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以生态学为例
2020-10-09徐承香
摘 要 新时代建设国家一流课程,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背景下,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面临新契机。阐述了研究性教学内涵和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发展机遇,最后以生态学为例,探讨了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路径,旨在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一流课程建设 生态学 研究性教学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为提升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出台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特别是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高等学校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流课程建设的成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要求与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将有力促进一流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其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创新思维导向、教学内容新颖、实践能力突出、教学研究支撑等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家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着力打造“金课”背景下,探讨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机遇及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厘清研究性教学特点基础上,分析了金课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最后以生态学课程为例,提出了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路径。
1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1创新思维导向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加强研究性教学推动力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具有鲜明的创新思维导向,教学目标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学理念将项目式教学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互动式和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多元化考评方式,提高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分析思维、解决负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度分析、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精神和能力。
1.2教学内容新颖
研究性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学,是寓教于研,而不是以研代教,传授的是确定性、前沿性的知识。 应将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课程时代性和现势性较强,课堂上学生既能获得经典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及时获取最新的专业前沿科研成果,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视野长远,具有较强可塑性的专业人才。
1.3实践能力突出
研究性教学是寓教于研,体现在以研究为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已有知识的教学形式。研究性教学将科研训练融入实践教学,注重专业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课程中复杂、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能通过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学习过程获得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能运用理论知识熟练地解决专业问题,达到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双重目的。
1.4教学研究支撑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同的新型教学模式,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考评等环节与传统教学不同,其实施成效有赖于加强研究性教学方法论研究,将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促进研究性教学的规范、有序实施,能够为研究性教学的知识模块分解、项目式设计和课程考核评价等奠定基础,使得研究性教学的成效、教学效率较高。
2金课建设背景下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机遇
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以本为本”,着力加强本科教育,建设一流专业,全面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造就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本科人才。造就一流专业本科人才需要一流课程支撑,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实施意见》细化了“金课”打造步骤,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实施计划和组织管理等做了具体的要求。大学“金课”建设为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实施意见》中“金课”建设的理念与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理念异曲同工。因此,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加强本科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尤为必要。
《实施意见》中一流课程建设的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和增加挑战度的三个原则,与研究性教学创新思维导向、教学内容新颖、实践能力突出等内涵高度一致,一方面研究性教学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将是促进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模式路径之一。
3生态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路径
3.1创新教学理念,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
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探讨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关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经历了描述、实验、物质定量等阶段,生态学的自然、实验科学特点,有利于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针对课程确定性、公理性的知识模块,采用基于项目式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或模拟实验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抽丝剥茧、逐渐深入,使得学生了解生态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人科学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3.2更新教学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生态学领域也不例外。《实施意见》要求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及时将科学研究最新成果引入课程。生态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应更加注重将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也应将生态学授课教师团队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及时更新授课教学参考书和PPT等教学资料,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科研成果,在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等资料撰写体现地域性特色生态学教材,增强生态学课堂教学的地域特色,提高生态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和满意度。
3.3聚焦实践能力,构建科研训练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扩招以来,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已经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生态保护和生态监测职能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监測职能的发挥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生态学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因此生态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应聚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中构建科研训练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态系统要素监测设备、仪器操作水平和能力,同时,提高获取数据的分析统计和处理能力。
3.4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课程教学方法论研究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研究性教学以来,虽然我国研究性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毕竟推广时间较短,在高等学校运用的广度仍然较小,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究其原因,研究性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以研究代替教学等误区。应加强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同时加强生态学课程教学法研究,厘清生态学课程中哪些知识模块适合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教案设计、项目式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和考核评价等,旨在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效率、成效和师生满意度,不断提高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作者简介:徐承香(1984—),土家族,女,贵州思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 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9(01):61-68.
[3] 周序,张祯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性教学——关于“一流教学”建设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6):131-137.
[4] 耿秀丽,叶春明.面向科教融合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4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