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传统审计方式方法所面临的挑战
2020-10-09杨玉晗
杨玉晗
摘要:近年来,大数据的出现和运行不仅影响了传统的审计方式,也对审计人员的传统思维方式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如何利用大数据环境,对传统审计方式方法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审计工作中运用大数据的重要性,以及传统审计方式方法在大数据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寻求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方法改进方案。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方式;挑战;改进方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审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计手段也变得多种多样,由最简单的查看账表到大数据式审计。传统的审计工作如何更快地适应审计工作环境的变化,如何迅速又准确地处理各种数据,是目前审计信息化面临的新要求。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更快地适应大数据环境是审计将要进行的变革。
一、大数据对现代审计发展的重要性
(一)解决审计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
在既能平衡审计成本又可以提高审计经济效益上,大数据的优势显而易见。传统的审计因为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存在较高的费用和成本,只能依靠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来推断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而运用大数据审计就可以批量地处理大量数据,以达到节约人力成本、提升审计效率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目前复杂多变的审计业务,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审计模式可以较快地处理种类繁杂的数据类型。利用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审计软件,为审计机关节约了大量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让工作思路、工作效率得到突破性提升。
(二)大数据审计价值巨大
通过对一个系统、部门或单位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线索、精准定位,从而可以实现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为现场实施审计提供技术支持,并不断拓宽审计思路的深度和广度。我国审计人员已经深刻认识到大数据审计的价值,目前,审计部门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可以从数据的角度来分析违纪违规问题发生的特点,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对违规行为做出预判。伴随着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日趋完善,运用大数据审计,将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大数据贯穿审计全过程
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审计业务中所包含的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快速增长,审计业务更加繁复多变。审计人员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繁杂的财务数据,同时也要面对大量复杂的业务数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审计工作中,只有运用好大数据审计技术,向大数据审计要效率,向大数据审计要资源,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审计工作难度。
二、大数据环境下传统审计方式方法所面临的挑战
(一)审计资料由纸质资料向电子数据转变
传统的审计模式和大数据审计模式差别明显。传统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的审计手段包括翻阅账册、盘点、会计复算、延伸调查等,在时间和人力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传统审计通常不能在资金量和规模较大的审计项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电子化的普及应用,被审计单位通常会建立数据系统,审计人员需要面对的不再是纸质的账本和凭证,而是软件(包括财务软件和业务软件)以及海量的数据。
(二)审计思路由财务审计向综合绩效审计转变
在传统审计中,每个项目审计之初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调查是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往往会忽略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在现代审计业务中,绩效审计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将之应用到整个审计工作中。在对相关大数据进行审计、分析和提炼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度,并通过数据分析改进业务、提高效益。
(三)审计时效由事后审计向实时监督转变
传统审计是阶段性的,主要是事后监督。现场审计实施之前被审计单位往往已经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了不良后果。要想彻底解决这种“先出错,后审计”的现象,就需要审计人员转变思维定式,改变审计模式,充分利用好信息化辅助手段和联网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后审计相结合,通过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加强实时监督和控制。
(四)审计覆盖面由部分被审计单位向审计全覆盖转变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5〕58号)明确规定“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在传统审计模式下,逐个项目检查很难实现审计全覆盖,而当今的大数据环境为审计部门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审计模式,即“样本数量等于总体数量”,在不增加较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比对,使得审计全覆盖成为一种可能。
三、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方法改进方案
(一)完善制度,为大数据审计创造制度保障
一是确认并提高大数据审计的法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没有对大数据审计做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就导致了在法律层面上缺少对于大数据审计的明确认可,不能实现有法可依。二是规划大数据审计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电子数据审计的规定仅仅是搭了一个大的框架,一些比较详细的规定需要在审计准则中进一步加以明确。
(二)建立平台,提升大数据安全存储和应用
1.建立安全高效的审计网络。通过对电子政务网的无缝对接,建立起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审计网络,在横向上可实现审计部门与相关重要单位大数据的网络互联,在纵向上实现省、市、县审计系统的互联互通。
2.建成“两大中心”。一是审计数据云中心,该中心可以解决数据的存储和访问。审计数据存放在审计数据云中心之中,由于互聯网的便捷,对于审计机关在数据快捷查询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打造统一规范的审计数据备灾中心。数据的弱点是容易灭失和被篡改,因此海量的数据是否能够得到妥善保管,服务器容量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建立审计数据备灾中心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三)转变思维,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一要强化培养战略性思维人才团队。大数据更需要大视野。审计不仅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与合规,更多地需要审计人员拥有深厚的宏观经济理论基础,要具备战略思维意识,能够从全局角度去考虑和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大数据审计价值的最大化。二要尽可能地统筹审计资源,当前要立足于现有的审计队伍,加强审计队伍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加强大数据审计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未来要改善审计队伍结构,提高专业人才和综合素质人才在审计队伍中的比例。三要加快推进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各个数据之间的筛查、对比和关联性分析,为更好地开展大数据审计,实行审计全覆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黎照宇.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20(6):29-32.
[2]李洪涛.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J].财经界,2020(18):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