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沟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

2020-10-09王鑫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伍德温情杜甫

王鑫

事件回放<<<<

2020年4月6日,英國广播公司(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下简称《杜甫》),受到国人追捧和喜爱。据悉,该片主持人和导演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历史学教授迈克尔·伍德,他此前还参与制作了《中华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等作品。

时事鲜评

杜甫的诗歌及其精神世界在中华文明中历经千余年依然熠熠生辉,但是如何让西方观众对陌生的异国诗人同样感兴趣,并且让中西方观众同时欣赏和喜爱?伍德有自己的理解。

一个人的故事、情感和心灵世界往往具有跨时空的共通性。中西文化某些方面能够实现共通,也在于其间的“理、事、情”。杜甫的伟大,在于其传世诗歌的形式之美,还在于他具备打动观众的、超越时空和语言的、在不同文化中流转的“共通性”内容,即对生命疾苦的关注———是生命受困之时的坚忍和达观,是在自然和天地中感受到的沉郁和壮阔之美。杜甫一生随唐王朝兴衰而起伏颠沛,但是,他对国家的情意、对妻子的爱意、对孩子的歉意、对朋友的诚意,这是人心最根本的共通之“理”。这个“理”,不会因为肤色、人种、民族、国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杜甫一生所为,大多是在困顿中坚持、于险阻中奔波、在无望中努力,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间疾苦的关切,对山河的热爱,对家国的心愿,虽沉郁凝重,但神思飞扬,创造了一个自由且丰沛的情感世界。

因而,杜甫既活在历史中,也活在当下;既活在中国,也活在世界。伍德是在讲杜甫的故事,也是在讲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钱穆先生曾主张用“温情和敬意”对待中国古代文化和制度。细致观摩《杜甫》和《中华的故事》这样的题材,我们足以感受到这种“温情和敬意”。伍德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让中国观众感觉到:尽管是外国人制作的,但这部纪录片是真实的,这是他们最喜欢的诗人的肖像,他们会赞同也会感到舒服,就像《中华的故事》一样。

无论是“他者”视角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还是我们关于中国故事的自我叙述,找到可以融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以及合适的讲述者和讲述方式,并以温情、平等和敬意之心来对待,都是中华优秀文化如何实现全球有效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伍德说,自从数年前的《中华的故事》开始,他一直非常热衷于拍摄一些客观并积极描述中国人民及其文化的电影,所以才有了纪录片《杜甫》的诞生,而伍德拍摄中国题材系列纪录片持续受到欢迎的秘诀,或许就在于此。

(选自《中国青年报》,内容有删改)

猜你喜欢

伍德温情杜甫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登高
打瞌睡的房子
澡缸里的国王
绝句
温情的雪花
温情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