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审美追求
2020-10-09郑文武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一批由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文物考古大型学术出版物精品相继涌现。存真求美是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应有之义,分析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学术之美、历史之美、文化艺术之美和出版形式之美,探讨深入发掘和有效提高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审美价值路径,对推动打造更多融学术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具有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文物考古;出版物;审美追求
【作者单位】郑文武,重庆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7.00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故宫、敦煌石窟、大足石刻等众多文明古迹异彩纷呈,不仅反映了古人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超的智慧,也是中国美学标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照。1949年以来,《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襄汾陶寺》《辉县发掘报告》《洛阳中州路》《唐懿德太子墓发掘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大足石刻全集》等一大批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相继出版,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内涵极为丰富。
文物考古出版物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记录和保护,也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文物考古研究事业快速发展,大众传媒加强了对考古成果的传播。在连续数年开展的“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中,文物考古类书籍均占据重要地位,《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等电视节目受到观众热捧。考古文物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技艺之美深深吸引着人们,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文物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热爱。
文物考古出版物作为专业书籍,客观真实、科学严谨是其要旨。但在此基础上,如何充分挖掘和展示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审美价值,使其为更多的读者所关注和喜爱,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有关出版单位近年来重点关注和着力的方向。
一、存真求美是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应有之义
作为学术出版物,文物考古出版物是以严谨、客观、规范的态度记录历史文化遗存的一种方式,强调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全面性,其学术价值最为读者所关注。文物考古出版物的本质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实物遗存反馈历史信息,突出学术规范性;描述详细准确,绘图科学精美;研究认真细致,体现考古发掘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正是由于文物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内涵,因此既突出学术价值也不排斥审美性。早在1957年,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提出出版百卷本《敦煌》计划时就指出,要做到“让考古学家点头、让艺术家满意”[1] 。因此,在文物考古研究出版工作中,存真求美应成为文物考古出版物的高层次追求。
黄理彪博士在其专著《图书出版美学》中提出,图书的出版美是概括升华了图书出版中的多层次审美文化而成,是一种经过提炼整合自成系统的审美文化[2]。文物考古工作涉及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美学、测绘学等多个学科,体现文物的美学价值是文物考古出版工作的应有之义。在符合文物考古学术规范的基础上,文物考古出版物要体现文物的审美特质和美的意蕴,引导读者体会文物所传达的审美趣味和美学境界,赏鉴文物蕴含的历史之美,感受文物中的技艺之美,并通过内容编排、装帧设计、印刷工艺等赋予出版物更高水平的形式之美。
二、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审美追求
文物考古出版物体现了考古工作的探索与研究成果,体现了人们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与理解,既是考古成果记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提炼和升华,其中蕴含美的创造。与其他类型图书相比,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审美追求有如下特点。
1.彰显文物考古研究的学术之美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事业快速发展,一批考古、博物馆、文物和出土文献及文物保护方面的优秀学术专著集中涌现,一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和其他重要遗址的考古报告陆续出版,从撰写体例到学术研究水平都代表了当前中国考古的最高水平,为学术界提供了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参考,也为文物考古更大程度上走向大众创造了有利条件。
考古学的真正要义在于超脱文献而独立研究物质遗存。在文物考古中,研究人员以文字记录、测绘图件、摄影图片为要素撰写考古报告,体现研究的深度和专业化水平,展示文物真实之美、学术之美。例如,重庆出版集团与大足石刻研究院携手组织力量,历时 14 年编纂完成的石窟考古报告《大足石刻全集》共计 11 卷 19 册,包括记录文字 252 万字,图件 3539 张,图版5170 张,对大足石刻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处石窟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整理,在传统考古学研究手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使全书集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著名石窟考古学家丁明夷先生认为,《大足石刻全集》堪称国内石窟考古报告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可与日本《云冈石窟》比肩,而且在研究深度、拍照水平、测图质量和编排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代表了 21 世纪大足石刻研究的新成就。
2.展现文物的历史之美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素有“凝固的历史”美誉,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现实和物质见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201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江西省博物馆编、彭明瀚著的《明代景德镇民窑纪年青花瓷》,在充分收集江西省内、外地区及沉船资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史实、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为依托,不仅对明代各时期民窑青花瓷在造型、胎釉工艺、装饰题材、绘画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剖析,展现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以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美丽历史图景。
又如,2019年青岛出版集团、云冈石窟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时七年携手完成的《云冈石窟全集》,不仅对窟龛形制、造像风格、开凿年代、阶段特征进行客观、科学的记录与整理,还将考古事实融入相关社会历史中,反映了北魏至清朝时期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展现了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之美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之美。
3.展示文物的文化艺术之美
文物作为体现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展现出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如装饰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陶塑艺术、镶嵌艺术、建筑艺术等,其中蕴含的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空间之美及思想哲学之美常令人叹为观止。
如20世纪80年代,由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历经多年艰辛考古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出版,该书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对古代中国服饰发展脉络进行探析,也对对缂丝、刺绣、织锦等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反映了古人服饰中蕴含的民族智慧、气质和生活美学,受到国内读者和东南亞国家出版机构的青睐,曾作为国礼亮相国际舞台。
又如 ,201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敦煌研究院主编的《敦煌石窟全集(第1卷)》,逐窟记录了敦煌石窟的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塑像、壁画以及洞窟保存状况,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的中外文化交流渊源,展现了敦煌石窟壁画雄伟瑰丽的艺术之美,成为敦煌石窟最翔实的档案资料。
4.展示出版物的形式之美
一部质量上乘的文物考古出版物,应是编排布局合理、内在和外在都充满美感的作品,将思想和艺术、形式和内容、局部和整体、材料和工艺有机结合,从图书封面设计、扉页设计、篇章布局到正文排版设计和插图设计等,都是一种美的呈现和美的张扬。
如《大足石刻全集》中有八卷内容为北山、石篆山、石门山、南山、宝顶山五处石窟的考古报告,每卷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文本卷,包括文字记录、测绘线描图、示意图、效果图、地图、正射影像等;下册为图版卷,收录与上册内容相对应的造像图版、铭文拓本等。第十卷《大足石刻历史图版卷》收录了历史上有关大足石刻的珍贵历史图片,以 1940 年初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部分成员在大足考察期间所拍照片,以及 1945 年著名史学家杨家骆组织的大足石刻考察团所拍照片为主要内容,以艺术画册的形式编排,为对比认识大足石刻本身及其环境的今昔变化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这种编排体例以记录为主体,配以专论及历史图版,结构完整、定位清晰、有总有分、主次有序、层次分明、文图对照、阅读查找方便,既符合学术规范,又体现了大型学术性书籍的形式美。
三、挖掘与提升文物考古出版物审美价值的思考
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产,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独特历史,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还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挖掘与提升文物考古出版物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担当文化使命,打造存真求美的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也不断提升。如何创新出版理念,通过编辑手段实现文物考古出版物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的有机融合,达到既“存真”又“求美”的效果,是新时期出版人应当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科学性、记录性、客观真实性当然是文物考古出版物最本质的属性,而艺术审美性则是扩大文化传播和满足市场需求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两者皆不可偏废。存真求美应该成为文物考古出版物的更高追求。出版人应创新出版理念,通过编辑手段对文物考古出版物的构成元素和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展现,深入挖掘文物考古出版物的美学价值,实现文物考古出版物学术性、文献性、史料性与艺术性、欣赏性融合,打造更多存真求美的文物考古出版物精品。
2.将审美追求纳入考古研究各个工作环节
从当前文物考古研究情况看,其重心在文物的历史价值、研究意义、工艺技术和历史故事等方面,较多关注文物形状、质地、色彩、完残等情况,而在文物审美方面着力不多。因此,文物考古审美追求具有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
考古工作中,文物外在的形式美与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哲学层次的内在美体现了其审美特质,探析文物美的规律,阐发其美学意境,能够让读者品位鉴赏文物的美学价值。如重庆出版集团《大足石刻全集》项目实施过程中,摄影组为体现石窟造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双重属性,既真实客观地呈现石窟造像当前的保存状态,又体现出石窟造像精美绝伦的艺术风貌,通过视角把控、光线运用、色彩处理、畸变控制等摄影技术手段,实现了客观真实性与艺术审美性的高度融合。测绘团队和编辑出版团队密切合作,通过线条逻辑、结构、粗细、繁简、主次、设色、成图等各个环节的研究把控,使机械、生硬、冰冷的测绘图件既具客观准确地科学表达,又体现出测绘图件的形式美感,呈现石窟造象鲜活的生命力。
3.将审美追求贯穿于文物考古出版全过程
要确保考古报告在体现学术性、文献性、史料性的基础上体现审美价值,就必须将审美追求贯穿在图书出版全过程,显示各环节特有的审美创造功能,形成多样而统一的美。
一是在设计、编辑、印刷环节中升华美。文物考古出版物从选题策划、组稿开始,到编辑、印刷、发行一体化设计,都要将审美追求贯穿始终,确保文物考古出版物学术性和审美性辩证统一,在各环节挖掘文物的内涵和特质,展现文物的风采,传播文物考古出版物所承载的美学价值,并通过开本设置、封面设计、版式设计以及选材用料、印制工艺等手段,使文物考古出版物既严谨庄重,又体现出艺术性与视觉美感,将科学性、可读性、审美性有机统一。
二是在营销发行环节传播美。文物考古出版物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记录和保护,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为文化遗产事业传承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而且对传承历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出版机构不仅要积极推动文物考古出版物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向人们传播文物之美,还要大力推动文物考古出版物输出海外,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黄文昆. 敦煌石窟研究与图书出版——从美术图录到考古报告[M].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2010.
[2]黄理彪. 图书出版美学[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史竞男.《云冈石窟全集》出版 首次全方位为云冈石窟“立档”[EB/OL].(2019-10-16)[2020-06-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16/c_1125111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