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部门协同 共克交通痼疾
2020-10-09
安全大于天,须臾不可悖。今年以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整体形势稳中向好。但吉林、内蒙古、贵州等地相继发生的多起交通事故或事件一再警示,道路交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安全风险日趋复杂多元,新老矛盾问题交织叠加,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交通治理体系是当务之急。这其中,深化部门协同、形成更大合力,正是破题的金钥匙之一。
现代道路交通是高度社会化、精密运转的系统,人、车、路、环境、管理等诸要素,任何一个环节甚至细节,都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影响交通体系整体运行。相应地,交通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也在从传统理念下的一元管理向着系统安全观下的多元治理加速转变。这些年来,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工信、应急、教育、文旅等多部门协作,针对农村面包车、校车、旅游包车、危化品运输车辆以及非法营运、超限超载等问题,以“会诊”的思路办法强化全链条监管,源头消除隐患,收到了积极效果,并逐步建立完善联动协作的长效制度机制。这些经验做法说明,加强部门间合作,变临时协调为常态化协同联动,才能更好滿足道路交通管理的现实要求。
着眼世界各国,以部门协同为重要着力点的现代政府改革正在兴起。立足我国国情,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不断巩固。下一步的改革实践,需要以部门协调运转制度化、规范化为重点继续深化,让机构改革“物理整合”催生更多“化学反应”,促进治理效能持续释放。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道路交通庞大复杂、主体多元,顽症痼疾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呈现新特点、新态势,涉及部门更多,解决难度增大。就部门协作而言,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现象,制约了政府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着眼于解决影响道路交通发展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提供更优的管理服务,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部门协同向纵深发展。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基础。路畅人平安,以安全为前提的高效通行,是道路交通管理服务的价值旨归。在这一基础性共识下,还需在实践中达成治理理念、路径和方法层面的更多共识,从而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优势专长。近年来聚焦“两客一危”,多部门实施综合监管,有效压实了企业主体责任;共同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逐渐扭转重特大交通事故预防的被动局面;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法治德治并举,刚性约束与柔性宣教结合,塑造文明驾驶和出行习惯,不断提升广大交通参与者素质。可见,共识的深化和拓展使各部门履职尽责的步调更趋一致,对法规政策的把握更加统一,从路面到源头,从治标到治本,推动实现治理效能的倍增。
明晰主体、明确权责是关键。应当看到,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主体模糊、权责不清问题,对“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等理解不一致,实际工作存在职能交叉或监管真空。对此,宏观层面,需要党委政府牵头主导,进一步厘清各部门的权力边界和职责要求;中观层面,需要建立各部门协同联动体系,对结构框架、责任分工、流程标准等予以明确,降低日常协调成本;微观层面,需要将各项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具体人员。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区分主责部门和非主责部门,既保护各部门积极性,也防止漏管缺位。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鼓励各部门担当作为,形成协同互补、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
优化机制、共享资源是抓手。要充分发挥部门协同优势,关键靠机制。以沟通机制为例,交通安全联席会议机制以及城市畅通工程、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等平台机制,都应充分利用起来,也可进一步创新。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也应根据形势任务变化逐步完善。进一步而言,要使协同机制“活”起来,数据驱动不可或缺。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实践探索表明,依靠交通大数据支撑,打通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综合分析、创新应用,让协同机制运转更加顺畅,显著提高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效率。未来的道路交通治理,尤需主动拥抱新科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盘活治理资源,不断优化创新机制、促进提质增效。
改革创新方兴未艾,道路交通治理任重道远。立足更大格局,不仅要致力于深化不同部门间的协同,也要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机构等之间展开协作,聚合更多资源,提高能力水平,向着道路交通现代化目标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