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创新分析与指导初探

2020-10-09薛维培经纬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9期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指导创新能力

薛维培 经纬

[摘 要] 根据两届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大赛的参赛体会,从命题方式和评分细则两方面对赛事创新进行分析,并对初赛和复赛两个环节注意事项及指导经验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 建筑信息模型;BIM;创新能力;大学生竞赛;指导

[作者简介] 薛维培(1990—),男,安徽舒城人,博士,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下工程结构;经 纬(1989—),女,安徽淮南人,博士,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下工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9-0234-02    [收稿日期] 2020-01-02

近年来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在我国建筑市场逐步被推广应用,各大设计院均给予高度重视相继成立BIM小组,同时大型建筑项目在招标阶段就明确提出需要进行BIM设计[1]。这是因为BIM设计这项技术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特点,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高校作为建筑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是贯彻与落实建筑信息化、智能化的推动力量,应加速推进高校BIM技术人才的培养,践行人才强国战略。

因此,2018年由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土木建筑专业合作委员会倡导发起了第一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2019年该项竞赛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随即被纳入B类赛事,并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笔者有幸能够成为这两届BIM应用比赛的指导老师,现就建筑信息模型应用大赛创新和指导浅谈个人观点。

一、赛事创新分析

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分为四个模块,即“建筑+绿建”“建筑+结构”“结构+机电”“结构+工程管理”,整个赛事过程又分为初赛+复赛两个环节,初赛主要是组委会给出竞赛任务书及评分标准,复赛则根据初赛提交作品成绩排名前40%的队伍参加。笔者指导的是“建筑+结构”模块,首先就这两届比赛中该模块赛事命题与规则进行分析。两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均以“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化”为目标,要求各参数队伍运用PKPM-BIM/PC设计软件与技术,建立“少规格、多组合”的装配式设计思维,紧紧把握装配式设计“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技术特点。

其中,第一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虽然设置了“建筑+结构”模块,但是对建筑部分要求并不高,竞赛任务书中对建筑主体给予了明确指定,且给出了详细的建筑设计图纸。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则充分挖掘参赛选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以“徽韵”的真正技术内涵为主题,探索中国传统营造方式和装配式建筑的内在关联,根据组委会提供的地勘报告,在指定地块自主完成一栋单体建筑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装配式设计。由此可见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是在第一届比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参赛选手为主体,使其感受建筑设计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即强调建筑设计,又注重结构设计和装配式设计。因此复赛环节百花齐放,参赛作品中有设计成酒店、办公楼、疗养院、小区、宿舍等各种建筑形式。

同时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明确要求参赛作品必须体现出徽韵特征,这其实是让参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徽派建筑的魅力及其特点,使得参赛选手由之前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学习,这样做不仅使得参赛选手对徽派建筑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是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对徽州文化的宣传。同时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赛道设置及评分细则更加合理,赛道进行了细分,划为本科组赛道和高职组赛道,充分调动了各赛道参赛选手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共有参赛队伍188支,参赛学生564名。成果要求和评分方式更加具体,给出了明确的评分原则、提交成果与限制要求、评分项,使得参赛选手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此外,由于复赛内容主要是对初赛完成作品的PPT汇报、专家提问和答辩环节,故考虑到复赛现场汇报阶段更能够锻炼参赛选手的表达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第二届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将这部分分值由之前的40%提高至50%,表明本项竞赛的初衷不仅是为了锻炼提高参赛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协调配合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参赛学生自我表现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二、赛事指导体会

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本身就需要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因此针对“建筑+结构”模块而言,团队成员中必须包括建筑学专业学生和工民建专业学生,同时组委会鼓励研究生参加但每组不超过一个名额。初赛环节首先是针对组委会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以及评分细则进行详细解读,对设计任务书中的硬性指标,例如建筑面积、结构类型等要绝对符合设计要求。此外针对提交作品中的加分项,例如提供BIMX模型展示的录屏,该项可直接加5分的内容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一阶段需要指导老师耐心地引导参赛学生,并就设计任务书、评分原则、提交成果与限制要求、评分项进行详细解说,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好提前标识。同时要制定比赛计划进度表,明确各个时期应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以此作为设计作品进展的参照。其次,在充分了解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各专业参赛学生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初步确定设计方案并进行多次探讨交流。该环节需要强调的是要让参赛学生以PPT形式汇报所做工作,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是为复赛环节现场汇报做准备。最后,建筑专业同学和结构专业同学在设计作品时一定要有固定场所,两者需要经常性沟通交流,相互配合才能把作品做好。

另外。在整个作品设计阶段,指导老师要经常性地进行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规范文献,部分地方需要结合规范进行解读以便学生理解。笔者这两届竞赛均同时指导两组“建筑+结构”模块,在初赛过程中经常性组织这两组参赛选手进行相互点评,分享各自在设计过程中经验及注意事项以免在相同环节继续走弯路,同时两组参赛选手交流过程中更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提交初赛设计作品前,一定要对照着评分项进行查缺补漏,这个时间通常要控制在截止日期前十天左右,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优化。根据这两届指导比赛经验,初赛成绩虽然占总成绩的50%,但是可以拉开很大差距,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最终提交作品形式一定要简洁直观,建立若干文件夹,并根据提交成果要求逐项进行命名以便评审专家逐项评阅,切勿将所有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强调的是初赛提交作品项目中PPT展示内容可不做限制,尽量把所做工作都有条理的呈现出来,后期复试环节再对PPT内容根据汇报时间长短进行优化调整。

复赛环节通常是在初赛成绩公布后一个月内进行,复赛要求全体队员到场,由一名队员汇报,全体队员参与专家提问答辩。汇报时间限制在8分钟,提问答辩时间为5分钟。复赛成绩则根据专家评分取平均值。作品PPT汇报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四项:①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介绍,以及团队协同工作分工情况,这部分内容1min汇报时间;②作品项目基本概况以及主要特点介绍,这部分内容1min汇报时间;③结合项目情况汇报各专业主要应用点并做相关成果展示(建筑、结构、装配式、施工运行等),这是汇报的重点内容也是评委最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汇报时间控制在5min;④最后进行大赛收获及经验分享,并尽量配视频,汇报时间控制在1min。要想很好地控制住复赛汇报时间,必须提前演练且模拟复赛现场环境。

根据这两届指导比赛经验,复赛时专家提出的问题覆盖面很广,有涉及BIM、建筑、结构、装配式、协同全专业等,不限于软件提供的功能和操作。这就需要对BIM、装配式建筑设计流程和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具备一定的了解,掌握其基本常识。因此在应对复试专家提问环节,指导老师应根据参赛经验和个人专业知识建立相应题库,帮助参赛选手搜索相关资源进行学习储备。复赛进行过程中要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参赛选手平静心态、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三、结论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比赛的举办切实地让在校大学生感受到了BIM的魅力,不仅加深了对BIM的理解,而且对建筑项目整个施工建设全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使参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得到了用武之地,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现场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谭杰.建筑BIM设计技术的发展意义及应用状况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0):93.

[2]龍文志.建筑业应尽快推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J].建筑技术,2011(2):8-13.

猜你喜欢

建筑信息模型指导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BIM在设计企业的应用经验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