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文的浪漫:以时间为记

2020-10-09

润·文摘 2020年9期
关键词:时区天文台天文

亲爱的读者们,“小小追梦人”栏目正式上线啦,每期将会由1-2名少先队员,用文字和声音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丽祖国我讲述,红色基因我传承,先锋精神我传扬……看文字、听声音、赏图片,和小小追梦人一起感知、了解和体会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之路,走进美丽的中国梦。

经常收听新闻播报的我们一定不会错过这样一个词——“北京时间”,那究竟什么是“北京时间”呢?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经度不同,地方时也有所不同,为了解决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其中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为零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中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的使用时间,这就是“北京时间”。而“北京时间”的测算和校准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叶叔华。

叶叔华于1927年出生在广州的一个清贫家庭中,后来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主修天文学。毕业之后,叶叔华来到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当时是建国初期,国家开展各方面建设,急需全国的精密地图,而经度测量需要有世界时服务,但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年久失修,测算出来的数据不准,影响了测绘的进程。因此,国家开始筹建一个能覆盖全国、精度达到毫秒量级的授时台,同时要建立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

建立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的任务就交给了叶叔华负责。叶叔华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校准,攻克数学模型难题,在全国天文机构增设天文测时,历时六年,建立了我国独立测算的世界时。1965年,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我国的时间基准,科技部发表公告向全国发播,“北京时间”横空出世。

叶叔华说:“办一件事,假设只有40%的把握,如果停止在那里不动,也就会慢慢变成20%的把握,最后变到零。如果积极争取,可以将它变成60%、70%,最后将事情办成。”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叶叔华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为以卫星、火箭发射为代表的航天技术、战略武器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气象等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之后数十年的工作中,也是凭着这股顽强不服输的精神,叶叔华接连推动了上海“65米全波段射电望远镜”和上海天文台的建设。2019年北京时间4月10日21点,全球首张黑洞照片被公布,参与拍摄这张科学新发现任务的就有上海天文台。

1994年8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在叶叔华的带领下发现的第324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叶叔华星”,成为了世界天文最亮的一颗中国星,永远在天际闪耀。

(张茹琛整理)

猜你喜欢

时区天文台天文
横跨四个时区的大巴西
天文篇
横跨四个时区的大巴西
璀璨星空映照下的天文台
天文冒险
天文与地理
美度
化难为易,图解时区计算题
伽利略与天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