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土司家谱《龙氏家乘迪光录》概说

2020-10-09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土司家谱苗族

摘 要:《龙氏家乘迪光录》为贵州省锦屏县亮寨长官司龙氏长官家谱,有清代道光和同治两次编修版本,其体例独特,融合了方志与家谱的功能,是研究清代苗族土司经济与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前后两修版本家谱比较,体现了清代苗族土司家族史的层累建构特色。

关键词:苗族;土司;家谱;迪光录

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0)05 - 0034 - 05

亮寨长官司位于今锦屏县敦寨镇,明初设。据龙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龙政忠以功除授不支俸承直郞亮寨长官司正长官之职,管辖20余寨,1“原额户口人丁俱系黑苗”。2由明及清500余年,龙氏世袭长官之职。

一、《龙氏家乘迪光录》编修概况

清代亮寨长官司龙氏家谱名称为《龙氏家乘迪光录》(以下简称《迪光录》),所谓“迪光”乃取《尚书》“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之意,也即继承和弘扬祖先的光辉和美德。《迪光录》首修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吾亮寨龙氏族谱,自乾隆壬寅春,长官祐周倡首,仁山先生主笔,业已有成书矣。然未付剞劂”。3祐周即长官龙世宁,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承袭,嘉庆四年(1799年)因病休致。4仁山即副榜举人龙文和(字涵春号仁山),生于雍正三年(1725年),幼时家贫,十岁始就馆,过目成诵,十六岁应童子试,黎平知府蔡时豫奇其才,拔为第一。然“小试冠军,乡闱辄蹶”,乾隆十八年(1753年)再次参加乡试,只考中副榜举人,“郁郁不得志,乃放浪形骸,借酒杯浇垒块,嬉笑怒骂,大有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感”,以开馆授徒维持生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时年61岁始就思南府安化县学教谕,嘉庆二年(1797年)告归,次年去世,享年73岁。“生平笔墨最多,然多不留草,随手散失,今仅存者,吾家谱一书”。5

龙文和开创了独特的家谱体例。《迪光录》不仅记录家族谱系,追溯祖德宗功,制定家法族规,考订家族礼仪及典章制度。而且融入方志的体例,系统的记录了所辖村寨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人丁田赋等,特别是编撰了大量的家族人物传记和诗文集。“家谱一书,先生手自著述,序、传、诗、赋,各体略备。不知先生之为人,读先生所修之谱可见矣。于戏,不有先生,其能成是谱哉?”6

嘉庆八年(1803年),亮寨龙氏族人龙文广(字约斋)任江西赣县县丞,于是《迪光录》的续修本在江西雕刻印刷。“去年长官祐周慨然念族谱之既自我手抄,不可不自我而寿诸梨枣也。乃复约集宗族,随力捐资,聊授梓人,刊垂久远。时族人亦莫不踊跃从事,公议族孙泰、同长男起敬来江。适予奉咨借补赣丞,莅任伊始,不禁为之欣然色喜曰:汝辈为刊谱来哉,是吾心也。事不可缓,爰约稿本,公馀细阅,落补讹正,越月开雕,又越月而工竣”。1“因壬戌藉约斋先生仕吴之便,谱自江西修来”。2这是《迪光录》第一次雕刻印刷,然至今尚未发现嘉庆版本的遗存。至今遗存的《迪光录》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和同治三年(1864年)龙绍讷两次续修版本。

龙绍讷号木斋,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亮寨司龙氏族人中少有的2位举人之一。其天资聪颖而命运坎坷。5岁失父,9岁失母,8岁就馆,读四子书,不数遍能成诵。然科场久困,道光元年(1821年)为廪生,从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科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凡经6科乡试均落榜。道光十六年(1836年),提学使贾亮才视学至黎平,置一等第一,谓其“文赋并佳,经艺尤绝,可冠通省”。巡抚贺长龄促赴贵山书院肄业,雅意栽培。道光十七年(1837年)入贵山书院,布政使庆格给膏火银30金,道府俱有馈赠。该年赴丁酉科,中贵州乡试第十名举人,时年已45岁。从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凡经3次会试均不中,大挑也未能入选。3自叹辜负了巡抚贺长龄的期望:“讷质驽下,非远到器。”“中丞不负余,余负中丞多矣。”4以开馆授徒维持生计。

二、《龙氏家乘迪光录》的主要内容

道光版《迪光录》共七卷。卷首含序言和宗族图。卷一含“君恩第一”和“祖德第二”两章。卷二含“地灵第三”和“人杰第四”两章。卷三含“旧典第五”和“遗文第六”两章。卷四至卷六为世系表。同治版《迪光录》是在道光版的基础上重修的,体例一致,合卷首共八卷。由于“遗文第六”新增了大量记、传、论、考,以及诗、词、歌、赋等,因而将其单独作为卷四。卷五至卷七为世系表。现以道光版《迪光录》为例,介绍其内容梗概。

卷首为序言和五服图、宗祠图等,其中有多篇赠序为地方官员或朝廷官员所作。龙氏族人或以行政隶属关系或师生之谊求序于地方或朝廷官员,因而其序言作者不乏当时的名臣显宦,如军机大臣蒋攸铦,贵州巡抚贺长龄等,他们的序言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宣扬文教,以激励龙氏族人。如康熙四年(1665年)黎平知府冯萼舒的赠序:“使宗族人人有继继承承之思,处则为家之令子,出则为国之良吏。于以鼓吹休明,而匡扶时事,不亦善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黎平知府王勋的赠序:“予惟广教化,美风俗,使地方人知尊祖敬宗,于焉亲睦,固太守事也。相与立师以教之,笃恩以联之,于以发其孝弟之心,而长其惇睦之意,行见礼族之盛,达于州闾。予守兹土,亦乐夫俗之有成而可为乡里法也。君与宗族勉乎哉。”嘉庆八年(1803年)诰授中宪大夫江西分巡吉南赣宁兵备道蒋攸铦的赠序:“君其更自振拔,以为宗族典型,异时蝉联鹊起,必有高自位置,勋业轩天地。”道光十七年(1837年)贵州巡抚贺长龄的赠序:“龙生之所以拔起特出者,其来有自也,龙生勉乎哉。恢先绪即迪前光。尔能為家作白眉,即能为吾副青眼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书舍人刑部主事军机处行走贵州陕西大主考王积顺的赠序:“读其书,嘉其志,勉缀数语,弁诸简端,君其持归,以示族人,使皆克自树立,以无废前勋,则旧两知交,亦与有荣施矣。”

卷一包含“君恩第一”和“祖德第二”两章,君恩收录朝廷颁发的诰勅,祖德收录祖训和家训。

卷二包含“地灵第三”和“人杰第四”两章。地灵记录了祠庙、山川、村寨、丁粮、沿革、风俗等,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亮寨土司所管辖村寨的经济与文化概貌。人杰主要是人物传记,其人物类型大致分四类,一是重要土官传记;二是读书士人传记,三是道德楷模;四是烈女节妇等。

长官传记有《政忠公传》《永福公传》《长官华国公传》《遯园居士传》。政忠公为明代亮寨长官司首任长官,于元末明初率兵入黔,征剿白岩塘、铜关铁寨等处,因功除授不支俸承直郎世袭长官之职。龙永福为亮寨司第六任长官。明成化年间,清水江苗叛,龙永福率兵随都督李震征伐,于白崖塘阵亡。华国公即龙文炳,清初缴还前明印信,仍授原官,后又摆脱吴三桂政权的控制,远赴广西向清军投诚。遯园居士即龙绍俭,是亮寨龙氏土司由盛而衰的转折性人物。龙绍俭于雍正七年(1729年)袭职土官,好读书,有志科举。雍正十三年(1735年)应贵州学政晏斯盛疏请,上谕恩准龙绍俭参加乡试,自是清代土官有科举之例。从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龙绍俭6次参加乡试,均不第。“然其遇虽塞,其气益豪,故屡与多士角技于黄茅白苇间,觉得失无足介意者”。其著述甚多,“有周易图说二卷,全黔人鉴一卷,广义四卷,诗古文八卷,声律易简二卷,黎平府志十五卷,无力付剞劂,藏诸箧笥”。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检举知府王勋索贿,却被反坐诬陷,父子俱被安插安庆,而长官之职由其侄龙世宁承袭。这是一桩悬案,《迪光录》语焉不详,从留下的蛛丝马迹发现,龙绍俭父子是乾隆三十六(1771年)年检举知府王勋,次年被反坐诬陷而获罪。然而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知府王勋却应副榜举人龙文和之请为《迪光录》作序,其中之恩怨曲折不得而知。

读书士人传记则有《嘉会公传》《为光公传》《约斋先生传》等。读圣贤书,学优登仕是中国传统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清代亮司龙氏族人中举人有龙亨极、龙绍讷2人,副榜举人有龙文烻、龙文和、龙月3人,贡生则有龙文广等13人,其他采芹食饩,入府学或县学为诸生(秀才)者约200人。然而入仕为官者只有龙亨极任四川安岳县知县,龙文广任江西赣县县丞,其他龙文烻、龙文和只任县学教谕,而举人龙绍讷以开馆授徒了却一生。仕路雍塞,读书人皓首穷经而一无所成,万丈豪情终被岁月磨灭,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加剧了传统社会的僵化。如《为光公传》:“年十二为郡诸生,宗党咸曰国士。方为光公少时,尝语人曰:以吾取科第如拾芥,但念老母景薄桑榆,年不逾四十,便当呈请终养耳。闻者或笑其狂,有识者未尝不谅其言由中出也。公自乾隆甲子乡试,郁郁不得志,后屡试屡蹶。庚辰恩科,同考官力荐之,复不售,已而赍志以没。人才生之实难,而折之甚易,良不可解者。”

道德楷模传记如《向东公传》《希圣公传》等。向东公为庠生,父早亡,事母至孝。母病重,百药无效,向东公夜半焚香祷告上天,割大腿肉为药引。母病稍有好转,或许是回光返照,向东公又刮腿肉以进,终不能救。而向东公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下,一年之后也随母而去。向东公之孝,可谓愚昧。然而如传记作者所言:“然事当无可如何之际,有不出于是而不得者,至性至情,一时之激发,遑计后世之褒贬哉。”在崇尚神明的时代,希望以此感动上天而发生奇迹,出现这种行为也就不难理解。希圣公即举人龙绍讷之兄,绍讷为继母舒氏所生。父亲去世时希圣尚未婚,其母、继母、继祖母也相继去世,希圣“殡殓尽礼,无所失”。为了让其弟绍讷专心读书,不让家务事累弟,对其学业督劝甚严,每日亲至学馆巡视。而绍讷也终于学有所成。

亮司龙氏族人的家眷中,有为夫徇情者如安人朱氏,闻夫龙永福长官战死白崖塘,哭夫至清水江而亡。1有含辛茹苦,苦撑家计如长官龙天祥之妻安人钟氏。龙天祥方袭长官之职而故,钟氏抚子龙沛为长官,后龙沛没,又抚孙绍俭为长官,“风晨雨夕,曾不少安。至孙男孙女婚嫁粗完,而安人精血已耗尽矣。以一身而肩数代之任,吁,难矣哉”。2其他龙氏族人中的烈女节妇,当其夫亡故之时,有的尚属妙龄,而矢志守节,仰事父母,俯育遗孤,幸运者或邀旌表,聊以慰藉,更多则如空谷幽兰,寂寞无闻。甚至有未曾生育而守寡者如龙文燽之妻杨氏,方结婚八月,其夫即亡,时杨氏21岁,守节50年,年70而卒,死后归葬母家祖坟。其弟作墓志铭,道尽其凄苦寒凉:“玉都促驾,良人仙鹤之游。日夜回肠,嫠妇孤舟之泣。云无从而空灭,酸酿晓窗。风何本而自生?愁添暮叶。芳华几许,恰周三七之春。情好如何?才圆二四之月。”“三七之春”即芳龄21岁,“二四之月”指结婚才8个月,良人即驾鹤西去。膝下无一子一女,耿耿长夜,独对寒灯。“数雁更于孤枕,耳来楚楚鹃声;睇鬓影于寒灯,弹去丝丝靥泪。妆台尘满,寂寞菱花,衣箧霉生,凄其蚕唾。那堪拉素娥而共话?惟有对皎月以盟心。使其凤去雏遗,尚可恋丹山而养威翮。即令骊飞珠在,犹当依碧沼以储夜光。然而膝下寒生,痛片毛之乌有。掌心冷透,悲颗粒之奚来。堂鸣雀而室鸣蝉,袛此春秋唱和。指翩蜂而爪翩蝶,惟兹朝夕往来。在吾姐月冷风凉,每恨单魂地角。而弟等伤心酸鼻,何忍只魄天涯?爰安厝于佳城,因表微而勒石”。3

卷三包含“旧典第五”和“遗文第六”两章,旧典主要包含仪注、家规、履历三项内容。仪注考订了宗祠祭祀的典章制度,含祭祀仪式及祭祀时唱颂的歌词和祝文。家规包含族谱的编修和管理、继嗣原则、族中差役的摊派、祠堂公产的管理以及与祭祀相关的规范等。亮寨长官司龙氏履历则详细记录了历任长官承袭时间。遗文则为涉及本地风土人情的诗文集,如其中之亮司八景诗、黎平竹枝词和榕城竹枝词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由于亮寨龙氏文人众多,文学作品宏富,自然不能兼收并蓄。道光《迪光錄》规定:“遗文仅取其有关谱系者录之,余则不胜录也,故且从略。”1同治《迪光录》规定:“遗文仅取其有关吾司吾族者录之。”因而,遗文对于研究地域社会与文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三、层累建构的家族史

龙氏为湘黔边苗族侗族聚居区的大姓,大率皆以宋代龙宗麻、龙宗朝、龙宗灵、龙宗廷、龙宗旺五公为远祖。长房麻公总祠位于湖南绥宁县东山;次房朝公居于湖南常德桃源,其后裔散居于湘渝之间,未发现总祠;三房灵公无后;四房廷公总祠位于湖南会同县岩壁;五房旺公总祠位于湖南芷江县大龙。五公之父禹官,禹官之父采濂,礼重所自出,故以五公为宗者,一般以五公之祖父采濂公为远祖一世,而五公为三世。亮寨龙氏自叙为四房廷公之后,本支一世祖即亮寨长官司首任长官龙政忠为采濂公之下第二十三世。如《亮寨龙氏履历》摘录如下:

一世祖采濂公,字启儒,应天黄地人,生宋真宗景德二年丙午五月朔三日午时,中仁宗嘉祐庚子举,任浙江会稽县令,始迁居河南卫辉淇县,复移居汲县……子二:长禹官,次禹甸。

二世祖禹官,字相承,生宋仁宗辛未正月二十四日亥时,初任南昌节置副使,升黔楚安抚招讨使。子五,宗麻、宗朝、宗灵、宗廷、宗旺。

三世大伯祖宗麻,字庆田,一字元爵,一云字学礼,生宋仁宗三十四年甲午八月十二日未时,初任浙江太和县,复升湖南总管使及宣抚处置副使,哲宗绍圣元年甲戌九月九日戌时卒,葬水口龟形下,与父同封王……一子望霖,世居绥宁东山铁冲,此东山龙姓一支之始也。

三世次伯祖宗朝,一字廷爵,一字学贤,宋仁宗元年三月三十日辰时生,中河南开封府举,登宋哲宗乙丑进士,任吴县承议郎……一子名顔字绍渊,妣廖氏,世居常德桃源,此常德龙姓一支之始也。

三世三伯祖宗灵,字侯爵,一字学翔,葬黔阳东门外大路旁荷叶形渡口,妣赵氏,葬黄芽金子岭,无嗣。

三世祖宗廷,字庆爵,一字学渊,宋仁宗丙申三月初五日巳时生,哲宗癸酉中南昌乡试举,任江夏宣教郎,致仕归自铁冲,徙居会同城东清溪旧寨之红花园,后迁岩壁……二子霦、霨,世居岩壁,此岩壁与亮寨龙姓一支之始也。

三世叔祖宗旺,字元爵,宋哲宗时为行营留守经略,元加赠光禄大夫……一子鳞,妣马氏,世居沅州大龙,此大龙龙姓一支之始也。

自鼻祖采濂公至汝一公凡二十二世。汝一公,明岁贡……生子三:长颜魁字政科,居会同岩壁;次颜殿字政朝,居四川成都府城内朱家巷;三颜弼字政忠,居亮寨司。2

道光《迪光录》之《相承公传》叙述了龙禹官身任黔楚安抚招讨使,其子宗麻继其后为荆楚宣抚处置副使,父子镇抚苗蛮,苗民畏威怀德数十年。父子死后,诚州(今湖南靖州)苗民复叛,禹官父子英灵不泯,助官兵以讨伐苗乱。绍圣二年(1095年)冬十月之十八日,朝廷追封禹官为天封德圣王,其子宗麻为天威得胜王。绍圣四年(1097年)秋九月一日,禹官之夫人罗氏被追封为宣诰一王。3而同治《迪光录》之《相承公传》则称龙禹官的王号为神威显应扫峒王,罗太夫人为一王阴烈夫人。4姑无论禹官父子的伟绩丹心于正史无从考证,仅就前后《迪光录》两篇《相承公传》而言,同一人在相同时间被封的王号不同,便令人生疑。且前后《迪光录》均录有龙禹官父子及罗太夫人被封王的圣旨即封爵制,行文也大相径庭。又如龙政忠夫人赵氏被皇帝封为安人的诰命,前后《迪光录》也是两个版本。由此可知,家谱中穿插了修谱人的附会或想像。

又如亮寨龙氏第一任长官龙政忠,前后《迪光录》均有《政忠公传》,前谱之传较简而后谱之传多详,前谱所记龙政忠的事功,只有明初率兵征剿铜关铁寨寥寥数语,其生卒时间也缺如。而后谱之传则记政忠公少年时好交游,不事生产。元末天下鼎沸,中原无主,公仗剑从戎,率兵入黔。“公慨然曰:天下事,大势可知矣。人贵自立,安能郁郁,久寄人篱下?乃率众入黔,与新化欧阳诸司先人分域而治。公守亮寨,号集附近诸寨民,晓以大义,诸寨翕然从之”。洪武三年(1730年)偕诸长官司长官入朝,天子嘉之。四年(1731年)征伐铜关铁寨,因功除授不支俸承直郎世袭亮寨长官司之职。“公生元仁宗延祐五年戊午七月,没明洪武八年乙卯二月,年五十八岁”。 该传记中的政忠公有言有行有德,壮士之风,跃然纸上。体现了家族历史层累建构的色彩。

前后谱比较,不仅政忠公的行迹不同,而且从政忠公之后数代的长官世系也多淆乱,甚至同一版本家谱中也多有抵牾。如表1。

同治《迪光录》收录了道光七年(1827年)长官龙家谟上报朝廷的《亲供册》,将祖先历史溯自汉代。“正长官荫袭龙家谟,年贰拾伍岁,本司官,籍贯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状供远祖于汉时有功,历授本司正长官职事。自汉唐宋元明仍授前职,遗至始祖龙政忠于洪武贰年归附,仍授前职。洪武肆年内,奉调带兵征进白崖塘、铜关铁寨等处,有功,除授世袭不支俸承直郎亮寨蛮彝长官司正长官职事,颁给铜印壹颗,诰命壹道,洪武捌年贰月内病故”。1而龙绍讷考证黎平府所辖12个长官司却说:“迨宋及元,始立十二长官司,于是乎有长官司之职第。尔时未通声教,叛服靡常,长官之职不过一酋长而已,与今之乡老无以异,故未详其姓字若何,里居若何,疆域若何,后嗣若何。明初,吾先人率众保境,地方安堵如故。洪武三年辰州卫指挥刘宣武招抚潭溪诸洞民,事载明史,吾先人偕诸司先人闻命入朝。四年,白岩塘、铜关铁寨等处作耗,又讨平之,爰授蛮夷长官司职衔,给铜印诰命,许养弓兵,以资弹压,而置长官司。”2即龙绍讷也认为,元以前未通声教,不知长官姓氏名谁。而长官龙家谟却自叙远祖于汉时有功,历授本司正长官职事,显然是对家族历史的夸饰。

家谱编撰中,常说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然年禋代远,坠绪茫茫,其间之世序伦次无从考证,文献不足故也。而文献不足,却为家族史的建构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經历代修谱者的杜撰与附会,便形成了前史简而后史详的层累建构特色。然家谱作为建构祖先认同而敬宗收族的工具,对远祖圣德或丰功伟绩的追溯凝结了族人的情感,其中之亦真亦幻,又何须论哉?

[责任编辑:龙泽江]

猜你喜欢

土司家谱苗族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补妆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潘光旦嗜治家谱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