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2020-10-09范晓媛

艺术大观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范晓媛

摘 要:“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运用艺术活动形式,为学生预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艺术的体验完成对社会生活的“预适应”,对生命有所感悟。将“艺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类型上的劣勢、充分发挥其课程独特性和功能性,并且考虑到了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可以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重构教学目标、实践“艺术体验式”教学方案、完成自评和动态评价来实现。

关键词:“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2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思路。根据《纲要》要求,为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提出运用“艺术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1]

一、“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就颇受相关学界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是指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以及人格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创设或模拟一些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沉浸体验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触碰内心,引发其关注与思考,探寻与发现,领悟与内化。而“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则更注重运用艺术活动形式,例如音乐、绘画、舞蹈、角色扮演、朗诵、书法等,投身于创设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对艺术的体验完成对社会生活的“预适应”,能够对生命有所感悟。[2]

二、“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与意义

之所以将“艺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类型、课程独特性、功能发挥以及授课学生的特点和内心需求与艺术体验式的教学方法相契合。

(一)“艺术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类型上的劣势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都是以选修或者考查课的形式出现的,在追求学分、专业技能提高的艺术类院校,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如果继续采用传授心理知识,讲解心理病症的教学方式,恐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育心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因此,在课程中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增加主动感和参与感,这本身就是一个增加动力、自我提升的过程。[3]

(二)“艺术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一门通识型课程,但是却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自己的课程独特性。它是一门集普及知识、心理体验以及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它除了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完成从大学这个“游泳池”到社会这个“大海”的心理适应过程,实现与象牙塔的“心理断乳”。而“艺术体验式”教学可以提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完成从大学到社会的断层连接。同时,“艺术体验式”的课堂容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营造出安全的心理氛围,学生可以在这种氛围中自由的表达自我、探索自我。[4]

(三)“艺术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发挥心理健康课的功能性

学生需要通过心理健康课的学习达到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挖掘心理潜能,实现“助人自助”。如果知识只停留在传授上,没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是没有办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而“艺术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正好能够与心理健康课的这个功能相契合。因为很多情绪情感是无法用于语言表达的,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却能够弥补语言的这个缺陷。学生通过多种多样、自由的艺术形式去自由联想去自我表达,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引发情感共鸣和发现内在无意识部分,从而觉察出其自我内在的心理结构图以及其心理结构与外界环境发生互动作用的方式。情感的共鸣和潜意识的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地觉察、重新定义以及知情意的整合,个体在提升自我发现能力、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的同时,其与生俱来的才赋、异禀和创造力便得到了合理地和有建设性地开发。

(四)“艺术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和内在需求

结合专业特点,艺术类的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但他们在形体表达、音乐表达、绘画表达、角色扮演表达方面则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因此,“艺术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他们自如的表达内心的想法、感受和需求。同时,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艺术体验式”的活动中,虽有内在的冲突和矛盾,但因为是自己熟悉的艺术活动形式而沉浸于其中。在艺术表演与艺术表达中,实现与他人心灵的碰撞,也实现了自己个性的内在需求满足。

三、“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一)重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要结合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全面把握整个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个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在前两个大框架的前提下,邀请学生加入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来。例如可以以“我的期待”等活动汇总大学生期望在这门课程中的收获。这种方式更能够体现大学生内在真实的需求,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学生便更愿意投身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当中。也就是说这种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当中,更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前就已经参与到发展自身心理健康过程,已经在体验完成“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设计“艺术体验式”教学方案,开展实践

教学方案要遵循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转为提高心理素质、学生由知识学习转为主动参与体验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直接体验为核心,注重情绪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感受,目标在于“助人自助”。从单纯的解决问题向综合的预防问题和促进心理发展转变,从关注学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方面到促进学生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获得幸福感等积极方面。例如,在音乐专业的学生中间开展“用歌声表达自己”“音乐相似圈”等活动,学生既可以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是探索自我,也可以因为有相似的音乐圈而与他人产生联结,体验到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状态的变化。在美术专业学生中开展“九宫格绘画”,邀请学生从外向内顺时针以绘画的方式回忆自己近九天来的情绪变化状态,学生既在这个过程中梳理了情绪,也释放了一部分负性情绪。另外还可以邀请舞蹈专业的学生开展“舞蹈联结”活动,一方面通过舞蹈来介绍自己,一方面还要承接上一个人的舞蹈动作,一来一去,沟通就会发生,体验就会在学生身体中流动。

(三)設计自评和动态评价量表,实现长远心理成长

自我评价的量表要体现学生的独特性,是根据学生在课前写出的“对自己的期待”设计而成,体验完成之后学生对自己期待的完成度打分。动态评价可以邀请学生撰写心灵成长记录。要求学生记录在遇到压力情景下自己的感受层面、观念层面、期待层面以及自我层面所发生的变化,这样的记录方式既可以觉察自我,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总结提升自我。

总之,“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目前在心理学领域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要想获得上述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必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付诸实践。重构课程目标、精心设计“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和评价量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反复修改,才能充分发挥出“艺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18-07-04.

[2]王井云.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6(01):62-64.

[3]蒋常香,毛莉婷,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76-80.

[4]许坤金,王劭华,罗岚,陈田林.大学生心理健康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8,32(11):160-17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