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培养分析与思考

2020-10-09吉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特殊性人才培养

吉辉

摘要 高等农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农业的产业属性。高等农业院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和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必须坚持农业教育的特殊规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的科技和人才保证。从8所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适应产业转型、办学资源支撑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现状。从高等农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提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建议,即完善人才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的制度体系、根据产业需求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264-03

Abstract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has both the general attrib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attributes of agri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suppor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They must adhere to the special rules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guarante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from 8 agricultural colleges to meet social needs, adapt to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support schoolrunning resources. Proceeding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that is,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recruiting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o strengthen the adjustment of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needs, and to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 Higher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Talent training;Particularity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成为农林类高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为当前农林高校服务社会农业产业发展、提高人才培養质量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涉及生源质量、教学条件、教学制度、课程设置等,又与涉农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而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出现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培养。因此,农林院校必须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短板,不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探索新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有效解决高等农业教育同质化问题。

1 高等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

该研究选择我国8所重点农林高校为样本,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1 从满足社会需求来看,基层农林科技人才供求矛盾突出

基层农林专业人才面临断档,高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1]。从近几年我国重点农林高校学生的毕业就业去向看,每年农科毕业生约20 000人,但在基层就业不足1 500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7.5%。全国县以下林业专业岗位近100万个,林科人才仅占20%,有的基层林场站所甚至近20年都没进过一名林科毕业生。

以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对4所农林高校服务现代农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得出:4所农林高校毕业生2009—2013年在涉农领域就业的平均比例为19.32%,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平均比例为4.02%。也就是说,在上述农林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5个人中不到1人在涉农领域就业,平均每25个人中有1人在农村基层就业(表1)。通过对四川A县个案研究发现: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本科毕业生到乡级就业的仅1人;在A县,种植业方面高端领军人才几乎没有。这些数据都说明乡镇农业产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很大,基层农科人才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尽管基层对农科人才的需求迫切,但目前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就业情况依然不乐观。一方面基层就业岗位社会认同度低,工作环境和待遇差,造成农业本科学生基层就业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地方用人单位人事制度不健全,造成有意愿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学生想法落空;再有学生主观认识存在“功利化”倾向等。这些因素都造成基层农业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的局面。

1.2 從适应产业转型发展来看,农学类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够协调

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已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传统的农业正在向以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转型。但我国农林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还停留在传统模式,社会涉农就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匹配度较低。2004—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农学类与第一产业的协调度维持在0.60以下,并存在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而理工类学科专业与第二产业协调度基本维持在0.8左右,农学类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更低(表2)[2]。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农业产业的分化比较明显,一些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经济作物生产、旱地节水灌溉等产业发展快,人才需求量大,但企业接受的毕业生多数还是传统的农学、畜牧、兽医等专业。以山东省为例,2016年山东种植业产值为2 895.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51.6%,但直接服务于种植业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招生仅占20%;而其牧业产值比例为30%,但畜牧兽医类专业招生比例达到近60%[3]。可见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农业教育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由于部分高校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以及传统学科专业调整滞后,致使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

1.3 从办学资源支撑度来看,教学实践基地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

由于农作物和林木生长期长、育种周期长,各种家畜需要规模化养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条件也相对复杂,农林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较多。教学实践基地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队伍建设无标准,师资紧缺和师资不平衡的现象并存;课程建设无标准,课程实习“因人施教”“因人而异”;教学无标准,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无依据。以A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实验技术人员共计199人,分布在24个有本科生学院的98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平均每个实验室仅2人。实验技术人员中,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113人(占56.8%),25岁及以下111人(占55.8%),数量稍显不足。从A农业大学学生座谈调研和及督导督查统计情况来看,个别实验和实习课程还存在时间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一是实验课随意性强,部分教师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实习指导不到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但基地依托单位与高校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其职能、工作侧重点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存在差异。这种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影响学生实习实践的有效性。

2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分析

高等农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完善大学制度建设方面,应按照普通高等教育规律深化改革。但高等农业教育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行业的特殊性制约着农林高校的发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服务于行业发展的需求。实践证明,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要遵循其规律,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农业行业的特殊属性,即基础性、生产性、区域性[4]。

2.1 农业基础性决定高等农业教育的公共属性

农业是国家解决社会发展与民生的基础。农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的公共属性充分反映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受到政府的基础性政策保障。不论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还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都把服务国家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作为办学的使命,国家农业发展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与保护。

2.2 农业生产性决定农林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生产性反映出农业教育应认同农业生产的农事规律。农业生产受季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极大,教育教学要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强化生产与实践。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等农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建立与生产时间相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现行的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遵循农业生产性的基本规律。

2.3 农业区域性决定农林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差异性

农作物作为生命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高等农业教育也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区域差异决定农林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有所不同,一是“服务面向”,学校人才培养既要面向全国农业行业,又要面向省市或大区,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服务[5],但其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区域性未必统一,这就要求农林高校的发展要有区域性政策,使其公平有效的得到发展。二是根据农村社会、地方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表现为不仅重视传统的农业学科,还要重视新型农业产业相关联的农业学科,设计人才培养标准,预测产业突破路径,形成开放性、多样性、外向性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3 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培养的思考

3.1 完善制度体系,加大高等农业教育投入力度

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强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政策制定等方面职能,在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招生、培养过程和服务“三农”的就业方向上给予政策倾斜[6]。

比如借鉴免费师范生计划,在国家重点农林院校实施免费农科生计划;在培养过程中加大农科学生实习实践投入,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基层就业的农科类学生,要求地方政府配套形成一定投入比例,增强农业高校的服务效果。第二,高等农业院校要健全大学制度体系。建立农科专业学生公费和基层就业的奖励制度,鼓励爱农业、懂农业的农林学生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完善农科专业奖助学金制度,将国家助学贷款与农科大学生就业挂钩,实行农科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到农业基层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代其偿还助学贷款;允许农林高校实行本硕博连读的招生制度,吸引有潜质的学生在涉农领域从事长期的农业专业研究工作;建立涉农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制度,根据各省区农林行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对高校实行专业人才定向培养,更好地满足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

猜你喜欢

特殊性人才培养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秦代縣廷獄史的職能與特殊性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
把握海军史研究的几个特殊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