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在角色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2020-10-09王静
王静
关键词:河南方言;角色塑造
所谓方言,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实为“地方语言”,又称“白话”“土话”。我国地域辽阔,汉语的方言众多。方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每种方言都代表着当地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等特征,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产物。
生活中,普遍存在方言的运用。与人交流为了表现幽默感、个性感,我们会使用方言。在许多影视剧、话剧等作品中,方言的运用不仅使角色更有表现力,也更体现了方言的魅力。
例如:2004年,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一下子冒出了河南、陕西、东北、上海等多种方言版本,在网络上爆红。接着,更多的文艺作品开始出现各种方言的版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方言热”。
运用方言要力求准确。在影视作品中,往往要求方言不仅要准确,而且要让观众听不出是在模仿某一方言。拿河南方言来说,在影视剧、话剧、小品等作品中的运用也是相当普遍,并且对角色的塑造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中,“傍款”女李可有着一口标准的“台湾腔”,其男友介绍道“我的女朋友普通话说得很好,大家都听不出来她是河南人。”当黄小仙儿无意激怒到她时,暴怒的李可脱口骂到“黄小仙,你个鳖孙!”地道的河南方言与之前嗲气的“台湾腔”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大跌眼镜。仅仅两个字“鳖孙”,不仅使李可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更让观众在观看作品时有了强烈的生活共鸣。
河南方言在许多影视剧中都有所运用,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活化剧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天然的草根气息,使得它拥有标准语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尤其是在塑造淳朴、善良、憨厚的人物形象时,更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河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河南周边地区。所谓“言为心声”,河南人的性格特点,在河南方言上一览无余。河南人耿直爽快,因此声大、音高、瓷实、咬字重,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快人快语,不拐弯抹角。在塑造人物时,表现力很强,能将人物性格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让人过目不忘。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2》中,操着一口河南方言的炊事班班长一出场便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当他见到新兵李二牛时,问下属:“这个兵中不中,我看中!”众人跟着一起喊:“中!”。就这么一句话让人立刻感受到他的直爽与平易近人。“中”这个字是河南方言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字,表达的是“行”的意思,可又比“行”更能强调语气,“中”字一出口能让人瞬间体会到河南人豪爽自信的个性特点。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的运用,使观众对这位可爱的炊事班班长的好感油然而生。方言赋予了这位老班长特有的个性和特点,让人一听便记住了他。
人物语言是进行角色塑造时的一种重要手段,方言的运用使得塑造的人物更加真实、更加鲜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会在人物语言上下功夫、进行深入研究,会根据角色的生活背景和剧本风格等来确定演绎的方式方法。
综合许多优秀的方言影视作品来看,方言的运用优势有二:地域性强,一个地方的方言能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色,从而增强人物的独特性;更为流畅、更为质朴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方言是给“二度创作”增色的有效工具,可以成为一部作品的亮点。但也不能用得过于“泛滥”“给得太多了”观众容易审美疲劳。
当然,舞台上的方言也不是纯粹的方言,它要以普通话为基础,让更多的人能听懂。例如话剧《分手大師》,其中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都是用方言塑造出来的,但又不是纯粹的方言。唐大师和杨大师便是运用了河南方言,他们的出场笑料百出,河南方言的运用更是让人觉得亲切,“得劲!”“弄啥嘞?”等方言使人物更加真实。尤其唐大师的“想想你穿着白色长裙,坐在后海的咖啡厅里……”那一大段独白,运用河南方言描绘得惟妙惟肖,很有代入感。河南方言的设计符合唐大师的“草根气”,并且为之后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整部话剧,多种方言的运用使得剧本增色不少,令人回味无穷。
但,我们不能一味地说运用方言就是好的。作品中滥用方言,容易使观众对作品的认识产生一种无形的局限。适当的方言运用能为角色增资添彩,但过多的运用、过多的依赖方言,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方言”是表演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而且对于方言的使用也要有针对性、要合理,不要作为一个噱头、一个外部包装而滥用方言这种表演技巧。方言用得好是画龙点睛,反之则是画蛇添足。
综上所述,带有河南地区文化特点的河南方言,无论是在塑造人物性格,还是增强作品的喜剧功效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演员要想运用好方言,最重要的还是平时要多积累、多学习、多留心,真正做个“有心人”。
参考文献
[1]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2]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版;
[3]陈军.怎样欣赏话剧的艺术性[J].财政监督,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