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保障学术图书编校质量的思考

2020-10-09侯春霞

市场观察 2020年8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

侯春霞

摘  要:编校质量对学术图书整体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但是,由于部分学术图书出版社对选题把控不严,随意压缩出版周期、简化流程,不重视编校工作和编校人员,导致近年来学术图书编校质量下滑严重。为此,本文从出版社前期、中期、后期保障制度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学术图书;编校质量;管理制度

学术图书是指在内容上涉及某一学科或者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习、研究价值的图书,一般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论文集、研究报告、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材等。作为学者研究成果的凝结,学术图书在保存和传承知识、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专业出版社而言,打造精品学术图书,提升学术图书出版质量,不仅有助于提高出版社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而且体现了出版社传播优秀文化、助力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然而,在图书出版行业整体粗放型发展的当下,学术图书出版质量不容乐观,市面上不乏一些内容粗制滥造、文字错漏百出的学术图书,深受广大读者诟病。一般而言,学术图书出版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刷质量四个方面,其中,编校质量对学术图书整体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其严重下滑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与反思。因此,本文结合学术图书编校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学术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出版社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为相关出版社及编校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学术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深层原因

学术图书编校质量是学术图书出版工作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相关出版社的经营及编辑的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学术图书编校质量与出版社的成本控制、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冲突。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出版社及编辑抱有投机心理,缺少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对学术图书编校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导致目前学术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深层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过于依赖学术出版补贴,对选题把控不严

相比市场类图书,学术图书的受众范围较窄,通常为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研究人员,因而学术图书的销量一般不大,少则三五百册,多则一两千册。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出版社收益,学术图书的出版往往需要作者提供一定的补贴。据笔者了解,一些知名出版社的学术出版补贴达到了10万元一本,而一些中小型出版社在3万到5万元不等。在当前出版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部分中小型出版社为了谋求生存空间,基于“旱涝保收”的想法,对提供出版补贴的学术书稿来者不拒,而对书稿质量的要求大幅降低。甚至有些出版社不顾及自身专业能力和优势,为了获得补贴收入而超范围出书。如果书稿本身质量不过关,如文字表述混乱、常识性错误过多、逻辑不能自洽等,那么必然加大编校工作的难度,即使经过多次修改,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遗留问题,进而拉低编校质量。如果书稿的内容超出了相关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范围,那么编辑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发现其中隐藏的问题,遗患无穷。

2.出版周期压缩,流程简化

正常情况下,学术图书的出版要经过选题申报、合同签订、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校对、质量检查等流程,周期在三个月左右。严格遵循出版流程是保障学术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学术图书出版为主营业务的出版社或者编辑部选择了粗放型发展模式,追求“广种薄收”,即通过增加学术图书的数量来实现经济效益,为此不得不压缩出版周期,简化出版流程,如减少校对次数、取消通读环节。另外,有些作者因课题结项、评职称等而要求在短时间内出版,为了满足这部分作者的特殊要求,出版社进一步压缩周期,如将书稿分派给多个编辑草草加工一遍,二审、三审直接签字走过场等。在这种一味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出版环境下,编校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精耕细作”,无法对书稿的方方面面仔细推敲,结果必然使编校质量得不到保障。

3.对编校工作和编校人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同于一般大众图书,学术图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逻辑性等,因而对编校工作和编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编校工作是学术图书出版的中心环节,优秀的编校人员是保障学术图书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术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工作重心放在学术图书的组稿和策划方面,并通过薪酬制度来激励编辑多组稿、多收补贴款。相比之下,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编校工作和编校人员在出版社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例如,有些学术出版社将文字编辑工作作为非核心业务而从出版社分离出去,将书稿交给社外编辑加工整理。然而,社外编辑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有所欠缺,通常仅对书稿做简单的修改,只求没有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不愿意在文字的润色提升、引文和数据的核实、逻辑推理等方面花费太多的工夫。又如,当前很多出版社取消了校对部门,将校对工作外包给校对公司。但是,很多校对公司的业务水平不高,校对人员缺乏相关学历背景,对学术图书中的专业知识无法把握,往往出现各种错改乱改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编校人员的责任心来提升学术图书编校质量,无异于缘木求鱼。

保障学术图书编校质量的制度措施

學术图书编校质量的提升不是责任编辑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而是一项涉及众多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措施加以规范和管理。结合前文所述学术图书编校质量下滑的深层原因,出版社应从前期保障、中期保障和后期保障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制度执行。

1.前期保障:坚持按专业分工出书制度,加强优质选题策划工作

“术业有专攻”,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此,出版社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品牌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严格按照出版主管单位核定的出书范围开展工作。对于超范围的学术书稿,出版社自上而下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能为了获得数目可观的补贴款而轻易承揽,否则会因编辑队伍的能力与专业要求不匹配而影响图书编校质量,以致于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相关出版社及编辑部应立足主攻方向,加强优质选题策划工作,集中力量打造学术精品。要转变出版社的经营发展模式,从依靠图书规模的粗放型发展转向依靠图书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淘汰内容质量不过关的学术书稿,将有限的编校人力资源配置到高质量的选题中,从而提质增效,扩大品牌影响,增强核心竞争力。

2.中期保障:落实三审三校一读制度,重视编校人才的内部培养

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是保障学术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措施。在学术图书编校过程中,审读(初审、复审、终审)、校对(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各个环节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对于重点学术图书,还应根据实际需要相应增加审校次数,力求将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另外,编辑加工整理和校对应由不同的人员分工负责,尤其是对于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图书而言,由责任编辑一人兼顾书稿编辑加工和校对是违背编辑出版规律的。只有各岗位的专业人员通过多级审查,才能发现责任编辑在加工整理中存在的盲点,查漏补缺。因此,出版社应对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的重要性及制度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不能为了追求出书数量和速度而随意减少审校次数,也不能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取消校对部门和校对人员,实行所谓编校合一制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出版社应对外包编校业务的做法进行深刻反思,树立编校业务是出版社核心业务、优质编校人员是出版社核心资产的正确观念。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将学术书稿交给社外编辑加工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因为加工质量达不到要求而由社内编辑返工,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由于学术书稿的专业性、理论性极强,不仅要求相关编辑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具有相关领域的学术背景和知识储备。如果将学术书稿随意交给一名仅具有中级职称的外编,而不考察其专业背景,那么其必然会因欠缺专业知识而无法准确把握书稿中的知识性内容,进而影响编校质量。至于当前校对公司的水平更是一言难尽,完全依赖校对公司改善学术图书文字质量的做法绝不可取,必须由社内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人员担任责任校对,负责书稿的终校工作,并监督各校次的质量。

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的落实是以设置相应的岗位和人员为基础的。对于以学术图书出版为经营方向的出版社而言,应立足发展战略和规划,配齐编校岗位和人员,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过硬、学习能力突出、有责任担当的社内编校人才队伍,从而为提升学术图书编校质量和出版社品牌价值提供保障。

3.后期保障:完善质量检查制度,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术图书印前的质量检查是保障学术图书编校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一本学术书稿而言,经过初审、复审、终审,再经过初校、二校、三校,以及全书通读,已经基本消灭了书稿中的政治性、文字性、知识性、逻辑性错误。然而,书稿中总还会不可避免地遗留一些显性或隐性问题,这时通过印前质检环节进一步审查就是很有必要的,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率。近年来,出版管理部门对图书质量的管控越来越严格,每年都会开展图书质量专项检查活动,对抽检不合格的图书及相关出版单位和责任人予以曝光,并采取严厉的行政处罚措施,严重者撤销出版单位相关出版资质、注销直接责任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在这种形势下,很多出版社组建了专门的质检部,由专职质检人员负责本社图书的质量检查工作。为了充分发挥质量检查在保障学术图书编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相关出版社应从以下方面完善质量检查制度。

一是严格质检人员的资格准入。由于学术图书的特殊性,对相关质检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出版社应安排具有正高级职称且编校经验丰富的编审人员专门负责学术图书的质检工作。

二是改进质检工作方式。对于重点学术图书,如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扶持的项目,质检人员应加大抽检比例,对正文部分抽检不少于10万字,不足10万字的全书抽检,同时要严格抽检标准。

三是定期召开质检分析会。针对所抽检学术书稿中存在的各类差错,质检部门应认真归类和总结,定期召开质检分析会,与全社编校人员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减少相应差错的对策措施。

四是采取奖优罚劣措施。质检部门应严格按照《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规定的计错标准出具详细的质检报告,对学术图书编校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张榜公示。基于评价结果,出版社应对编校质量过关的编辑和校对予以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对编校质量不合格者则予以批评和处罚,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激励编校人员不断提高编校水平。

由于人的认知水平的局限性,编校和质检工作中总是充满种种遗憾,即使经过重重关卡严密把控,也难免存在“漏网之鱼”。同时,社会在发展,政策在调整,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语言文字也随之不断变化,这对编校和质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学术图书的编校人员及质检人员来说,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掌握最新出版规范和标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扩充和更新专业知识储备,为提升学术图书编校质量尽最大的努力。就相关出版社而言,应充分重视编校和质检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如经费保障、时间保障等,支持其参加线上线下培训课程,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为提升学术出版品牌價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学术专著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 (1) :21-29.

[2]丁桂焱.图书编校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6):208.

[3]任剑乔.关于中小型出版社提高图书质量的思考[J].现代出版,2017(2):42-43.

[4]褚蔚.上下同欲,合作互动,有效提高图书质量——图书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工的问  题和对策[J].科技传播,2020(1):186-188.

[5]徐学军.印前抽检:图书质量的最后关口[J].现代出版,2018(3):52-53.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略论开明书店的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
盘点 政治篇:有繁有简,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合理
西方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启示
武汉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