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常之人
—— 记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组长王进华

2020-10-10张遵道

黄埔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

□ 张遵道

2002年年初,我开始协助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兰州市七里河区联络组编辑《黄埔情选编》一书。6月,应邀参加联络组组织召开的第一次黄埔二代座谈会。从此,便与黄埔前辈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至今已有18个年头。这些看似极为平常的老人,其实一点都不平常。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投身过腥风血雨的抗日战争,为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而英勇奋斗,无怨无悔地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当我置身于这个英雄群体中,总是被他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尤其是他们的排头兵 联络组组长王进华,当属我最为敬佩的黄埔老兵之一。

/ 王进华。

初识王进华老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那时我还没退休,他常来我家找我父亲,有时与黄埔老人孙天笠一起来,三个人总是兴致勃勃地对一些文稿材料进行讨论,一谈就是好久。每次他们走后,家父便伏案写个不停。出于好奇,我问父亲在忙碌什么?他随手拿起一叠油印材料让我看,原来那是由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编印的名为《黄埔情》的油印小报。读后,立刻被它刊载的内容所吸引。特别是看了黄埔老人回忆自己参加抗日战争时亲历、亲见、亲闻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被他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对这群黄埔老兵肃然起敬。从此,我成了这份小报的热心读者。我问父亲,你们这位组长王进华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家父的介绍,才知道这位黄埔老兵是位很不一般的离休干部。他多年如一日地扑在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的工作上,凭着不怕艰苦、勇往直前的执着,带动七里河区几十位黄埔同学贯彻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1921年8月7日, 王进华出生于甘肃省临泽县蓼泉乡双泉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半耕半读,直到17岁才勉强读完小学。1942年,酒泉肃州师范毕业后,恰逢国民政府军训部部长白崇禧视察西北,在酒泉的民众大会上发表讲话,详谈了抗日前线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战斗,大后方众志成城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号召热血青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时年21岁的王进华被深深打动,回到学校,他立刻联络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心报考黄埔军校。他们写好申请书,找到白崇禧,表明心志,受到白崇禧的称赞。白崇禧亲自给黄埔军校教育长万耀煌写了推荐信,让他们奔赴成都报考黄埔军校。他们在行署曹专员的帮助下,以押运汽油名义,搭乘了玉门矿务局的拉油车,颠簸月余,到达成都,进入黄埔军校19期工科学习。1945年,王进华军校毕业,被分派到青年军206师进发新疆,后又历任178旅排、连长,驻守哈密机场。1949年9月随军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哈密抢劫事件 中,因保卫机场有功,受到嘉奖,随后被选送到新疆兵团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分派到6军炮工团8连任副连长。

1954年,王进华转业到甘肃省商业厅基建处。1962年,调到省商业厅商业通用机械厂负责基建事务。30年来,他恪尽职守,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大家称为 老先进”。1984年光荣离休。1989年1月,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990年,他加入同学会。1996年,任七里河黄埔联络组组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联络委员会委员。两次被评为省优秀会员,一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还被推选为省黄埔同学代表,参加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他所领导的七里河区联络组,4次被评为先进联络组。

牢记黄埔军校 亲爱精诚 的校训,任劳任怨当好联络组的管家和勤务员。不论组内哪位同学生病住院或在家疗养,王进华都要约上副组长登门看望,送去温暖。同时,积极为黄埔同学排忧解难。一次,组内有两位黄埔同学患病住院,无力承担医药费。王进华及时向区委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领导立刻到医院看望,并多次出面与有关各方联系协商,解决医药费。这样的关爱也给了两位黄埔老人莫大的精神鼓舞,他们病愈后加倍努力做好黄埔联络组的工作。碰到组内同学逝世,他及时报告省同学会并去逝世同学家中吊唁,安抚亲属。每年春节,他都到各位同学家拜年。每逢组内同学80、90寿辰以及每年老人节,他都要张罗举办庆贺活动,并邀请省同学会及区委有关领导和黄埔同学的亲属、子女参加,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2000年老人节,他组织了18对黄埔伉俪在兰州友谊宾馆举行金银婚佳禧庆典活动。宾馆的经理、员工特别制作了大型蛋糕赠送给这些黄埔老英雄。那天,恰逢几位到兰州旅游观光的台湾同胞住在友谊宾馆,他们看到这一场面,赞叹不已,纷纷拿出相机拍照,并说回到台湾后,一定要广为宣传。上述各类活动举办累计已达200多次,如今已成为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的传统得以保持,极大地增进了全组的凝聚力。王进华接任组长时,已是75岁的老人,但他往来于居住分散的同学家进行访问、联络、调研、送书刊资料等,经常都是骑自行车甚至步行,有时一天行程近百里,但从不叫苦。因经常联系同学,他家里的电话费用高,组里要给他适当补助,被他谢绝。同学们称赞他是联络组的 黄埔牛”。

王进华抓好同学生活的同时,不忘抓同学的学习。他把每月一次的集体学习制度化:学习前认真做准备;学习中安排中心发言,开展交流讨论,并组织专题报告会,邀请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有时还与兄弟联络组联谊交流,采用学习问答、通报同学动态等形式,活跃学习气氛。在他的精心组织和带动下,全组同学都非常珍惜每次学习机会,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紧紧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参加学习的人数一直较多,甚至经常出现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同学,让子女或老伴陪送前来参加学习的感人场景。七里河区委有关领导称赞联络组黄埔老人的政治学习活动 雷打不动,风雨无阻,是全区相关系统各组织中坚持最好的单位”。

宣传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秉承徐向前元帅 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 的教导。1990年,加入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后,王进华便积极投入《黄埔情》的印刷、装订、分送工作。1996年担任联络组组长,作为《黄埔情》的主编,他带头写文章,认真组稿。在他的带领以及编辑组几位黄埔同学尽心竭力的操持下,小报逐步从手刻蜡纸油印变为打字复印,印数增加,栏目增辟,送阅范围扩大,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多年来一直被黄埔同学争相传阅称赞,也成了联络组凝心聚力和鼓舞士气的精神源泉。

/ 王进华在整理稿件。

2002年春,在几位同学的倡议下,联络组决定组成以王进华为首、平均年龄82.4岁的5人编委会(其中有我父亲)。他们的目标是要从已经刊发了24期、约30多万字的《黄埔情》小报中精选出一批佳作,同时再发动联络组黄埔同学和黄埔二代撰写新的有关自己的奋斗经历和缅怀父辈的文章,自费编辑出版一本具有黄埔史料价值的书,作为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30位尚健在的黄埔同学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献礼。我曾担任过科技杂志编辑乃至主编十余载,也参与过数十种科技书籍的编著工作,但不曾见过全由耄耋老人组成的编辑组。他们这种蹈励奋进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当他们邀请我帮助完成这本书的编辑工作时,我便义不容辞地加入到这个特殊的行列中。这件事得到七里河区委有关部门和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领导的支持、鼓励和资助。经过半年的辛苦付出,编辑组终于在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前一个月,将一本分列12个栏目,载文130篇(包括诗词作品32首)、照片12幅,共12万字的《黄埔情选编》印刷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有人称赞说:这是在全国开创了一个小小基层黄埔联络组坚持编刊出书的先河。”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王身璋说:“它不仅是我们黄埔同学珍藏的文史纪念品,也为当代和后世留存了一份宝贵的黄埔精神财富。”93岁的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曹叔希说:“七里河区联络组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各地黄埔老兵都能这样干,为当代和后代留一点遗篇,将是功在当代、泽及后代的盛举,而我们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的精神也会昭垂史册,与世共存。”时任《黄埔》杂志社社长的李庚起还为此发表了一首《特殊啊特殊》的诗,诗中赞扬这些黄埔老人 特殊的感情特殊的爱,特殊的记载特殊的根,特殊的精神特殊的笔,特殊的向往特殊的印”。从此,《黄埔情》小报成了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的 名片”。2009年,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5周年暨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0周年,编辑组又出版了一期《黄埔情》特刊,作为礼物赠送给在兰州参加庆祝大会的与会者,引发了一片赞叹。

此外,王进华还充分发挥黄埔同学的特殊优势,做好台湾及海外黄埔同学及亲属的联络工作,为祖国统一尽力。他不仅自己千方百计与在台的同学、同乡写信联系,还鼓励联络组成员给台湾及海外黄埔同学写信,介绍祖国辉煌建设成就,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经济困难者的邮寄费用由联络组报销。多年来,组内有20多人通过写信、打电话,寄赠诗词字画、贺年卡,交换文艺作品等方式,与在台湾或海外的黄埔同学联系达数百次之多。2005年4月,部分黄埔军校19期同学在成都举办毕业60周年纪念联谊活动。不巧的是,王进华因病住院不能前往,当他得知有20多位在台湾及海外的黄埔同学也要去参加时,立即组织其他同学将40本《黄埔情选编》送到他们手中。台湾及海外的黄埔同学感动不已,表示一定要把这份珍贵的礼物带回去认真拜读、传阅。联络组同学还积极接待来兰探亲访友、观光旅游的台湾及海外黄埔同学和亲友30多人次。王进华常说:“不要小看我们黄埔老兵做的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只要诚心坚持努力,终会水滴石穿、集涓成河的。”

/ 张淑菊(中)与黄埔同学合影。

/ 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寇永杰看望王进华。

带动联络组的黄埔同学关心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发展建设,积极参政议政,演绎了一段多党合作的动人故事。他担任区政协委员期间,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调研、座谈、评议、视察、考察、政情通报等活动。他在政协会议上谏诤言、献良策的提案,两次被评为优秀提案。此外,他还发动联络组黄埔同学就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向政府口头或书面提出过近百条意见或建议,大部分都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采纳。他本人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被推荐进入区政协提案委员会,还被聘为区环保监督员。

/ 七里河区联络组庆贺十八对金银婚暨同学八十寿辰联谊会。

1997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委为切实贯彻党中央、省委的有关政策精神,制定了一个关于四大班子领导与民主人士 交朋友 的对口联系制度。时任区委副书记的张淑菊,早就听说七里河区有个受人尊敬的黄埔联络组,便主动选择他们作为自己的交友对象。经多方询问,她由龚家湾街道干部领路找到王进华组长家登门造访。从此,两个对事业同样忠诚执着的人开始了忘年交。张淑菊十分关心黄埔联络组的工作开展和学习进步,多次参加联络组的学习交流座谈及其他活动,为黄埔同学辅导政治学习,解答疑难问题,及时通报政府工作信息,认真听取意见。她还在王进华老人的陪同下走访了多个黄埔老人家庭,探望生病住院的黄埔老人。往来多了,日久知心,张淑菊和联络组的黄埔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张淑菊从联络组赠送给她的《黄埔情》油印小报上,看到他们自费办报的艰苦情况,便主动向联络组提出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帮助他们把这份催人奋进的小报办好。多年来,这项资助累计已近5000元。在走访黄埔同学家庭的过程中,见到一些贫病的黄埔同学依然无怨无悔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张淑菊被深深感动,毅然把自己每年的年终奖金、稿费收入等,捐献给七里河区生活困难的黄埔同学。15年来共慰问资助了近300人次,累计金额达3万多元,大家称赞她是 党的好干部,黄埔贴心人”。其实,张淑菊2004年春已经调离了七里河区。在离开七里河区的10余年时间里,她5次易职。但她不论走到哪里,总是心系这个小小的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仍然抽空参加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举办的各种活动。遇上黄埔同学的生日,她还不忘给老寿星带上生日贺礼,就算来不了,也要托人把礼品送到会场。2012年6月15日,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在王进华的精心组织下,举办了一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8周年的联谊会。张淑菊特意赶来参加。她一进门,就与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寇永杰副会长和在场的黄埔同学相拥握手,就像久别的亲人相见。10多年来,这样的场面我已经很熟悉,但每次看到都感慨万千。

重视做好联络、带动、团结黄埔后代的工作,给联络组增添活力。王进华自担任七里河区黄埔联络组组长后,看到组内同学多已到或临近耄耋之年,组织开展活动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自然减员不断,联络组的工作面临严重挑战,必须想方设法解决。他吸取部分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做黄埔后代联谊工作的宝贵经验,经组内黄埔同学的帮助,逐个摸清了在七里河区工作、生活的黄埔二代的基本情况,然后有意识地与20多位黄埔二代建立了联系,并邀请他们参加黄埔联络组的活动,以启发教育他们积极支持父辈事业,继承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

2002年6月2日,经区委有关部门和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同意,他以黄埔联络组的名义,召开了省内第一次黄埔后代代表联谊座谈会。会上,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主要领导前来参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进华还特意安排蜚声陇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埔军校16期学长欧阳造极给大家上了一堂黄埔军校史的知识课。与会的黄埔二代们心情激动,踊跃发言。我是头一次参加黄埔联络组的活动,也在发言中许下诺言:“我现在已退休在家,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如果省黄埔同学会需要我,我当义不容辞,履行使命。”座谈会后,七里河区的不少黄埔后代,在前辈们的感染熏陶和带领下,积极参与联络组的活动,并为之献计尽力。联络组还先后将我和边强同志推荐给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受聘为《甘肃黄埔》杂志编辑。多年来,我们在 为黄埔同学立言 的编刊、著书工作中尽力不负寄望,发挥了应有作用。

/ 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秘书长姚慧珍慰问王进华。

近10年来,王进华笔耕不辍。2012年6月,他历经4年辛勤撰写的《我的黄埔情节》(共15万字、116幅照片)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18年,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将多年来撰写的散文、诗作悉心整理成15万字、80幅照片的《进华文集》奉献于社会,再次展现了他永不停息的昂扬斗志和爱国情怀。

如今,王进华已是99岁的鲐背老翁了,但他依旧秉持黄埔军人那种砥砺奋进的牛劲,精神矍铄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立下誓言:“永远履行黄埔军校同学会 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的宗旨,生命不息,前进不止,黄埔军人,奋斗终生,只有倒下,没有退下。”曾经,我问父亲王进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今,我有了自己的答案:他是一个用心血做好每一件事,用真情对待每一个人,用行动团结带动他人向前的非常之人!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团级以上的黄埔师生 (不完全统计)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第二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师级以上的黄埔师生(不完全统计)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同学会
妈妈的同学会
走进“传媒艺术黄埔军校”——广视学院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