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能适应一年级吗?
2020-10-09
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完全不一样。每年9月,目送那个小小的、背着大大书包的背影第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之后,都有一年级新生的妈妈在偷偷地抹眼泪。
这是一次特殊的开学,因为孩子们差不多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超级假期。孩子能不能很快地适应上小学,能不能交到朋友,是父母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孩子上一年级了,父母最关心的适应问题是什么呢?通过访谈和调查,我们带上了这些焦点话题,请教了校长和老师们。
孩子哭闹说不想上学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孩子开学的第一天都是高高兴兴的,之后在某一段时间内,会出现他说不想去上学的状况,有的孩子甚至像去幼儿园时一样会哭闹起来,甚至到了学校门口也不肯进学校。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考虑有以下几种原因,再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调整。
孩子对学校的认识不够积极。如果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赵丹老师建议父母想一想,当孩子向家人反馈了自己在学校一天的情况后,家人是如何引导孩子认知的。这里的家人也包括可能平日照顾孩子比较多、负责接孩子放学的祖父母。如果家人对学校的态度都是正向、积极的,孩子就会对学校更加有期待,对自己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充满信心;如果家人的态度是担忧、不满的,甚至有愤怒和抱怨,那么孩子也会产生对学校的反感情绪,甚至还有害怕和恐惧。有位老师曾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一年级的孩子在校门口哭,坚决不进学校,经过老师们的一通劝说、安抚之后,孩子才说,是因为他的奶奶告诉过他,学校的老师都特别凶,如果他不听话就会打他的屁股。还有一类父母是给孩子描绘的小学生活太过美好和理想,没有让孩子做好应有的心理准备,使得孩子上了几天学后发现上学并不好玩,也不轻松,就会出现不想上学的情况。所以,在孩子刚开学的这段时间里,家人要做好充分的沟通,统一意识,一方面在让孩子对学校、对老师有真实的认识方面进行正向的引导,多和孩子强调小学整个生活的丰富性和有趣性;另一方面也帮助孩子克服在学校遇到的困难,鼓励孩子勇敢面对。
孩子受不了学校的约束。学校里的约束确实比较多,规则也比较多。赵丹老师说,那些在家里生活太安逸、太不受约束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特别不适应,会出现不想上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今年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身上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上半年特殊的原因给了孩子们一个漫长、快乐的假期。曹艳昕老师也提到,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意愿总是能随时得到满足,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但是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就不能这样了,这也会使孩子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不适应。比如升旗仪式中总有一些孩子在队伍中跑来跑去,大喊大叫;在课堂上,当老师要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有的孩子还在那儿一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们都建议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加强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比如奶奶说话时不随意插话,全家人做的决定不轻易反悔等。也要向孩子明确并且反复强调,上学是他接下来必须要做的事情,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当孩子明白了这根底线,是会自己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情绪的。一旦孩子认为有空子可钻,只要自己哭闹着说不想上学,爸爸妈妈就真的可以答应,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
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研究表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也会焦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分离焦虑。芦咏莉校长提醒说,如果孩子的气质类型还是比较敏感型的,就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的问题,会用退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焦虑,这种退缩就是不想上学。对于这类敏感型孩子,父母就应該更早进行干预,用一些让孩子在感觉安全的状态下逐渐尝试分离的方式,帮助孩子提升心理成熟度,逐渐适应分离。
其实孩子出现分离焦虑,还是因为他对陌生环境产生了恐惧。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种恐惧多半是因为他碰到了极大的困难,比如听不懂老师讲课,不会做某些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如练习写字、收拾书包、中午自己领取午饭等,和小伙伴的交往受挫……对于孩子在学校面对的困境,老师会有所观察,及时向家长反映,有些也许是老师没能观察到的,那就需要我们与孩子仔细沟通,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帮助,我们在后面会陆陆续续地说到如何帮助孩子适应。
孩子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吗?
没错,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习,也要生活。
老师们发现一年级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的生活问题之一就是容易饿:第一节课时精神抖擞,第二节课就开始打蔫,上到第三节课就告诉老师“我饿了”。孩子上幼儿园时,一日有三餐两点,就是三顿正餐和两顿加餐。进入小学之后,只有午餐是在学校吃的,也没有了加餐。所以这就要求孩子必须吃好早餐。北京大学营养与卫生学系的马冠生教授曾就学龄儿童的早餐问题做过调查,发现虽然不吃早餐的孩子不多,但是吃的早餐质量高的孩子也不多。从营养学角度,马冠生教授建议孩子的早餐中应该包括四类食物: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奶类或奶制品,还要有蔬菜水果。而且他也建议让孩子在家里安安稳稳地吃完早餐再上学,别把早餐带到上学的交通工具上匆匆吃下。赵丹老师特别理解父母说的孩子早上起来没胃口、什么都吃不下的情况,所以她给父母出的主意是:让孩子再早起床10分钟,帮父母一起做做简单的早餐、摆摆碗筷,这样既能让孩子的身体清醒过来,在吃早餐时更有胃口,也让孩子参与了家庭事务,锻炼了能力。
另外一个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下午刚一上课就犯困。赵丹老师说她有一次亲眼看着一个小家伙在座位上实在支撑不住睡着了的全过程。她在说这件事的时候用了“特别可爱”这个评语,每年要接触大量一年级新生的她,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所以她建议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调整好适应上学后的作息时间,这是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另一个办法。
小学一般没有午睡,上学的时间也比上幼儿园提前了不少,再加上要在家吃完早餐,孩子起得肯定也比原来早了,一定要注意早睡。周末在家也尽量保持这样的作息规律,不让孩子午睡,孩子就习惯早睡,也就能早起了。
在这两点上,芦咏莉校长也特别想提醒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其实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自己也要调整好生活习惯,最好不熬夜,早晨早起给孩子准备营养的早餐;晚上孩子睡觉时,保证家里有相对安静的、适合睡眠的环境。
曹艳昕老师还贴心地提供给父母一个生活准备清单,对照这个清单,父母可以看看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到位,现在补也来得及。这些事情都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
自己会穿脱衣服,叠衣服。到了冬天,学生上学路上穿的衣服又多又厚,进到教室要自己整理好。
自己会整理书包物品。放学了,能迅速把所有的东西收进书包里,码放整齐不遗漏。
升级自己吃饭的能力,比如吃鸡蛋会剥皮,吃酸奶会打开盖。学校的早餐、午餐经常会有这类食物。
提高收拾整理的能力。孩子在学校吃完饭要自己擦桌子,收垃圾。
在其中,她特别强调了剥鸡蛋皮和打开酸奶盒的盖这两个“技能”。可见,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她遇到的吃饭时对着带壳的鸡蛋发呆、不会打开酸奶盒盖的孩子不在少数。
孩子能和同学好好相处吗?
在我们对马上要上一年级的孩子们的“采访”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对上学后交朋友充满期待,而且在整个学生时代,同伴的分量将越来越重,所以孩子在学校能否顺利地与同伴交往,确实是父母所关注的话题。
内向、腼腆的孩子最让父母担心,担心他们不善于表达,会交不到朋友。老师们却不这么想。她们觉得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实和表面看起来是什么性格关系不大,而是和一个孩子的内在是不是很自我、会不会替别人着想有关。芦咏莉校长说,腼腆未必是坏事,腼腆的孩子可能不会很快地融入一个集体,但是他有很多时间可以静静地观察他的小伙伴,之后他会通过自己的观察,细心地给小伙伴提供帮助,比如谁忘记带橡皮了,他会递过去一块橡皮;谁的文具被别的小朋友碰掉了,他会默默地帮着捡起来;谁被老师批评了,他会画一个笑脸送去安慰……时间长了,这样的孩子反而会成为班里受欢迎的孩子。因此芦咏莉校长总结说,真正的交往不是会说,而是用心。想让孩子能真正交到好朋友,并不是让孩子每天都和小伙伴待在一起或者必须聊得来,而是要教会孩子用心,心里有别人,能雪中送炭。其实这也提醒我们,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活跃、大胆的孩子,父母也别轻视他的交往问题。总之,不过度自我,善于体谅他人,到什么時候都是交往顺利的根本要素。
当然,在刚开学时,想让孩子在交往上不出问题,我们必须要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比如学会说“你好”“谢谢”“我能……吗”这样的句式,同时也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赵丹老师说,如果父母做到了给予孩子交往方法上的指导,让他掌握一些表达的方式,再加上引导孩子懂得关注别人,学会求助,孩子在学校的交往通常都没有问题。芦咏莉校长则提醒说,在孩子基本的交往没有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帮孩子升级一种交往能力,就是学会拒绝——在必要的时候,孩子是可以通过拒绝来保护自己的。
曹艳昕老师是从一个故事来谈孩子的交往问题的。她记得有一次带新一年级,下课铃打响了,有位同学过来问:“老师,我能出去玩吗?”曹艳昕老师说:“可以啊!你看好多同学都出去玩了!”可是,孩子却困惑地看着她说:“老师,你不用出去看着我们吗?”曹艳昕老师这才想起来:幼儿园的老师是全程看着小朋友的,会带领他们做各种游戏,孩子们只要跟着老师参与活动就可以了,不用考虑自己找玩伴,也不用考虑玩什么;而进入小学后,孩子需要自己找玩伴,还需要有共同的话题或喜欢的事能一起聊起来、玩起来。曹艳昕老师曾经看到一些孩子想跟谁玩儿时,采用的方法是跑过去打人家一下,然后跑走,等着别人来追他。而这样做,往往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这个孩子爱打人、爱欺负人。还有的孩子是一直在等别人来找自己玩,时间长了,没有人找他,他就会觉得孤单。所以她建议父母不妨在这方面费些心思,比如教孩子如何邀请小伙伴和自己一起玩,帮孩子设计一些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起来的小游戏,告诉孩子想加入别人的游戏时,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意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