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测度
2020-10-10李贵赏
李贵赏
(衡水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横向对比来看,全球服务业平均占比超过60%,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高达70%。由此来看,我服务业53.9%的占比仍然相对较低,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快服务业发展,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的关系,并针对服务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提出相关建议。
现代服务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的机理分析
互联网经济下的服务业指电子信息时代的产业总称,如今的服务业并非仅指模式简单、技术单一的传统服务业,而是指应用于制造业、物流、高新技术等具有技术或知识密集产业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包括服务衍生、研发设计、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多种类型。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实体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可测因素以及亟待解决的各类问题,因此,在全球贸易变革的环境下,现代服务业迎来了高速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和科技通过改变服务业的产业链环节和商业模式,调整了服务业结构。在市场经济较不发达的时期,服务业以批发零售等为主。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批发零售成为末端行业,而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逐渐成为服务业中的支柱。服务业结构的变动意味着就业形势的变动,而就业形势的变动又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发展带动了本产业以及周边产业的扩张,因而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同时人才的集中为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使其在较长时间内拥有自我更新能力。在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就业灵活、容纳率强的服务业。从2013年到2019年,全国各省社会服务业就业人口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零售、社会管理需求是促进就业的主要驱动力。这主要是因为服务业可吸收多层次就业人员,信息服务业能够吸纳顶尖数字技术人才,零售批发业能吸收较低端人才。同时产业的急剧扩张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此外,基于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连接一二三次产业的相关产业活动是对经济活动再分解和重新组合的结果,显示出高依附性和高相关性等特点,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第一产业中可运用信息服务技术实现农场、牧场、林业集约化管理,以此节约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第二产业同样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推广产品,实现销售渠道的多元发展。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向其它产业渗透并带动了全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一、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服务业不断壮大的时期,社会中流通的货物以高附加值的抽象产品为主,一方面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产品逐渐以信息服务的形式出现。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服务业的占比仍然较低,其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城市化的程度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匹配度不高,各行业仍未实现数字技术与生产方式的融合。换言之,就业结构的变化速度落后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生产率低下成为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就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现代服务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的实证测度
(一)模型构建
就业弹性表示某段时期中就业对GDP的敏感度,即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量可促进的就业增长情况。一般而言,就业弹性主要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动态变化的影响,显示某一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以及变化情况,其值越高表示吸收劳动力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小,具体函数表达形式为:
其中,L为就业人数,Y为产出情况,A为常量,α为就业弹性系数,i为产业结构。
对两侧分别取对数,得:
由此,回归方程可表示为:
其中,ε为随机干扰项。
(二)样本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并于2013年开始进入第四个经济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我国经济将实现有质量、平稳的中高速增长。因此,本文选取《统计年鉴》中2000-2019年三大产业以及就业人员增长情况为分析目标,并以2013年为界,将样本将分为两个周期,即2000-2012年、2013-2019年对数据进行分类与处理。经分析,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与就业增值呈现出较高关联性,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与就业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由此说明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扩大就业。此外,第一产业与就业增值呈现为负相关,表明第一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将随其产出增加而递减。上文仅从统计检验对就业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其进行了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以进一步分析我国服务业结构和就业的关系。
(三)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是经济量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时间序列建模之前,必须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消除“伪回归”。因为平稳序列始终围绕一个长期均值波动,是一个序列在时间推移中保持稳定不变的性质,人们可通过模拟金融时间序列寻找其变化趋势和周期性,从而为制定策略提供辅助和参考。目前主流检验方法有ADF和KPSS等,本文通过ADF检验测试序列平稳性。表1显示,序列均通过检验,由此可进行后续分析。
表1 三大产业ADF检验结果
表2 残差序列ε的ADF检验结果
表3 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四)协整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范畴内,协整有很多方法,比如常见的Engel-Granger Test、Johansen Test等,本文利用Eviews程序中的OLS方法对上述变量执行协整检验。先通过ADF单位根检验测试残差序列 的平稳性,表2显示,序列ε1、ε2、ε3的ADF均未超过阈值10%,ε序列平稳性较高,Ln(Y)与Ln(L)具有协整关系。换言之,产出水平与就业形势二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于2013年开始进入第四个经济周期。故本文以2013年为界,将样本将分为两个周期,即2000-2012年、2013-2019年对数据进行分类与处理,以计算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如表3所示。从2000-2012年的分析结果而言,第二、第三产业的Adjust-R2(0.80、0.87)明显高于第一产业(0.35),表明模型对第二、第三产业的拟合程度较高,而对第一产业的拟合性较差。就T值而言,三大产业产出水平均可较好解释就业。在就业弹性方面,第三产业系数为0.249,说明第三产业产出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可提升0.249%;第二产业次之,为0.228,说明第二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产出,就业会提升0.228%;第一产业最低,仅为0.051,对劳动力吸收能力最差。从2013-2019年的分析结果而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Adjust-R2分别为0.82、0.95、0.98,表明模型拟合效果非常理想。就T值而言,三大产业产出水平均可较好解释就业。在就业弹性方面,第三产业系数为0.407,说明第三产业产出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可提升0.407%;第二产业次之,为0.271,说明第二产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产出,就业会提升0.271%,在这一时期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吸收能力远小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为-0.642,表明第一产业产出值与就业负相关,即第一产业产出水平越高,就业形势越紧张。
表4 劳动、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对比两个阶段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收能力最强,第二产业没有太大改变,但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却出现从正到负的转变,由此表明第三产业可比第一或第二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之后,本文将服务业分为劳动、资本、知识密集型三大类,并通过ADF单位根检验测试序列平稳性。经检验,序列的ADF均未超过阈值10%,平稳性较高,Ln(Y)与Ln(L)具有协整关系,即产出与就业二者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表4显示,劳动以及知识密集型行业的Adjust-R2(0.91、0.93)明显高于资本密集型(0.13),表明模型对劳动、知识密集型行业的拟合程度较高,而对资本密集型的拟合性较差。在就业弹性方面,知识密集型行业系数为0.235,说明知识密集型行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产出,就业可提升0.235 %;而劳动、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系数分别为-0.160、-0.038,表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出值与就业负相关,即产出水平越高,就业形势越紧张。对比三种行业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对劳动力吸收能力最强,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五)格兰杰因果分析
最后,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法检验了产出水平与就业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将第三产业增加值非就业的格兰杰原因表示为假设1,将就业非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表示为假设2。测试表明,在2000-2012年以及2013-2018年中,经济发展不是促进就业的原因,而就业增加也不是提升第三产业产出水平的原因。此外,表5显示在2000-2012年以及2013-2018年中,拒绝假设2的概率较小,表明产出提升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就业。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已有文献研究,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2000-2019年三大产业以及就业人员的增长情况为分析目标,并以2013年为界,将样本将分为两个周期,即2000-2012年、2013-2019年,并通过Granger因果分析以及协整检验等方法分析我国服务业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关系。结论如下:三大产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与就业增值呈现出较高关联性,其中第二和第三产业与就业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但第一产业与就业增值呈现为负相关,对比来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最强;在服务业中,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最强,而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出值与就业负相关,对比三种行业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劳动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产业结构变动会对就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整体而言,产业结构升级可扩大就业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二)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设计思路和促进就业的四点建议:
首先,从产业格局来看,我国产业升级一直处于进行时。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关键期间,针对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应通过多种手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占比和质量,从而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其次,聚焦重点区域,着力推动转型发展。以调整促转型,以规划引调整,科学制定地区产业定位、规划与调整方案,优化地区结构规划;并依据国家相关要求,继续平稳有序推进服务业产业布局调整,明确区域企业布局调整方案,引导社会投资向服务业倾斜,推进服务业迁移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提升,从而扩大就业。
再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潜力逐渐提升,但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信息产业仍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短板。对于服务业发展不足的现象,各地方政府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打破进入壁垒、完善竞争秩序和规则,促进服务业发展,并通过建设与市场体系相匹配的金融、教育、医疗等产业,让服务业供给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
最后,高度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抓住全球化历史机遇,全面推动对外开放,引进新理论、新工艺、新产品,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中,打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开放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