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彩画表现语言研究

2020-10-09徐海涛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水彩画技法

摘 要:水彩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自产生起就具备本体语言特征。对水彩画表现语言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掌握时代审美动向,进而引发对于水彩画发展的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水彩画;技法;本体语言;表现语言

注:本文系2018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项目“公共空间群体人物水彩画表现研究”(18YSD377)研究成果。

一、水彩画的沿革

水彩画是西方的一种绘画媒介,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与油画、粉画共同发展起来的画种。就水彩的本体语言而言,在早期的洞窟壁画中就有体现。因洞窟壁画采用的绘画材料是水混合胶质,可能还混有动物的血液与颜料。虽不能将其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水彩画,但这种对于新材料的尝试可以看作水彩画的最早实践。中国的《水经注》也有关于壁画的记述。同时,西方画家在壁泥未干时用水彩创作出的湿壁画也是水彩画的雏形。

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水彩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之前,画家就曾尝试用水与胶质调和出半透明的颜色,并运用这种颜料在羊皮纸上作画。此时画作的纸张仅仅是一个载体,未被看作绘画创作的一部分。

探究第一幅水彩画的作者远比探究第一幅水彩画作品更有意义。德国艺术家丢勒,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之一,其第一幅水彩画作品标志着水彩画的正式诞生。他早在1942年就别出心裁地把颜色粉与阿拉伯树胶、蜂蜜、甘油等材料混合,然后用水作为调和剂来绘画,获得一种色彩透明的效果。丢勒早期水彩画代表作有《阿尔科风景》(1495年)、《湖畔松林》(1495年)、《大草坪》(1503年)。早期的水彩作品虽然简单、画幅不大,但是已与传统的素描有所区别,逐渐表现出独立性。

18世纪英国崛起,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文化艺术稳步前进。这为绘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如永固颜料、绘画工具、质地坚实的纸张。水彩颜料起初被用于绘制地形水彩画,在英国得到重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种所谓的手绘地图没有任何倾向,能真实地体现地形景物,值得信任,因此广为流传。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有被称为“英国水彩画之父”的保罗·桑德比(1725—1809年)、透纳(1775—1851年)、托马斯·格尔丁(1775—1802年)。至19世纪,另一位水彩大师——瑞典画家佐恩为水彩画带来了更多可能。其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精髓又有自己的独创性,对人物的造型有生动准确的掌握,促进了水彩画表现手法的发展,增加了绘画的题材,除了对常见的自然美景的描绘之外,还把视野从传统的风景转移到贫苦大众身上,开始关注普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对其进行歌颂。

二、水彩画材料特点

笔者认为,水彩画的特点以吴冠中先生的观点最为精辟准确:“水彩,其特点就在 ‘水和 ‘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与彩的结合。”此二者在畫面中相遇,自然有千变万化的组合效果,而这也正是水彩画的魅力所在。

水彩画作为一种极难驾驭的画种,其技艺性尤为重要。熟练掌握绘画技巧、了解水彩画颜料的特性是水彩画创作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运笔于心,在画面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甚至达到“无我之境”。水彩画的基本技巧包括对画纸、颜料、水分、温度和时间等要素的熟练把握,是真正意义上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反复强调技艺娴熟的重要性是因为水彩画难于修改,不似油画、水粉可通过叠涂对画面进行调整,水彩一旦干透就不能再进行修改,除非进行“洗画”,但这对于画面的破坏是极大的。所以水彩画的下笔要求“稳、准、狠”,要做到心中有数。坚持习作也是必要环节之一。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技法”应用于水彩画中。这也引发了艺术家的思考,如黑田鹏信所说:“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以心传心。”现在越来越多的技术被添加到水彩画创作中,如用油、盐、蜡、茶水等作画,这都不为过。不容忽视的是——技术不是艺术,技术只是画家传递信息的手段。工具与方法只是辅助性的,并不是主体。追求变革与创新是为了配合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不能遗忘水彩的根本。

三、水彩画表现语言的发展与传承

水彩画自传入中国以来总是容易与中国画混淆,在画展中,一些作品如不标明“水彩画”“中国画”,就难以区分。二者之分实为“彩墨”和“水彩”的区别。除画作纸张外,表现形式也是重要判断依据。水彩画在技法上主要以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为主,兼有小笔点涂以及近年兴盛的综合材料融入,国画则不然。

明万历七年(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将彩绘圣像画带到中国,水彩画由此传入中国。圣像画正是透明与不透明交织的水彩画,这引来了当时中国人的注意并获得称赞,由于罗明坚所带来的彩绘圣像画与中国的水墨画十分接近,所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种相近不单单是所选用的颜料以及画面质感相似,绘画采用的毛笔、水、矿物颜料等,均与传统水墨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种新兴的画种很快就引来了学习者和借鉴者。经过历代宫廷画家与民间画家的不断实践,最终实现了中西绘画技法的结合,创造出影响后世的新画风。当时受其影响的画家有陈权、邹一桂、冯宁等,近代受其影响的画家有马晋、刘奎龄等。

艺术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教士将西画引进中国对其起到了重要作用。传教士王致诚善画油画,为迎合康熙皇帝的喜好,采用与中国水墨尤为相似的水彩进行绘画,这对于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中国国门的敞开,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传入,人们欣赏与鉴赏的能力也逐渐提升。更多留学归来的画家如徐悲鸿、张大千等带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与理论,在上海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景象。由上海天主教会在徐家汇土山湾创办的土山湾图画馆,是我国第一个培养水彩画家的基地。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东方最大的商埠,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艺术繁荣。商家用来宣传的月份牌也显得尤为重要。徐咏青先生就曾在土山湾图画馆跟随外国牧师学习绘画,而此后的老一辈月份牌画家如金梅生、杭稚英等都曾跟随其学习水彩。徐咏青先生不仅热衷绘画,还注重个人绘画理论的梳理编纂,其编写的《水彩风景写生法》是早期中国水彩画技法的指导著作。土山湾图画馆汇聚了当时很多积极活跃的绘画人才对其进行水彩理论的教授,徐咏青先生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1898年,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提倡“废科举,兴学校”,我国也开始模仿西方,开启最早的美术教育。1902年清政府在南京创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师范——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至1906年改名),学校的图画手工科设置了水彩画课程,曾聘请日本画家前来教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教育师资和大量水彩画家,吕凤子就是其中一位。而水彩画地位的提升体现在其被列为考试项目,即用水彩形式进行创作。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批水彩画力量,即早年留洋的留学生。如李叔同、关广志、李剑晨等人,早年留学海外,后归国将所学技艺与理论融入中国本土绘画,创作出极具感染力的水彩画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水彩画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发展(如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水彩、速写展览会”)。水彩画的创作融入了更多的民族精神,创作中国水彩作品成为更多画家关注的重点,对于民生、社会的关注也更多见诸于水彩作品,每一代水彩画家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中国水彩的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这期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相辅相成,但又极具自身发展特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经历了发展变迁,有了独具特色的作品呈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彩画的样式、风格、题材在水彩画家的全面思考中有了新的突破。今天中国水彩所取得的成就远远突破历史的局限,已形成自身完善的语言表现体系,题材与形式探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对于多样绘画语言与材料自身特性的探索仍是水彩画家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维芳.水彩纵横谈[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2]陈丹枫,张洪亮.简论水彩画的艺术语言[J].艺术教育,2011(2):124-12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黄海涛.探究水彩本体语言及发展[D].沈阳师范大学,2014.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徐海涛,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水彩画技法
油画技法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研究
铜版画技法在作品Salute to my hero中的运用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秀秀台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