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綦江区乡村旅游与气候分析

2020-10-09田茂举旷兰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气候资源乡村旅游

田茂举 旷兰 海川

摘要 通过对綦江地区的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以及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月变化、季变化、年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夏季,綦江属于重庆典型高温区;冬季极端低温多出现在横山、丁山、石壕等高海拔地区;气温令人比较舒适的季节为春季和秋季;相对湿度整年都令人适宜;日照时数在6—9月相对较多;多年年平均风速均小于2.7 m/s,属于比较舒适的人体风速体感;人体舒适度指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波动性较明显;每年3—5、9—11月为人体舒适月份,6—8月、12月—次年2月为人体相对不舒适月份;舒适度指数的逐月变化呈明显倒“V”型;舒适日数的逐月变化呈明显的“M”型;舒适日数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春秋季较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其中,春、秋季节的舒适日数占全年的69.62%。

关键词 乡村旅游;气候资源;重庆市綦江区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220-04

Abstract The monthly,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sunshine hours, wind and human comfort index in Qijiang reg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ummer, Qijiang belonged to the typical high temperature area of Chongqing; in winter,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occurred mostly in high altitude areas such as Hengshan, Dingshan and Shihao; the season of comfortable temperature was spring and autumn; relative humidity was suitable all year round; sunshine hours were relatively large during JuneSeptember; annual average wind speed was less than 2.7 m/s for many years, which belonged to a comfortable human body wind speed sense.The comfort index varied greatly from year to year, with obvious fluctuation; MarchMay, SeptemberNovember were comfortable months, JuneAugust and DecemberFebruary were relatively uncomfortable months; the comfort index varied obviously with inverted Vshaped month to month; the comfort days changed obviously with Mshaped month to month;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comfort days was significant, the most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second in summer, and the least in winter.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comfortable days in spring and autumn accounted for 69.62% of the year.

Key words Rural tourism;Climate resources;Qijia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人们感受多元化休假模式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淳朴的乡村,因此拥有返璞归真和自然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应时而生,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綦江拥有很好的地理优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伴随着近几年乡村旅游交通、通讯和各种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业已然飞速发展,成为了綦江乡村街镇的支柱性产业,但如何合理开发綦江乡村旅游资源及其气候资源,成为了充分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形成一种多元化的乡村产业结构和加速乡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1-2]。

1 資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綦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亚季风特点。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019.5 mm,年平均气温18.7 ℃,年平均日照时数970.5 h,年平均无霜期344 d,年极端最高气温44.5 ℃,年极端最低气温-1.0 ℃。

1.2 资料选取

选用綦江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9年的逐日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日照时数、风速等气候资料以及2014—2019年的1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于2014年全部建设完成),具体站点分布如图1所示。为方便研究,采用气象划分法对季节进行划分:冬季为12月—次年2月,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

1.3 研究方法

通过常规统计、线性趋势分析和累计距平方法,分析綦江各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再通过人体舒适指数公式得出指数等级及舒适日数,进而得出在人体感觉较为舒适的情况下选择适合出行的季节及区域。

人体舒适度指数是一种综合的生物气象指标,主要体现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以及环境风速的一种总体评价。人们可通过人体舒适度指数来适当地选择外出旅游,防范冷暖突变以及突变天气引起不舒适度的增加[3]。

人体舒适度指数的计算公式[4]:CIHB=(1.8T+32)-0.55(1-RH/100)×(1.8T-26)-3.2V,式中,CIHB为风寒指数;RH为环境湿度;T为环境温度(地面气象观测站百叶箱中1.5 m 湿度、温度);V为环境风速(10 m风速)。人体舒适度指数的等级如表1所示。

2 綦江气候资源分析

2.1 气温 气象观测中,气温反映的是环境空气的冷热程度并且可作为用于衡量某个地区的旅游气候资源中最为敏感的一个气象要素,人体舒适温度即人体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所能感到相对舒适的温度。通过对气温指数的研究发现[6-9],夏季,当气温在19~24 ℃时表现为最为舒适,当气温>24 ℃时表现为热,当气温>37 ℃时表现为酷热,当气温达到或超过52 ℃时人体将不能忍受;冬季,当气温在17~22 ℃时表现为最舒适,当气温<17 ℃时表现为凉或者冷,当气温<0 ℃时表现为寒冷,而0 ℃是人体所能忍受的温度下限。

2.1.1 平均气温。

从图2可以看出,綦江1—3和11—12月月平均气温均低于14.3 ℃,出行较冷,但可选择天空状况较好的晴天或多云天气出行;4—10月月平均气温在18.6~28.3 ℃,单从气温指数来看比较有利于出行,但考虑到夏季白天辐射增温强烈,应尽量避免天空状况特别好的晴天,可适当选择多云或者多云间阴天的天气出行。

2.1.2 高温与极端最高气温。被称为“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属于典型的高温地区,高温天数较长,而綦江又属于重庆典型的高温地区之一。綦江年平均高温≥35 ℃的日数长达37 d,35.0~36.9 ℃的高温日数为18 d,≥37 ℃的高温日数为19 d,37.0~39.9 ℃的高温日数为16 d,≥40 ℃的高温日数为3 d。夏季,綦江时常受到副热带高压或者其边缘影响,极端最高气温主要是集中在綦江低海拔地区(图3),綦江历史上出现过44.5 ℃创全市最高。

夏季天空状况好时,人体感觉为酷热,皮肤极易被太阳直接灼伤,这种情况下,由于綦江地形起伏大,能够提供夏季最佳旅游特色和旅游地点,如綦江的横山、古剑山、石壕花坝等,这些高海拔地区的旅游景点极具当地特色,拥有独特的乡村气息和当地文化风味,其气温和环境质量实为宜人。

2.1.3 低温与极端最低气温。

綦江位于重庆西南部,受山脉阻挡,弱冷空气对其影响不大,所以多年低温累计次数相对较少。冬季,綦江极端最低气温都曾降至0 ℃以下,尤其是横山、丁山和石壕等高海拔的乡镇极端最低气温最低(图4),其中,石壕极端低温达-5.8 ℃,为綦江最低,所以冬季如果要选择出行,可尽量选择低海拔地区出游去体验冬季特色,当然也可以选择高海拔地区去赏雪景或体验堆雪人、滑雪的乐趣。

2.2 相对湿度

有研究表明,夏季时,当环境相对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人体散热功能会受到抑制,变得异常闷热、心烦和暴躁;相对湿度冬季时会增加阴冷和不舒适感;当相对湿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因为空气干燥导致水分流失继而出现流鼻血、喉咙肿疼等;人体比较舒适的环境相对湿度主要位于30%~80%。

重庆处于我国的西南地区,而綦江位于重庆的西南片区,境内水系发达,极具南方湿度大的特点,綦江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基本保持在80.5%以上。从整体空间分布(图5)来看,整个綦江地区均属于人体相对适宜的相对湿度,人体皮肤感觉评级为较为舒适,有利于增强出行意愿。

通过对綦江年平均相对湿度统计发现,綦江各地每月平均相对湿度基本上都保持在75%以上,且在每年的10月—次年2月大部分地区相对湿度达80%以上,再加上綦江地形复杂,在冬半年平坝河谷地区容易形成局地性多雾天气,不過多发生在凌晨,所以基本不会对白天的出行造成影响。

2.3 日照

气象学上,日照时数定义为一定时间范围内若太阳直接辐照度≥120 W/m2时,对其时间进行求和计算。若某一地区某一时段日照时数较长,说明该地区在该时段拥有较丰富的太阳光,从而人们产生较良好的心理效应,保持较愉悦的心情状态。

从图6可以看出,綦江在5—9月的日照时数相对偏多,1—2和11—12月的日照时数相对偏少,3—5和9—10月日照时数比较适宜。6月有一个相对低值期,是因为从6月中下旬开始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连阴雨,俗称“梅雨季节”。

2.4 风

风速是气候研究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对研究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而风力大小与人体舒适程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风能够加速人体机能的散热速度,特别在越阴冷潮湿的冬季时,人体就越感觉到寒冷不舒适。

綦江属东亚内陆冬、夏季风区,冬季受偏北季风控制,夏季受偏南夏季风影响,风速较小,由图7可知,多年平均风速普遍在1.1 m/s左右,只有綦江国家站点平均风速相对较大,但根据风速等级划分,属于0~1级风速,这种较小的风速在环境气温较低的冬季或阴天天气时,不会感觉更加阴冷,对于出行旅行相对有利。綦江较小的平均风速与境内多山地阻挡有关,较小的风速较有利于提高出行的体感舒适程度。

通过分析平均风速的逐月变化发现3—9月平均风速较10月—次年2月大,在7、8月达到顶值,这是因为在夏季綦江各地多强对流发生,而在冬季降到最低则是为雾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

3 綦江地区乡村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3.1 人体舒适度指数的逐月变化

通过计算綦江地区多年月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得出,3—5和9—11月人体舒适度指数在50~70,人体感觉舒适程度较为舒适;12月—次年2月人体舒适度指数小于50,人体感觉舒适程度较为凉、冷,甚至寒冷;6—8月人体舒适度指数大于70,人体感觉舒适程度为暖、热,甚至炎热,不太有利于出行旅游。以上分析表明綦江地区较为有利于出行旅游的季节为春秋季,冬季出行较为冷,夏季出行较为热。

3.2 人体舒适度指数舒适日数的时间变化

统计分析綦江地区多年人体舒适度指数舒适日数(图8)可知,綦江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舒适日数的平均值变化幅度比较大,年度变化的波动性比较明显,1981—1987年呈现上升趋势,1988年后整个舒适日数年际变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递减,其中2006年全区普遍出现高温连晴天气,所以全区大部分地区该年的舒适日数创历史最低。

从图9可以看出,在綦江地区一年中的2—11月都存在舒适日,年舒适日数的月变化呈现“M”型,1—5月人体舒适度指数舒适日数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5—7月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8—10月随时间变化再次呈上升趋势,而10—12月份随时间变化又呈下降趋势,如此随着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将綦江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舒适日数按季节分别统计分析(图10)可知,綦江地区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舒适日数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春季和秋季日数相对较多,其次为夏季,冬季相对最少,其中,春季和秋季舒适日数达到了全年的69.62%。

4 结论

该研究通过分析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象要素和人体舒适度指数,得出了一年中綦江气候舒适期的纵向和横向分布:夏季,綦江属于典型的高温地区;而冬季极端低温又多出现在横山、丁山、石壕等高海拔地区;綦江地区气温比较令人舒适的季节为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綦江地区属于相对湿度比较适宜的地区;日照时数在6—9月相对较多;年平均风速均小于2.7 m/s,属于比较舒适人体风速体感。

人体舒适度指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波动性较明显;每年3—5、9—11月为人体舒适月份,6—8、12月—次年2月为人体相对不舒适月份;舒适度指数的逐月变化呈明显的倒“V”型;舒适日数的逐月变化呈明显的“M”型;舒适日数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春秋季较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其中,春、秋季节的舒适日数占全年的69.62%。

通过结合綦江地区本地化的山地地形特点,制定出了一年四季中綦江各地区适合出行的最佳气候舒适期与各特色旅游景点相结合的旅游计划[10-11],綦江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适合季节普遍为春、秋季,夏季可选择高海拔乡村地区避暑歇凉,而冬季可选择低海拔的乡镇领略乡村文化之乐,冬季也可选择高海拔地区领略雪景之美。根据綦江地区乡村旅游及其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分类特征,人们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适宜自己及家庭朋友出去玩的地方,比如乡村农家乐、乡村生态园、乡村科技农业园,以及乡村特色工艺展等,为促进綦江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为旅游者出行选择提供更加有利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張调霞,李德山,韩春鲜.国外旅游业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5):38-43.

[3] 杨成芳.山东省人体舒适度的REOF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1):103-109.

[4] 于庚康,徐敏,于堃,等.近30年江苏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2011,37(9):1145-1150.

[5] 李秋,仲桂清.环渤海地区旅游气候资源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49-153.

[6] 长安,葛全胜,方修琦,等.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3):533-540.

[7] 郭洁.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初探[J].四川气象,2005,25(4):31-33.

[8] 夏艳平.长白山风景区 旅游天气的分析和预报[J].吉林气象,1995(2):15-17.

[9] 王爱忠,娄兴彬.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68-71.

[10] 刘清春,王铮,许世远.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1):133-141.

[11] 范业正,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4):304-311.

猜你喜欢

气候资源乡村旅游
气候资源权利归属研究
为气候资源立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奇台县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内江市东兴区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
安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标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