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2020-10-09吴洁

艺术大观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分析

吴洁

摘 要:随着新时期发展,为了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教师要重视结合德育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音乐与德育教育融合的研究,从而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良好品质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希望通过实践研究,能够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5-00-02

新时期,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培养学生德育品质是教学重要部分,作为音乐教师,更要结合音乐教学内容,科学的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从而有效地进行德育教学内容渗透,以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优势

从音乐学科的教学途径渗透德育,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小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因此在此关键阶段对其进行有益的道德引导,使其形成更为端正的价值观念尤为重要。教师需在德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研究实施更有实用性的德育手段完成该阶段的品德教育与引导。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效果还未将德育进行有效的实施,大多教学措施仅以单纯的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为目的,而未实现学科价值的全面体现。首先音乐学科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小学阶段的其他學科均具有更为严谨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因此若想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德育,实施难度较大。而音乐学科本身在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方面较为灵活,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来渗透德育,更容易实现,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更好。其次,音乐本身便是德育的理想载体。音乐可在情感方面对学生产生更为明显的引导和感染作用,在音乐教材中融入德育方面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德育产生更直接的感悟,从而在完成音乐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在品德方面实现提升。[1]

二、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以往我国的音乐学科教学往往未将德育内容实现理想的共融和渗透,只单方面将音乐与美育建立起对应关系,同时也造成了对德育的孤立。其实,德育与美育从本质上讲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二者应同步实施。经典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将品德与对美的追求融合体现的,表达出作者对生命、理想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小学音乐应主动破除以往的教学惯例,创新教法,借鉴行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实践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从而将德育与美育同步实施。[2]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随着教改的逐步推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学生通过调动自身的认知体系接纳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已建立的知识架构中,完成知识的整合,是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脱离中心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特征,使其自主、自由发展。教师也需卸下“主宰者”的身份,将教学中心向学生方向迁移。教师应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注重突出其主体的能动意识,将评价标准由知识的掌握量向为人、做事等素质方面转移。这种由灌输到引导的转变,能够从根本上向学生传输教育的本质,辅助学生以自我教育的方式顺利完成德育的内化。[3]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音乐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小学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运用音乐途径实施爱国教育,更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国旗国旗真美丽》等教学内容时,教师可自然引导学生完成爱国方面的情感熏陶,方式可不局限于教材范围内的知识传输,而拓展为爱国知识、审美和道德标准方面的熏陶和引导。如向学生介绍国旗设计的意义,国歌在演唱时需要遵循的礼仪等。国旗与国歌均是国家尊严的象征,每个中国人民均需以高度的敬畏感对其进行维护,保证国家的尊严不受侵害。在演唱国歌时,歌唱者应将对国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投入到演唱中,从而传达出震撼心灵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多种爱国主题活动来渗透德育。如以音乐的方式完成国旗知识竞赛等,同步完成德育与学科教育的任务。竞赛内容可从下述方面设置:先进行相关爱国知识问答,获胜者便可获得参赛曲目的有先选择权,此后在进行二轮竞赛时,胜出者还可优先开展曲谱和歌词方面的练习等。这种具有通关性质的竞赛活动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在完成关卡任务的同时,学生也能够自然获得德育与美育的熏陶,从而自然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4]

(二)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促进德育教育落到

小学生对价值标准和世界的认知还未达到成熟的水平,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然性,从而避免教育效果的孔洞。教师可选择恰当的方式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合于音乐教学环节中,不体现明显的教学目标,而让学生自然接受德育,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过程中真正了解道德标准的建立依据,并将正确的道德观进行内化。如在实施“到郊外去”部分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春天”作为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交流对春天的认知和感受。学生可通过感性的语言对春天的特征进行描述,其中也夹杂着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此后教师便可启发学生进一步回忆与环境不和谐的不文明行为,此时学生便会在情感上排斥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缺乏素养的行为。在学生主动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后,教师便可提出维护环境和谐、倡导文明举止的理念,让学生自行形成高度的行为自制力,能够明辨行为的性质,并以正确的品德指导行为,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一教学过程能够较好实现对学生思想与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意识养成与修养提高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合理的选择音乐作品,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

音乐教学是完成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时,应以德育观念为指引,深度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将其与音乐学科内容相结合实施。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有倾向地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在完成学科任务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应的品德教育。如在进行《劳动最光荣》部分教学时,由于该曲目节奏欢快,歌词内容也较为浅显,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参与劳动,当音乐结束后完成劳动内容,并询问劳动后的感受如何。此时学生会产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如骄傲、愉快、光荣等。之后教师可追问,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感受。学生也会回答劳动能够创造更整洁、舒适的环境,会让人产生舒适感。以此为基础进行曲目的学习和体验,便会得到更为深刻的教育效果。学生亲自参与歌曲主题的体验,在掌握歌唱技巧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德育素养,从而在情感角度也能够实现一定的升华。

(四)开发德育内容,落实德育教育

若想有效利用音乐教学途径完成德育目标,便需教師积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首先教师应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将德育作为指导原则来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准确锁定教材中含有德育的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深度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价值,从而为学生营造更为自然的德育环境。当前在课改的背景下,音乐教材内容更为新颖和灵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关联程度更高,因此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学科教学时,可在掌握学科技能的同时,对作品形成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从道德的角度对作品形成全新的理解,深度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如在进行《天地之间的歌》教学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大致含义,激发学生产生探索天地奥秘的兴趣,从而形成对自然科学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此后教师便可以曲目的主题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自然事物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学生可广泛总结自身对自然景物的认知,并结合曲目对自然之美进行深度体验,反观灾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此形成辩证的自然观。教师基于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合理延伸,能够将德育与音乐教学有机融合开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能在同时完成德育目标,使学生以更深刻、全面的视角看待和理解音乐作品,基于音乐途径受到更广泛的启发和教育。音乐是通往灵魂的途径,德育也是对人灵魂和认知的改造与升华,运用音乐的方式接近学生的情感,从而形成强烈而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在道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得到优质的教育,以此实现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德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标准,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在德育方面投入必要的关注度,从而切实完成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育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学过程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是必要的,作为音乐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地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从而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希望结合以上探索,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芳.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0.

[2]郭健.小学高年级音乐欣赏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17):195+200.

[3]温晓坚.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16):227+229.

[4]董小如.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及路径研究[J].学周刊,2019(23):156.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德育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回头潮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