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改编作品《兰花花》音乐分析

2020-10-09毛亚倩李宗堂

艺术大观 2020年21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

毛亚倩 李宗堂

摘 要:陕北民歌是陕北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与精神以及情感上的结晶。本文从改编版《兰花花》创作背景开始入手,来探究这部作品特殊的陕北民族音乐特色,在此基础上解析作品的曲调结构、唱词特点以及演唱技巧的把握,使众多民歌爱好者深入了解和感受这首《兰花花》独特地道的陕北风格和魅力,让演唱者能够更好地抓住地方的韵味,从而精准的演绎这首由王志信老师改编后的具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兰花花》。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音乐特点;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02

一、改编版《兰花花》的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志信老师及著名的词作家刘麟老师一起来到基层进行采风,深入了解了我国各地的民俗特点及其风格特色,累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又从民俗生活开始入手,在保留大量我国民族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和新颖感的新作品。王老师将他思考最多的两点(发挥民族音乐歌唱者的长处,歌曲如何能够打动人心)成功地加入到了《兰花花》这首充满了陕北民族风味的民歌中来。[1]

《兰花花》是根据民间真实故事改编,具有代表性的反封建、反传统、反旧式主义叙事歌曲,经过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志信老师的改编后,形成了一首豪迈奔放、曲风柔美自然、具有丰富生活气息的新式歌曲。将传统民歌作为范本,运用了戏腔的唱法改变了歌曲原有的节拍、速度、曲调,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变革,加入了戏曲的一些元素。《兰花花》改编后的歌词反映了封建制度婚姻对传统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赞扬了兰花花她这敢于对抗封建残害,敢于对抗旧社会和追求自己爱情的女强人形象。[2]

二、歌曲《兰花花》音乐特点分析

新版是作为传统陕北民歌《兰花花》民风文化的一个传承和发扬。其结构是一种多段体结构,具有再现性。整首歌有A-B-C-D-A五段,在思想表达内容和声乐曲艺技巧上,要比原民歌更深刻、精致、完整。

(一)作品曲调分析

首先A段保留了原曲风格基本的旋律特点,以两段相对较高的音la开始,进行两次上行四度跳进;除此之外,在“兰花花”中的“花”字上其旋律la采用了波音,呈现出自由延长音以及四度甩腔,起强调主题和突出兰花花率直、倔强个性的作用。旋律从自由开放到收拢闭合,整个规整的节奏和深沉的音调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

B段音乐由G`调转为C调,节拍为 2/4 拍,和首段节奏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而且其速率比前段慢了一倍,这一段出现很多附点切分音的韵律,许多地方的休止似断非断,宛如抽泣。缓慢的旋律、深沉的语调使人感受到封建社会婚姻对妇女的破坏和荼毒,生动地反映了兰花花的痛苦哭泣和无助。与此同时通过“下滑音”对其进行呈现,例如在“二月里面订”之中的“二”以及在“两班子打”之中的“两”都使用到“下滑音”,让兰花花这哀伤的情绪更加充分的表现和施展。延续至“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这句词时,其速度节奏方面明显突然加快,瞬间将歌曲进一步推向了高潮部分,到最后突然在一种悲凉凄惨赋有悲剧色彩的演奏中结束了。

C段是快板部分,该部分采用了原民歌当中的第五段歌词,在节奏方面变得急促起来,音调更加简明,旋律情绪更加激烈,紧迫性和力量性表明兰花花被迫结婚的情景,表达了她对周氏家族的焦虑、悲痛和仇恨,以及她与命运争斗的决心。

D段为摇板,其中使用了戏曲紧拉慢唱的表演形式且让整个歌曲推向了高潮部分,其旋律更为紧凑、节奏更为紧张,整个情绪也相应地变得强烈起来。通过果断而坚决的唱腔表现了兰花花坚决的反抗,为了实现与爱人相见的愿望,她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逃离了周家。我们还可以从音乐中听到兰花清脆的哭声。这一段节奏比较自由,强弱上下起伏,充满饱满浑厚的情感。

Al段为A段的再现,调性回到了原调G调上,节拍为4/4 拍,描述了兰花花为了与心上人在一起不顾一切地反抗着旧势力,这段节奏曲调虽然和A段是一样的,但比较与A段来讲这段的节奏衔接更加紧密,用重复句生动地描绘了兰花花为追求向往幸福生活而勇敢的冲破封建礼教和反抗精神的决心,更宏观、更完整地把握歌曲的特点。

(二)作品唱词特点

在歌曲《兰花花》当中融入了许多信天游相关的音乐元素,其主要是广泛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歌演唱形式。在歌词方面,主要是七字格的二二三式作为其基本的格式,且构成形式为上下句的变文体。首段的首句为“兴”,第二段的首句则为“比”,即主要通过五谷高粱作为对兰花花的至高比喻。其中的蓝线主要指的是鲜艳的颜色从而进一步展现出兰花花的美丽与动人,此处使用了“兴”的手法。这首歌每一句话的字数都不受简单形式的限制,但是是对称和押韵的。

在《兰花花》之中,语言的运用主要是极具特色的陕北方言,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作品中原本的方言特点,作为演唱者需要更加注意方言的使用,比如咬字、鼻音以及儿化音的运用。像在其歌词当中的“爱”需要将其演唱为“nai”,而这种发音的变化在该作品中出现较多。此外,《兰花花》在歌唱中也有许多儿话音,这种儿化音是陕北人民大胆个性的传统音乐风格。需要注意的是,陕北地区方言的发音位置相对较为靠前且鼻音比较重,故而需要格外突出其鼻音声。总而言之,在演唱《兰花花》的时候需要时刻注意到其方言的特点,它不需要炫目的演唱技巧,而是对民族音乐和传统的尊重。

三、歌曲《兰花花》的演唱技巧把握

(一)咬字与呼吸

咬字在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陕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在乐曲之中出现的声韵和普通话也有较大的不同,例如在首段出現的“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其中出现的“线”则需要演唱为带有儿化音的“线儿”,而在“生(shēng)”字中需要按照陕北地区的方言进行演唱,即演唱为平舌音“sēng”,“下(xià)”唱“hà”“爱(ài)”要唱“ng-ai”,字头是唱“ng”,归韵到“ai”,在第四句出现“人”字的时候,不能够演唱成前鼻音的“rén”,而需要演唱成带后鼻音的“réng”;紧接着下一段出现的“五谷里(的那个)田苗子”“子”也需要演唱为带有儿化音的“子儿”;在后面的第四段出现的“撇下我的情哥哥”,下(xià)”要唱为“hà”,这些都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对歌唱而言,呼吸是非常关键且也是整个表演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如果呼吸问题解决不了,会在歌曲演绎中有许多障碍,所以呼吸在演唱中是重中之重的。

在歌曲《兰花花》中,当演唱到“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的“三”字后换气,运用叹气式的呼吸将兰花花的痛苦哭泣和无助的感情表现出来,渲染了悲凉哀伤、凄惨万分的氛围。四月里迎的“迎”时,使用三口气完成,与此同时通过气息控制演唱者的声音,营造出声断情不断的感觉,不露声色自然地换气,将悲伤的情绪层层递进,深度也随之加深。在第二个“撇下我的情哥哥”后换气,深吸一口气之后通过叹气式把“抬”字通过强音的形式进行演唱,情绪表现到位,使听者跟随歌者同时换气,二者能够产生共鸣的效果。深呼吸“手提上羊肉……”这一段,速度为摇板,紧拉慢唱,演唱者时刻要注意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的换气将歌曲的连贯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情感的表达

当我们在舞台上演绎歌曲时,声情并茂的演唱应与所表达的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演唱者过于投入情感,反而给观众做作的感觉。《兰花花》这首歌曲中所包含的情绪是比较戏剧化的,每一段的情绪都是有差别的,在第一段开始的前两个音中,即“青线线”需要在e2、a2上进行演唱且反复出现,对于歌手演唱来说也是有较大的难度的。在“数上那个兰花花好”这句话中,需要侧重对“兰花花”的处理,在最后一句“好”中也需要演唱得更加饱满,反映出陕北信天游的豪情的风格特性。在第二段中出现的反复句“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中呈现了由远及近,由前至后的听觉感受。而“撇下我的情哥哥”这句属于反复词,速度减缓,造成了一种哭喊的效果,语气中包含着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在歌曲的第三部分声音应该饱满而坚实,气息应该在瞬间爆发出来,这样的音调是强大有力的,充分体现对“猴老子”的憎恨。在第四段的时候,由于其节奏变得紧张,需要注意“往哥哥家里跑”中出现的第二个“哥”字需要比前一个音更高一些,与此同时需要进行渐弱的处理,从而能够给人们一种由近及远的感受。在最后一段当中重现歌曲开始时的旋律,最后一句话中的“一搭”这个词应减弱并渐慢,直到消失。

四、結束语

作曲家王志信老师把《兰花花》这首传统原生态民歌为基础,与现代曲艺技法相融合,使得作品既保留了陕北民歌的地方特色,又在歌唱曲调中着重表现了女性的勇敢、大胆追求自我的精神。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对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历史文化背景、地方语言等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还需准确地了解《兰花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兰花花的人物形象并且能够准确地向听众表现出整个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靳晓珊.浅析《兰花花》的艺术特征[J].音乐时空,2014(20):105.

[2]马欢.陕北民歌的艺术风格探究--以《兰花花》为例[J].北方音乐.2015(1):31.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
歌剧《唐璜》中仆人莱波雷洛人物形象分析
论《美丽家园》的情感处理
谈赫哲族民歌与创作歌曲的音乐特点
浅析江西上高县道情戏的音乐特点
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作品赏析——芭蕾舞剧《天鹅湖组曲》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