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中的审美教育

2020-10-09吕佳蔚

艺术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审美小学音乐教育

吕佳蔚

摘 要: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加具體化的感受音乐之美,并将音乐中的美经过内化转变为审美能力。我国现行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仍然有刻板教育的倾向,以审美为核心的鉴赏理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所以要融入审美方面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在小学音乐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完成好新型素质教育的任务,施展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课中的作用,本文对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课中的特点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02

音乐课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小学音乐课的基础性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感受到音乐中的真,善,美。从而达到对音乐的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加深理解能力以及增强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接触音乐,欣赏音乐是成长过程中最有利的一个时期。是走向艺术道路的第一步,也是建立知、情、意、行正确审美思想的基础性步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有趣生动的教学模式,将这最重要的基础性阶段为学生正确引导,无论是音乐演唱部分还是音乐鉴赏部分都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部分同学走上专业的艺术道路,打下夯实的基础。[1]

一、小学课堂中音乐审美教育的体现:潜移默化

小学义务教育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小学音乐课中。在我国的小学阶段,音乐课依旧得不到重视,课堂存在的问题使得培养审美教育的进度发展缓慢。从教学方面来看,学生和老师构成教学主体,音乐作品构成欣赏客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对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教室作为主要的教学场地,与多媒体应用完美结合,为小学生提供了审美教育的环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不遗余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

在当前素质型音乐教育新体系中,音乐鉴赏课是音乐课的主体之一,主要是通过了解作曲家积累音乐常识,通过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感情,通过聆听来感受情感在乐曲中的体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鉴赏。审美教育是潜移默化,是一点一滴的。音乐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积累。通过实践的积累,沉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审美作用,教育作用,以及政治作用。例如在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中,会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在空中,对小学生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爱国教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组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歌词引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审美能力的进步。像这样大气,响亮的作品还有很多,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长期熏陶下,形成了正确的审美才能和审美思想。这样的思想具有稳定性和延展性。稳定性体现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延展性是指可以将潜移默化积累起来的审美能力应用到其他学科上。例如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艺术家和时代背景来鉴赏名篇画作,从视觉上体会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正确的审美能力,常常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体现。

音乐的教育作用绝对不是强制性的欣赏,不是一板一眼的说教,更不是老师板着面孔播放音频文件,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音乐的美好,提高音乐的兴趣。小学的音乐鉴赏课程作为学生接受审美熏陶的主要人文素养教育手段,更应该用最真诚的,最有耐心的态度去对待音乐欣赏课,谈到审美教育,就不得不谈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不像数学,语文一样,教授具体的专业学科知识,注重教学的成果。情感教育特殊在重视教育的过程。在情感教育中,过程大于结果,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是长期培养的过程,这样的情感培养是无法分数统计,但却对学生的思想高度有着稳步上升的变化。当前社会艺术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是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通过对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审美修养,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二、当前课堂中运用审美特点开展鉴赏活动:寓教于乐

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的过程中,教师占有过多的主导地位,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欣赏主体地位,大多是由教师根据大纲对课程进行准备,设置学生参与度不高的课堂环节,导致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音乐课的副科地位也使学生将音乐课看作休闲娱乐的课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情况使得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审美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寓教于乐。音乐是愉快的,课堂应该增强趣味性,学生才能得到真生的精神享受。《乐记》中总结的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寓教于乐这一点。“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应该使人们得到快乐,可以使人们的欲望得到满足,这里的欲望,就是指人们的审美欲望,审美需要。如果“以欲忘道”则会产生疑虑,失去快乐。

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上课体验感重视起来,试图努力给学生一个完美的上课体验,爱上音乐课,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主题开始,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在欣赏课中,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作为引入点,例如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时期,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一个时期。我们可以合理运用升旗仪式的国歌环节,从《义勇军进行曲》引入。更容易明确学生的情感方向,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欣赏期待,再选择抗日歌曲进行延伸,例如《黄河大合唱》《红梅赞》等,拉进学生距离,在提出明确的聆听要求的时候,学生才能有更好的课堂体验。

其次,要运用新媒体的手段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联合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音画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可以多使用试听结合的模式。利用短视频,PPT,或者妙趣横生的动画短片,使学生产生通感,善用联觉,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正确的情绪,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个更加的深刻,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

最后,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去展示音乐的魅力,即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在课堂的后半程,在了解时代背景,作曲家的风格,以及认真聆听过音乐之后,可以用肢体语言将音乐具体的展示出来,引入体态律动的模式,把音乐听觉化的艺术变成视觉艺术。例如以四人为一组,当遇到长音是,可以手拉手排成竖排,展示音符的延展性。当听到重音时,同学们可以围成一个圈,展示音符宽广,厚重的感觉。遇到有规律的八分音符或者十六分音符节奏,可以用踏脚来表示节奏的颗粒性。遇到悠长婉转的旋律,可以随着音乐晃动身体。通过体态律动的展示,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情景,获得身临其境的音乐体验。在四人一组的配合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展示完音乐作品之后,教师应对小组进行适当鼓励,对于小学生而言,适当的鼓励更能激发起表演欲望,鼓励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能力,在良性循环的作用下,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循序渐进的增强,我们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活动的意义也将大大增加。

三、结束语

本篇文章主要从审美教育的两个特点入手,探究如何将审美教育更好地和小学音乐课堂结合。两个特点分别是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首先论述了音乐课在小学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将现存的课堂问题与审美相结合提出了实质性的建议,第一从时代背景入手拉近学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第二根据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将音乐进行可视化表演,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能敢说音乐的直观性,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虽然在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行业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下,带领下,小学音乐课堂风貌一定会焕然一新,增强素质教育,审美教育,也会成为教育教学首要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带入作者情感,运用身体展示音乐将会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亮点,也会是审美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广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开展分析[J].北方音乐,2020(07):202-203.

[2]赵丹.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J].北方音乐,2018,38(10):136.

猜你喜欢

审美小学音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