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推荐信到面试,怎样取胜

2020-10-09车耳

世界博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推荐信面试官

车耳

面试就像销售,可以把应聘者看成卖方,应聘就是在销售自己;也可以把面试官看成买方,招聘就是购买应聘者。

推荐信很重要,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国内那种“写条子”的意思。不过,同样是推荐,国内的条子里装进去的可能是人情与交易,以及某种居高临下的味道。而西方人推荐信虽然也有利益交换甚至一点权力色彩,但主要是友情关系,就是说基本上是市场化的,就如同他们的商品流通一样,遵循的是市场规则而非权力的规则。无论在哪里,如果能有人推荐,帮你写推荐信,那是再好不过,没有比“他荐”方式更能让人少走弯路的了。

他人推荐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出国留学需要写推荐信这件事,但是并非很多人都理解其中含义,一些人情愿撒手不管让父母代劳找中介,另一些人则希望在信中拼命说好话,还有的人费尽心力找那些有名有势的人签字。这些观念其实都是需要纠正的,至少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用简约的方式达到更好效果才是正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国内出国留学市场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现象就是“推荐信代笔”。一方面因为父母对子女干预太多,越自己不会写或者懒得动笔就替子女找中介写推荐信,再找认识的专家学者签字。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国人学生依赖感太强,宁愿将这种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让他人代劳,结果就是准备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推荐信千篇一律,同样语言同样格式,同质化倾向严重。

想想看,中国有多少个留学中介,他们一年得写出多少推荐信?如果都是十年不变的模版,用相同的语气和口吻,再向同一美国大学发去一波接一波的同样推荐信,那些招聘人员会有什么感觉?就像让人天天吃同样饭菜,会不会想吐?要知道,欧洲大学、美国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远没有国内这样大,几年后碰到的可能还是那帮人。那些阅简历无数的招聘官最讨厌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意愿,还可能质疑你的真实性,直接拒绝的心都有。

與之相反,笔者身边的北大和清华本科生就自己起草推荐信,这些一流大学的学生会自己找导师或者社会人士签字,即便有父母介绍行业内专家,他们也会提前将推荐信准备好。这种自己准备的都是耐看耐读的,尽管信写得不够标准,英文遣词造句不够好,甚至有些许错误,但是一看便知是费心写的,成功率更大。

一般地讲,国人在自荐这方面还是比较含蓄的,自吹自擂的比较少,尤其是在面试时候。我经常鼓励在美国留学、或者准备去留学的年轻人不要太谦虚,要不卑不亢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因为你不表现就没人替你展现,你的才华就会被忽视,机会就会错过。和欧洲古老国家倾向低调含蓄不同,美国是一个鼓励人展现自我的社会,是一个激励人展现自我的市场。

但是,我不建议这些人在推荐信里夸大其词,尤其是听任留学中介胡编乱造,甚至沾沾自喜。一封推荐信当然要为自己说好话,比如像工作勤奋(hard working)和值得信赖(devoted)这种词句都可以写,但是问题在于所有人都可能会这么写。于是,语境和例证就很重要,比如写到“他为这个项目整个一周每天都加班到夜里11点,只有他办公室灯一直亮着,看得出是个工作狂”。或者调换一个角度,从缺点方面而不是从优点方面说起,因为大家在推荐信中都大谈优点,造成视觉疲劳。比如这样写:“家辉一个缺点就是太固执,那次因为母亲患了癌症,家辉开始没说实情就要求推迟博士论文答辩时间,以便多些日子研制抗癌血清,我不久之后才知道此事。如果对家庭能够这样忠诚,不计自己得失,我坚信他对事业也会如此。”此种例证会让招聘官印象深刻,也会触动他们的心灵。

所以,在写出申请人特长、兴趣和未来潜力的同时,一封优质推荐信一般会包含真实的例子,不要为图省事让中介公司写得天花乱坠、千篇一律,虽然文字上挑不出毛病,却好像你和别人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

西方大学比国内更看中推荐信这种形式,但很多熟知中介套路的招聘官鄙视国内推荐信,因为水分太高。他们宁可相信自己人写的,美国人相信美国人的,法国人相信法国人的。道理很简单,人总是相信具有同样价值观的人,比如美国人强调诚信,法国人注重隐私。如果拿不到当地人写的推荐信,还可以找那些有过国外学习、特别是工作经历的国内专家学者,这些人见识广泛,知道所在国的习惯,重要的是,相似的价值观会让当地国招聘人员产生共鸣。

名人效应要善加利用

推荐信的目的是让你心中理想的申请学校和公司了解你的长处与潜质,了解你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所以慎选推荐人选是很重要的。一封正式的推荐信,常常需要交待推荐人与被推荐人的关系,推荐人以何种身份写此封推荐信。如果是朋友、上司或者老师,还要说明两人认识多久。同时,推荐人要介绍自己有何专业背景,甚至在自己所处领域的时间和影响力,因为对方其实是在暗示:你有何资格推荐?

为什么要有推荐信?这是考虑到申请人对自己评价比较主观,不令人信服,所以找第三方来评估一下。在这时,推荐人背景经历、行业内声誉和职位都是被招聘官考虑的因素。但是要记住,美国乃至所有西方国家大学招聘官更重视行业声誉,而非政治地位,也就是说,一个有自己专长又有著作的教授或者研究人员,比一个司局长甚至部长更让他们青睐。

看美国特殊人才绿卡申请条件就能明白,政治地位和职务对美国人说来不具任何优势,反而有自己著作和理论文章、获得奖项的人才可以打高分。当然,写推荐信也可以找上司,只是上司官衔越大沟通越费时耗力,又不好催促,不见得赶得上招聘时间。与其这样,还不如找有学术背景又熟悉的人,他们重视学术、更好相处、更加理性。

此外,通常的推荐信需要2-3封,这几封信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不能相互矛盾,也不能雷同。优点要分开写,角度要不同。众所周知,目前很多推荐信是学生自己起草、推荐人修改签字,那自己起草时就要有所区分,要知道对方招聘官阅信无数,如果只是提供几封口吻、内容雷同的信,也太低估招聘官的智商了。

总而言之,推荐信这件事有点像银行担保,因为是第三方背书,有时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想让别人觉得你行,就得自己动手,写出特色,而非事事找中介,要写得让自荐有说服力,让他荐有感染力。

如何与面试官博弈

一旦通过推荐信为你争取到了面试机会,那么紧接着就要和招聘单位的人事经理过招儿了。面试就像销售,可以把应聘者看成卖方,应聘就是在销售自己;也可以把面试官看成买方,招聘就是购买应聘者。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人才市场,人生中要无数次进出这个市场,和商品市场一样,虽然说优秀人才像质量好的商品一样会得到更多人青睐,但是平庸之辈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宿,因为市场并不是同质的,招聘机构也不都是优秀的,这里也存在一个性价比关系。此外,即便再优秀但是要价太高也难卖出去,即使再普通但是性价比好一样有市场。说到底,这个世界主要是以普通商品和普通人为主。市场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在这个市场中都有自己的机会,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命运。

有时候面试也像一场相亲,你在寻找职业上的伴侣,而招聘机构也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候选人,它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双方满意这段感情才会长久。当然,离职也就像离婚一样,最好以和平方式解决。只是,在太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求职者,更需要这份工作,所以姿态就放得很低很低,把自己伪装成公司想要的样子。但是违心的事总不会长久,就算你最终拿到了“OFFER”,但是否会因公司的价值观、发展理念以及上级的做事风格而选择离职?所以平常之心很重要,面试前努力争取,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没得到,就再找机会罢了。

面对招聘机构和一份想要的工作,可以谦卑,可以低调,但不可以谄媚,不可以没有原则甚至丢失个人尊严。我们当然要尽量满足公司的需要,但公司要找的是人而不是机器,你的个人特质和背景都是应该尽力彰显的。

 面试礼仪是机会的开始

在西方国家面试,大体流程和中国一致。或者说国内机构一直在学习西方国家招聘工作的先进之处,以至于现在一流大学和国际大公司招聘流程逐渐趋同。先是人力资源部门在排查简历后第一轮电话面试,对你进行简单的了解,并询问你的薪资要求,以及你是否拥有匹配该职位的必要技能。之后他会把你的简历推送给招聘经理,如果招聘经理觉得你是个不错的人选,就会对你进行第二轮电话面试。这轮可能是技术面,看你是否胜任。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电话面试,很容易出现舌头笨拙、言不由衷的状况,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这时建议你说正在忙,留下对方姓名、公司和电话,并说明在半小时后回电,这半小时就是你为自己争取的黄金时间,考虑一下思路然后再气定神闲地打回去。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恭喜你,就要进入激动人心的终面了。这个环节常常有3-5个面试官,这些面试官分别由直属领导和同事组成。这一轮除了考察你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外,还会考察你是否是个好同事、是否能快速融入公司,对公司是否有归属感。这些年集体面试成为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你也要做好同时面对几个专家的准备。

笔者参加国内著名大学自主招生时也是这样,几个应聘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之后,就一个专题展开讨论,每个人都有单独发言机会和自由抢答机会。这时能记住之前同学的名字会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说“王同学刚才讲了什么”就比只提“这位同学”给人感觉好;此外要记住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不要明显抢答,顺势接话茬最好,积极参与而不是抢答,留给发言少的人以机会;同时还要谦让女生,这都显示出了一个人的团队精神和领袖气质。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招聘机构和招聘官都欣赏的。

面试时应该穿什么?当然是正装!女士要简单大方,最好深色套装显得稳重,千万不要浓妆艳抹,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可以不美丽,但是要大方有气质,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男士比较简单,西装革履就可以。正装给人以体面专业之感,没见到那些咨询公司人拜访客户都是这样吗?而且西装比较保险,因为当你随意地出现在面试现场,而周围则是西装革履的竞争者,你会做何感想?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好意思呢?

套路千万种,而关于面试,最重要的就是交流的通畅与走心。尽可能真诚地与面试官沟通,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状态更加自信,也更能够更加高效地与面试官互动。

面试常见问题及误区 

A. 怎样自我介绍

你以为面试官是真想听你的自我介绍吗?其实他早已看过你的简历,只是想听听从你嘴里说出他想要的内容。面试官是想听你胜任这份工作的能力介绍。很多新手在面试时把学校背景、工作經历、兴趣爱好等统统丢给面试官,让人摸不着重点,给面试官留下“这个人很普通”的印象。其实你可以说得很全面,但是重点要突出,特别是你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所有的面试官都想拣现成的,而不是栽培什么潜力股。

B. 不要“供出”缺点

切忌把优点说成缺点,同时对岗位核心要求相关的缺点一定不要说。每个人缺点都可能很多,害怕找不到吗?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缺点多于优点的。你可以说自己比较路痴,也可以说自己比较感性,或者原则性很强、不够圆滑。感性、原则性强都是中性词,可以做贬义词也可以做褒义词。如果你说不够耐心、时间管理不好之类,面试官很可能就对你没兴趣了,因为谁都不愿意招聘一个脾气急躁又办事拖拉的。

C.“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

当面试官问这句话时,说明整个面试就要结束了,但是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最后这个问题可能是你最后的机会。这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那就是: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帮助你更好地留在这个公司?换言之,就是你有多想留在这个公司?如果你说“没有”,那就是自愿放弃这个最后机会;如果你问了一两个有意思的问题,面试官可能对你印象一下子加深很多。这种问题要根据不同招聘机构、不同场合和不同招聘官而定,可以自由发挥,但不要太长。

留学归国的朋友跟笔者谈起过自己的感受:面试时有一点格外重要,就是真诚。套路千万种,而关于面试最重要的就是交流的通畅与走心,尽可能真诚地与面试官沟通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状态更加自信,更能够更加高效地与面试官互动。其实,国内目前流行的面试方法大部分来自国外。面试本质上要考察的就是匹配性问题,包括三观的匹配、性格的匹配、能力的匹配和薪资的匹配,所有的考察都是围绕着匹配进行。所有问题背后基本上有两个要点: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我们公司为什么要选择你?掌握了这两个要素,见招儿拆招儿,你就从容多了。

(责编:常凯)

猜你喜欢

推荐信面试官
申请季:走出推荐信误区
耿 直
哲理漫画
不容忽视的推荐信
应聘
四封美国教师推荐信带来的评语写作启发
蔡元培的气度
我是小小面试官
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