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

2020-10-0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同学

问: 本刊编辑 杨 倩

答: 杭州高级中学 毕本弓 特级教师,浙江省语文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青田中学 杨仕威 特级教师,浙江省语文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统编教材有不少“新”特点,相应地,语文课程安排上是否也会有变化?

毕本弓: 统编教材比较大的特点,是以人文主题来组合各个单元,像是“青春激扬”“劳动光荣”“生命的诗意”“责任与担当”“良知与悲悯”等。

此外,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种语文核心素养,规定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18个学习任务群,包括“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统编教材以此为线索,给每个单元设定了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

这样安排,必然会改变过去常见的一篇一篇来教、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思路,老师要引导同学们在“语文活动”中学习,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总之,要突出同学们学习的主体性,多安排时间让同学们自主学习、看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

杨仕威: 毕老师的说法高屋建瓴,我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比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由于一个单元有多篇文章,老师们应该会把它们分解为几个有梯度的微专题,围绕微专题开展板块式教学。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可以分解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小说的形象与情感”两个微专题来教。

在教学安排上,会突破长期以来的“一篇一篇来教”的形式,采用几篇选文一起教的“群文教学”方式——以某一篇为主,用其他篇目来印证、补充或对比。当然也不排除教单篇。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更加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求学习情境更贴近语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课堂上,老师会讲得少一些,同学们的主体性会更突出。有些单元,比如“家乡文化生活”,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学会调查研究,开展实践性学习与研讨。

“一篇一篇来教”变为“群文教学”,更注重学习的自主性,这些教学形式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说,挑战在哪里?

“要多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阅读。”

杨仕威: 高中的课程内容广、容量大、难度高,学起来不会像初中那样轻松。以下都是同学们要面临的挑战。

要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活”的知识。高中也强调积累,但更注重梳理与整合,把知识结构化、类型化。

要从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阅读、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敢于质疑,要有批判意识。

要合作解决问题,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因为有些问题一个人解决不了,比如“家乡文化生活”这类社会实践类的学习活动和专题性研讨。

要多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阅读。高中任务重,课时紧,课堂阅读时间较初中少,自主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是初次接触《乡土中国》这类学术类著作,要耐着性子一点点细读,读懂核心概念,读懂关系。

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堂,学习任务并不轻松,同学们应该怎样迎接这些挑战?或者说,怎样才能学好启用统编教材后的语文学科?

“拓宽学习渠道。能够跨媒介学习,适当利用网络、新媒体来促进学习,做到自觉主动地学习。”

杨仕威: 落实好“听”“说”“读”“写”四个字就能学好。

具體来讲,一要多阅读。由课内到课外,读名著读经典,不断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养成摘抄的习惯,要整理成专属自己的素材本,为鉴赏和表达做准备。

二要多写。要练字,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要练笔,做到每日一记,把自己每天的所感所思记录下来,短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养成写作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慢慢就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三要多关注生活。要从生活中学语文,要多听新闻,关注社会生活,了解时事。多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多与人沟通交流,积极参与调查研究。

四要拓宽学习渠道。能够跨媒介学习,适当利用网络、新媒体来促进学习,做到自觉主动地学习。

毕本弓: 杨老师的四字方针可以转化为三种最基础的语文实践活动,那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阅读与鉴赏

同学们要能够借助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等各种阅读方法,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观点,融入情感,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分析、评价。

表达与交流

同学们要勇于表达。表达时需要注意观点的明确、内容的充实、思路的清晰、情感的真挚,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有了自己的观点表达后,需要与人交流。交流时要树立自信,尊重他人,文明得体,仪态大方,善于倾听,语气调和,观点鲜明,材料充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梳理与探究

梳理其实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可以将散的、乱的知识结构化。梳理的内容可以是学过的字词句或者篇章结构,比如学完《劝学》,可以将文中出现的14个“而”字按用法归类,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画出文章结构图。

探究是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五言诗代替四言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梳理了诗歌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后,可以进一步探究,尝试结合课本里的诗歌,谈一谈五言诗在丰富音韵节奏和增强内容表达上相较于四言诗有哪些方面的发展。

当然,三种语文实践活动之间不是独立的,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以达成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同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