、性状遗传规律与一化性品种资源的现状,用最优的纯种辽四和已育成的883、932、松黄、吉黄配成4对杂交组合,用辽8和四青、932、松黄、吉黄配成4对杂交组合,及辽四×辽8,共组配成9对杂交组合,每年春秋两次,每代6次重复,每个重复3 g卵,以早秋214为对照,以生产性能优劣为依据,通过初评、优势组合评选,最终确定最优组合。试验结果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单蛾产卵量较高的组合为早秋212、辽8×吉黄、辽四×883和辽四×四青,收蚁结茧率较高的组合为辽8×吉黄、早秋212、辽8×932和辽四×932,克卵收茧量较高的组合为早秋212、辽8×吉黄、辽四×吉黄和辽四×932,由此可见,2011年春养较优的杂交组合为早秋212、辽8×吉黄、辽四×吉黄。
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单蛾产卵量较高的组合为早秋212、辽四×吉黄、辽四×932和辽8×932,孵化率较高的组合为早秋212、辽四×吉黄、辽8×吉黄、辽四×松黄和辽四×932,收蚁结茧率较高的组合为早秋212、辽8×吉黄、辽四×吉黄、辽8×932和辽四×932,克卵收茧量较高的组合为早秋212、辽四×吉黄、辽8×吉黄和辽四×932,由此可见,2011年早秋养较优的杂交组合为早秋212、辽8×吉黄、辽四×吉黄和辽四×932。
经过2011年春和早秋两代放养,初步评选出辽四×吉黄、辽8×吉黄、早秋212三个优势组合,经过2012年春和早秋4代放养,确定早秋212为最优组合,除一化率指标与早秋214相当外,收蚁结茧率、产卵量、千粒茧重、克卵收茧量分别比对照高15%、12%、0.98 kg、31.61%。由此可见,二元杂交种早秋212(辽四×辽8)和早秋214相比,具有简化繁种程序(上年繁种,翌年投产)、提高制种成绩、提高产量的优势,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 新品种缫丝试验
以早秋214为对照进行早秋212百粒茧缫丝试验,结果见表3。
杂交种早秋212解舒率比对照早秋214高29.81%,解舒丝长比对照长124.51 m,生丝公量比对照重1.87 g,回收率比对照提高近2个百分点,鲜茧出丝率与对照相当。由此可见,早秋212的缫丝性能优于早秋214。
由表4可以看出,早秋212的全茧量比对照种重10.11%,茧层量比对照种重7.08%,茧层率略低于对照种。
2.2.3 农村生产试验
2016~2018 年,在辽、吉、黑、内蒙古4省二化一放地区共放养新品种17 934把,应用面积达到20%以上。在辽宁省凤城市、宽甸县、岫岩县共计调查1 245把;在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拉法镇、池水乡共计调查138把;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五大连池市、桦南县共计调查1 127把;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调查726把。以当地放养早秋214为对照,抽样调查结果见表5。
新品种早秋212平均把产商品茧81.73千粒,即844.52 kg,对照68.79千粒,即691.99 kg,每把平均增产蚕茧152.53 kg,比对照增产22.04%,按46元/kg计,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前提下,每把蚕增收7 016.38元,3年累计投放新品种17 934把,新增产蚕茧2 735 473.02 kg,新增
纯收益1.2583亿元。
表1 春养杂交种评比试验
表2 早秋养杂交种评比试验
表3 新品种缫丝试验结果
表4 新品种及对照茧质性状调查
表5 新品种大面积生产试验结果
3 结果与讨论
通过1年2季的优势杂交组合筛选试验和2年4季的杂交组合评比试验,最终评选出最优杂交组合早秋212。早秋212是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历经11年选育而成的具有青黄蚕血统,一化性,4眠的二化地区一化性新品种。该品种收蚁结茧率、产卵量、千粒茧重、克卵收茧量分别比对照种早秋214高15%、12%、0.98 kg和31.61%。
缫丝试验结果表明,早秋212解舒率比对照早秋214高29.81%,解舒丝长比对照长124.51 m,生丝公量比对照重1.87 g,回收率比对照提高近2个百分点,全茧量比对照种高10.11%,茧层量比对照种高7.08%。农村推广试验表明,新品种早秋212比对照种增产22.04%。
二化地区年放一季柞蚕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人为控制二化性种茧,可实现二化一放,但二化一放长期存在着孵化率低、生命力差、产量低、不稳定和易羽化出蛾等问题,所以,在应用中没有现行的二化地区一化性品种经济效益高,二是放养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品种,但现有的二化地区一化性品种由于化性与茧质性状表现的矛盾性,以及亲本繁育、单交种繁种困难[11],四元杂交种应用繁杂,商品茧性状分离严重,在生产应用中受到限制。
新育成的二化地区一化性柞蚕新品种早秋212具有简化繁种程序(上年繁种,翌年投产)、提高制种成绩、提高产量的优势,并且化性稳定,生命力强,茧质优良,丰产稳产性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