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解辑

2020-10-09沈亚玲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0年9期

沈亚玲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平湖中学高二年级期中测试语文卷第21—22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小题。(6分)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材料二: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注】 ①奚:为什么。②施:施行,延及。

21. 第一则材料中,“小人”在句中指             ,“牛刀”喻指           。(2分)

22.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4分)

这里考查的两则材料,第一则选自课文《高山仰止》。它借孔子和子游间的一次玩笑,一方面体现了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另一方面阐述了礼乐教化民众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则是课外材料,孔子阐述了“孝”“友”与“为政”的关系,体现了他的为政思想。

参考答案

21. 卑贱的人(地位低下的人);礼乐之道

22. ①为政的目的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②为政的基础(前提)是践行“孝悌友爱”(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把孝悌的精神扩展到政治上去。(或为政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间接参与国家政治。) (每点2分)

失分示例1

道德品行低下的人;为政以德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是一组出现频率很高的反义词。一般情况下,“君子”指人格高尚、品行端正之人,“小人”则正好相反,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但在第一则材料中,“君子”“小人”指的是身份地位上的高低。孔子与子游在探讨的是治理国家(地方)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和道德水平无关。

“为政以德”虽然是孔子最重要的为政观,但在这则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这里的“弦歌之声”显然是推行礼乐教化的表现。

这个答案没有把“小人”和“牛刀”两个词放入材料语境分析理解,只是生搬硬套,不得分。

失分示例2

普通人;子游的才华

从“普通人”这个答案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基本上理解了文意,但用词不够准确。“普通人”这个词的指代范围很宽泛,可以指人的道德、地位、才能等各方面“普通”,而材料是特指身份、地位方面,应当予以明确。

第二个空格,这位同学填了“子游的才华”。作为老师的孔子赞赏弟子子游的才华,对其只能治理武城这个小地方表示惋惜,似乎合情合理。但“牛刀”在这则材料里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与上文的“闻弦歌之声”及下文的“学道”之间均有紧密的联系,体现出孔子主张的推行礼乐教化的核心思想。

这个答案不得分。

失分示例3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用政令、刑罚来训导百姓,使百姓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②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容易被驱使。③为政还表现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大家在小事上做出贡献,约束自己,按照礼仁的原则要求自己。

材料二中,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理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孝”“友”与“为政”的关系的看法。

这个答案的第①句详细阐释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的思想,却与材料无关。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为政以德”的外延与“礼乐教化”有一定联系,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第②句虽然结合了材料,但只是简单翻译了原文的句子,且把“仁爱”与“礼乐之道”混淆了。第③句点出了材料二中的“孝”与“友”,并对此进行阐发,却没有抓住注释中“施行、延及”这个关键词,没能把孝悌与“为政”联系起来,属于答非所问。

这位同学知道要结合材料答题,但没有真正理解材料,只是照抄材料中的部分信息,并生硬地加入了《论语》中提到的孔子的其他思想,只能得1分。

失分示例4

①孔子的“为政”是想要恢复周礼,是由礼乐制度来建等级制度,与现实名实不符的社会有着强烈反差。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渴望通过德来治理国家,尽管他知道施行仁政让百姓学道、学仁是不可行的,体现了孔子“做事在人,成事在天”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这个答案得2分。这位同学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读懂课外材料,且没有结合材料作答。

答案的第①句明确点出了礼乐制度及孔子为政的目的,对课内语段有正确的理解。但第②句的内容在材料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从课外材料中的“孝”“友”“施于有政”及注释可以推断,孔子是在谈论“孝悌”与“为政”的关系。再结合课内学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等内容可以得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维系等级制度、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在家尊重父母、兄长的人,才会在外“不好犯上”,这是孔子为政观的基础。

失分示例5

①孔子“为政”的目的是推行礼乐之道,他要建立礼乐有序的社会,巩固等级制度。②同时有“仁政”思想,使“君子爱人”“小人易使”。③但他因为不得志无法直接为政,而是通过践行孝悌、教导学生,间接影响政治,推行自己的礼乐为政主张,从而达到目的。

答案第①句准确地点出了孔子“为政观”的目的,即推行禮乐之道以建立有序社会、维护等级统治。可见这位同学对孔子的思想有一定的理解。答案第②句和材料无关,不能得分。

答案第③句提到“孝悌”及其对政治的影响,准确地抓住了材料关键词及其内涵。但材料中没有关于孔子“不得志”的内容,这位同学认为孔子是因“不得志”才主张践行“孝悌”,属于主观臆测,使答案的表述不够准确,导致失分。

这个答案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