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忧郁的情调

2020-10-09吴新财

躬耕 2020年9期
关键词:杂家情调北国

吴新财

郁达夫写小说,写散文,写文学评论,还写戏剧,并且他的翻译作品也很多,文学作品的各种类别领域他都涉及。因为他在创作中涉猎种类多,不能单一从小说或散文及评论等某一项来看待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所以我认为他是文学界的杂家。当然他是有高度的杂家,是著名杂家。

我读过他的散文,也读过他的小说,虽然他的其他作品我也知道,但读得非常少。在读过他的散文《故都的秋》后,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这篇散文,字数一千七百字,文章中把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做了比较,用比较的方式来突出北国的秋天。

因为作品的题目是《故都的秋》。读者不用费神,一眼便知道作品中描写的地点与景观。

虽然这是描写秋天的文章,通常文章中也是把“秋天”两个字放在一起,不分开使用,然而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却作了省略,把“天”去掉了,只留“秋”。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只是做了简单的语句处理,可是却增加了文章的特点,显得更简洁。假如文章题目换成《故都的秋天》,读起来与《故都的秋》意义就不同了。

秋天是人们喜爱的季节,爱秋天是人们的一种情怀。而郁达夫把秋天的感受融入到思想中,以情释放,闪现艺术的光芒。

在郁达夫心里,对秋天不是欢畅的,而是有着悲凉的感受,这或许也是他对人生的感受。作品中有的语句把景物描绘得悲凉,这种淡淡的悲凉,流露着浅浅的伤感心绪。

虽然郁达夫对故都的秋天一往情深,但在那特定的年代,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不稳定,他心里也有着许多不如愿、伤感及隐痛。

文章中蕴含着对故都的深沉之恋,有着对美的追求。郁达夫把悲秋与颂秋的两种情感结合在一起,以穿插、交替的方式书写,既有对秋的眷恋,也有对秋的落寞。这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更应该是对希望的期盼。

文章的开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定下了文章的情感基调,阐述了两种观点,一种是秋天在任何地方都是好的,而另一种说在北国却不同了。在这句话中使用了“可是啊”这样的抒情词汇加重了语义,有了灵性。

虽然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把文章着重点定在故都,是写故都的秋色。但文章中对南方的秋天也有许多描写,也写得细致,更是写出了作者对南方秋天的感受。比如这句“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段文章前一部分是对南方秋天的描写,而后部分是写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郁达夫用简约的文笔写出了南方秋天的特点,还有个人对南方秋天的感受。他在用江南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作比较。这是衬托,也是对比写法。不管是对比,还是衬托,作者的用意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故都的秋天与江南的秋天给郁达夫的感受是不同的。他是这样描写故都的秋天:“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虽然故都在北方,这段文章把北国秋天的景观描写得较为细致,但只是一部分缩影,不是全部。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散文中不只是寫景观,而是以景观抒发一种思想。比如这段“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他不加掩饰地表露思想、感情、癖好,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

好的作品必须是思想洁净与深邃的。

郁达夫的作品感情真挚,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他这篇《故都的秋》散文中,带有理论性及忧郁的情调。他在忧郁感伤的情调中释放着情感,展现出文学家的情怀,因此呈现着忧郁而秀丽的画面。

这是优秀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猜你喜欢

杂家情调北国
江南如今到北国
情调是生活之花
北国红豆
杂家
丝绸情调
小资情调/省钱三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