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用之大用

2020-10-09丁汝波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5期

【摘  要】庄子的无用不是真的无用,他想告诉人们一个人既不能追求有用,也不能追求无用,也不能介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而要该你有用的时候,你要有用;该你没用的时候,你也要没用。

【关键词】有用;无用;不材

庄子在《人间世》里曾分析过有用带来的祸患,山木因为能做木材而被砍伐,桂枝可用于食物而被折断,油脂能点火而被燃烧,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而不知道无用的大用,庄子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

莊子在《逍遥游》里,曾和惠子辩论过这一论断,惠子对庄子说,他有颗大树叫做樗,主干又肥又短又不直,其枝叶卷曲而不合规矩,木匠连看都不看一眼,惠子使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庄子的话空而不实用,人们都不听他这一套,庄子就对他说,你有一颗这么大的树,担心它没有用处,不如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给人遮阴避雨,既没人砍伐,也没谁去伤害它,看上去没有什么用,实际上没有忧患。

表面上看,庄子的话大而无当,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是一种大智慧,首先我们要对庄子生活的时代有一个了解,才能明白无用之用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庄子的时代,战争不断,社会混乱,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无辜的人惨死,作恶者却能安享天年,人们贱如草芥,在那种时代,仅免形焉,幸福像羽毛一样轻,却仍然没有什么东西可承载,祸患像大地一样重,没有谁能躲避,大多数君王暴虐无道,争权夺利,致使国力衰退,民生凋敝,死者以国量乎泽,可谓尸横遍野。作为一个读书人,庄子对当时的士人阶层及百姓的生存处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很多类似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这样的事例不断上演,这些人皆因有材所累,乱世中的人才就像这有材之木一样,不能得享天年。庄子深深地明白,现天下无道,有志之士入世大多不能善其身。

庄子在《人间世》里还讲了一个寓言,祭祀河神用的白额头的牛和高鼻子的猪,被人们看作是不祥之物,所以祭祀的时候不用它们,因此它们能保全性命,世俗以为无用的东西,有时候恰恰能免除祸害。

实际上庄子的无用是对世俗有用之见的否定,以及器用的否定,人们觉得好的木材可以用来造船或者房子等等,而这些器具又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叫文木。而与之相对的散木,因为材质不好不能成为材料,做成各种器具,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被摒弃,但庄子反对这种观点,如果我们只看到物所表现出来的表面功用,而看不到有用之后的本质,那样就不是真知,那就陷入了一种局限之中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朴散则为器,实际上世人眼中的有用是朴散之物表现出来的,但物的本质是它的朴性,老子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来形容,当然庄子的无用,更多的是对有才情的人的警告,他用各种寓言首先就是要扭转我们对有用的执念,然后让我们去发现无用的内涵。

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万物之用本身是没有有用无用的区分的,有用和无用是人们划分的,对人有利的则有用,没有利的则无用,这种区分虽然简便可以利用万物,但是分也者,成也,成也者,毁也。区分也会造成局限,所以庄子希望人们既要看到有用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无用的一面,回归事物的自然本性,顺应自然因物而用,不要被主观的东西,所谓的有用破坏物的本性。

正是如此,庄子否定人为之用的区别,它不仅掩盖了物自身,同时又伤害了使用物的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两种使用方式,根据身体能力的使用,还有超出身体能力的使用,超出身体能力的使用又可以分为轻用和重用,重用是求生之厚,不断用外物滋养自身,过度的养带来的往往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反而伤害了人自身。轻用是轻率地使用自己的身体而招来祸患,比如叔山无趾,因为轻率失去了自己的脚,被刑法加身,亡命之徒说的就是这类轻用其身的人,这种人为之用,说到底是人自身欲望的产物,能满足欲望的叫有用,反之不能满足的叫无用,这就失去了合适的度。小鸟生活在林中只不过需要一根树枝来筑巢,鼹鼠饮河水,只不过满腹而已,所以无用是庄子在警示人们收敛你的欲望,否则有害于己。

另外无用有用的差别不是事物本身造成的,而是使用的人造成的,《逍遥游》里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种葫芦种子,成熟后非常大,用来装水,太大了不实用,用来做瓢太大了不好放,惠子觉得没用就砸了。庄子就说他不会用大的东西,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宋国有一户人有一种药能够使手不被冻裂,他们世世代代用来洗衣服,有个路人知道了,就用100斤的铜把药房买了下来,这家人觉得很划算就卖给了他,这个人得到了药方就去游说吴王,冬天的时候越国入侵吴国,吴王使这个人作为将军领兵和越国打仗,这位将军使用这种药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吴王便给他封侯,虽然能使手不冻裂的药方是一个,但是这个人却用来封侯,那家人却只是用来洗衣服,这是因为他们用途的差异,然后庄子告诉惠子,这么大的葫芦可以做成船,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因为不开窍或者说缺乏使用的头脑,而使明珠蒙尘也是有的。

当然庄子讲无用之用也不是让人真的无用,他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明白有用无用的辩证关系,在《山木》中庄子讲得很清楚,庄子在山里看见一棵大树,其枝叶极其茂盛,但是无人砍伐,庄子问一个木匠为什么不砍它,那人说无所可用。这大树因为无用而终其天年。庄子出山以后去了故人家里,朋友很高兴,就命令他的儿子杀大雁煮给庄子吃,儿子就问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到底杀哪一个,庄子的朋友就说杀不能叫的,次日庄子的弟子就问他山里的大树,因为无用而终其天年,现在这大雁因为无用而身死,先生该怎么办?庄子就说他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

庄子的最终意思是说,一个人既不能追求有用,也不能追求无用,也不能介于有用和无用之间。而要该你有用的时候,你要有用;该你没用的时候,你也要没用。

参考文献

[1]韩林合.庄子之“无用之用”论题简释[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01):47-52.

[2]乐旭顺.庄子“无用之用”新解[J].理论月刊,2019(08):44-51.

[3]朱松苗.“无用之用”何以可能?——《庄子》中“无用”的五重意蕴[J].理论月刊,2019(06):40-46.

[4]张景.世人无用与神人无用——论庄子“无用”的两个层次[J].中国哲学史,2017(01):18-22.

[5]罗安宪.“有用之用”“无用之用”以及“无用”——庄子对外物态度的分析[J].哲学研究,2015(07):32-37.

[6]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7]陆永品.老子通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丁汝波(1993.03-),男,云南曲靖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