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增效、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实证检验

2020-10-10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升级

张 燕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6)

引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流通业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行业。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推动了流通产业向更高效率发展。与此同时,在结构性与制度性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对产业升级的需求也愈发迫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追求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更为重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产业升级及行业高效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大数据等技术带动相关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以技术加持的流通产业已经成为促进消费、降低生产成本、引领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基于此,本文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流通业效率提升以及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关研究综述

经济增长的产业因素。目前学者们对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大多从城市化发展、技术进步、对外开放、资源环境等方面解释了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涉及产业的相关研究较少。胡承河和李强(2018)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目前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后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淡化,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产业升级。黄雨婷和文雯(2019)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愈发依赖产业升级,这不仅要求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还要求提高人均绩效产出。在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上,许云强(2020)指出流通产业现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日益增强。马强文和申田(2017)在研究中指出,流通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中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演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产出增加。

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杨芳琼和刘陈丽(2020)认为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同时也是连接三次产业发展的桥梁产业,认为流通效率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相关性。周新韶(2019)认为流通产业的高级化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由于我国现阶段流通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性,因此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可能存在差异化的影响。吴欣和张颖(2018)在研究中指出,在我国东部地区流通业效率与制造业高级化的耦合程度较好,然而受到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流通业与制造业的耦合程度较低。对此,申慧云和张向前(2019)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解释这种区域差异性,互联网与传统流通业的结合带来了流通业更高质量的发展,但由于区域信息鸿沟的存在,使得不同区域之间流通业发展差异逐步拉大,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产业升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共识,但研究重点集中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较少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事实上,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业效能提升能够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流通效率为突破口,在研究流通效率提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检验流通效率是否能够与产业升级产生协同效应,这也是本文创新所在。

数据、模型与方法

(一)数据说明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以人均GDP来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现有GDP统计方法的缺陷,地方GDP数据失真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本文借鉴吕勇斌等(2020)的做法,以卫星灯光数据作为人均GDP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

流通效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流通业发展出现了新契机,依托技术进步实现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流通产业发展的趋势。在流通效率的衡量上,本文借鉴许云强(2020)的做法,以流通业从业人员人均绩效水平来衡量。产业结构主要指第一、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由此带来了严重污染问题,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

其它控制变量。本文综合借鉴马强文和申田(2017)等的研究成果,在模型中加入城市发展、人口流动、金融发展、对外开放、环境污染等变量。本文所涉及的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1。从人均GDP变量来看,样本之间差异性较大,主要体现在时间及区域差异性上,例如人均GDP最大值为2018年山东省东营市的20.92万元,人均GDP最小值为2009年甘肃省定西市的0.50万元。灯光数据与人均GDP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因篇幅限制,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以我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由于我国西藏、新疆及云南等地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因此本文剔除连续缺失3年及以上数据的城市样本,最终形成了2009-2018年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二)模型与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学科。由于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明显空间集聚效应,并不满足传统实证模型中的样本随机分布假设,因此需要考虑变量的空间分布效应。空间滞后模型较好考虑了变量之间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本文所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如下:

其中Pgdpit为本文被解释变量;Circulation、Structure等为解释变量矩阵,βi为各个变量回归系数;ρ、λ为空间自回归系数,表示相邻地区观测值对本地区观测值的影响程度;Iτ为单位时间矩阵,为克罗内克积,WN为样本地区之间的空间权重矩阵;u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v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代表残差扰动项。本文采用基于邻近行政边界的空间权重,其具体计算方法如式(2)所示:

实证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空间滞后计量回归结果,为便于比较,本文也加入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从LM检验、Robust LM检验及Wald检验结果可知,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结果优于空间误差模型,因此应使用空间滞后模型作为基准模型。

从流通效率变量来看,四种模型的拟合结果均显示流通效率以及产业升级变量与经济增长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且在空间滞后模型中,估计系数均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不考虑区域异质性的条件下,流通业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对此本文认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带动了诸如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服务等行业的兴起,这些新兴行业的出现带动了传统产业链升级,推动了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结构的改变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而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中介部门,流通效率的提高使得产品与服务更新迭代周期更短,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空间滞后与空间误差模型中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这与前文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相同,因此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具有一定合理性。

表1 变量定义及其描述性统计

表2 模型回归结果

从其它控制变量来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实相符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发展红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基建、消费需求的提升。在OLS和固定效应模型中,虽然人口流动变量与经济增长呈现正向相关性,但在空间滞后与误差模型中人口流动的估计参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此本文认为,在现有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下,人口流入固然会对人口净流入地区带来经济正向影响,但同时也会对人口净流出地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后,很难评价人口流动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是否能够带来积极影响。对外开放变量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互动交流愈发频繁,在带来更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有利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变量的估计参数为负,且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是由于资源密集型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不利于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例如一些高新科技企业在区域布局时更倾向于环境质量更高的地区。

从空间自相关系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在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中,该系数的估计结果均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经济集聚现象,本地经济的发展受到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来解释这一问题,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城市的功能必须是有限的,过多的城市功能会导致严重的城市病问题,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基于此,在城市群内部,大城市会通过逐渐转移城市产业至邻近城市抑或是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建,以优化城市功能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区域合作的视角来看,各个城市资源禀赋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会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向周边地区传播新的生产方式、贡献科技创新技术。此外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是用来解释经济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参考杨芳琼和刘陈丽(2020)对我国东中西区域的划分,将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区域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从流通效率变量来看,流通业效率的提升仅能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此本文认为,我国流通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其中东部地区流通业转型速度更快,数字技术等创新方法应用于流通业的范围较广,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力,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转型速度较慢,行业升级的经济正向溢出效应尚不明显,这与周新韶(2019)的研究结论相吻合。产业升级变量与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性,但从估计系数大小可以发现,产业升级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

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相吻合,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总体上由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主导,中西部主要通过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估计系数的这一差异说明了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东部地区受益更大。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是产业转移的主动方,基于产业升级的考虑,会优先转移资源能耗大、经济价值低、产能过剩的行业,而作为产业承接的一方,中西部地区只能通过承接这部分被“淘汰”的产业来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其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带来了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例如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环境突发应急事件的发生。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回归结果在不同地区也显著为正,这与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相同。此外,在分地区检验中,Wald检验、LM以及Robust LM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本文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表3 区域异质性回归结果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稳健性检验

表4报告了本文的稳健性检验结果。首先,本文以卫星灯光数据替换人均GDP数据进行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第1列,其中流通效率的估计系数为0.10,产业结构升级的估计系数为2.52,且均至少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与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相同,说明流通业效率改善以及产业升级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次,本文以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替换原有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回归,结果与基准结果类似。然后,本文以非农产业比重替换原有第三产业结构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第3列,流通效率变量仍然显著为正,但产业结构升级变量并未通过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对此本文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非农产业比重并不是很好评价产业结构性升级的变量。最后,本文认为流通效率的改善可能会与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协同效应,因此在空间滞后模型中加入流通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项。结果显示,在添加交互项变量后,原有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而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流通业效率的改善能够与产业结构性升级产生正向协同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而言,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会带来经济发展倍增器的效果。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8年城市级别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流通增效、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效率增长仅能够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而产业升级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此外,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流通增效与产业升级能够进一步产生正向协同效应。本次研究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如下:

首先,要进一步促进流通行业效率整体提升。实证结果显示,流通效率提升仅能促进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并未产生显著效果。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流通行业整体效率提升,充分结合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中西部地区流通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融合,构建全方位的“互联网+流通”发展新模式。

其次,要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鉴于我国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要进一步依托高新科技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属性,提高产业发展效率,降低单位GDP所产生的能耗与污染。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最后,要深化流通业与各大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剔除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生产、轻流通”思想,发挥好流通产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要科学分析统筹流通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流通产业对前后关联产业的助力作用。以流通业作为沟通市场的桥梁,进一步拉近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距离,降低产品与服务在流通过程中的各类成本。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回暖与升级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