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资源的出版创新

2020-10-09刘宇周建新

出版广角 2020年19期
关键词:出版业中华资源

刘宇 周建新

【摘要】  传统文化出版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在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当下,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在内容、技术、传播渠道及版权保护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从内容创新、技术平台构建、多元渠道开发和法律制度完善四个方面优化,才能为未来的传统文化出版创新与传播提供发展动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积极贡献。

【关  键  词】文化自信;出版创新;传统文化资源;传播

【作者单位】刘宇,东华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周建新,深圳大学。

【基金项目】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H201906);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sk01)。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7.004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记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由隐到显,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出版业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应肩负起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创新性地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新的出版理念、出版技术、传播方式等一系列有效途径,让传统文化资源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是当前出版业亟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传统文化资源出版创新的意义

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与 “源”,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去整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业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直接的体现,也是践行国家文化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1.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所以,这一矛盾的转变将会促使文化生產向更高层次迈进。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出版资源,为建设出版强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尤其是以爱国、和谐、公平、诚信、创新为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定向与引导的作用。出版业应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并将其置于当代语境下,创造性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其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不仅是深化文化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文化品质与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的要求。图书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主要通过接触阅读出版物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目前,中国的图书出版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销售对象还主要集中在以华人为主的聚集地和与中华文化同宗的东亚地区,阅读中国出版物的外国人还十分有限。大部分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以往一些著名的中国元素中,比如京剧、大熊猫、中国功夫等,许多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凝聚中国数千年历史精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未深入了解。所以,传统文化资源的出版创新也是将中国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整理出来,供世界人民吸纳采用,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扩大版权贸易,拓展国际文化市场

传统文化资源的出版创新既是实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学术出版大国,出版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在版权贸易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从2003年引进与输出15∶1的巨大逆差,到2018年的1.3∶1,已接近持平的比例,彰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劲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中国的版权贸易无论在规模、比较优势还是在实力上都有较大差距。如今,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出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大量丰富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出版贸易这一载体,把握发展契机,扩大输出,拓展国际文化市场,助力中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二、传统文化资源出版创新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支持的合力推动下,传统文化出版与传播在发展过程中渐入佳境,但是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内容质量不高、技术落后、渠道单调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内容创新是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十几年,中国传统文化图书的出版逐渐活跃,并呈现品种日益丰富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良性发展趋势,但是也凸显一些问题。一方面,选题策划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文化普及类图书,如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在当当网上搜索其中之一,会显示近万件商品,而且它们在书名、封面装帧、内文版式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形成“千书一面”的局面。另一方面,内容创新的佳作较少,许多传统文化的书籍多是对过去出版内容的翻版、重复。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涉及知识广泛,如中医中药、针灸理疗、武术健身、国画书法、传统戏曲等诸多方面均有涉及,这为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出版资源,相关机构要好好利用、多出精品。

2.出版技术相对滞后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中国民众重要的阅读方式,这对出版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4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04亿。而目前大多数传统文化的出版物是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尤其是古籍出版,因为大多数古籍电子化、数字化出版受到技术限制往往难以付诸实践,大量古籍整理与出版依旧沿用旧制、旧法,缺乏技术创新,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需求。传统文化出版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不能局限于纸质影印,还需要与时俱进地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发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形态。

3.传播渠道传统单一

当前,传统文化出版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一方面,绝大部分传统文化出版是通过纸质书籍、折页、绘本、挂图等传统形式出版,多为纪实类展示,通过展示性的传播文本让受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质,但是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出版形式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面向国外读者,传统文化出版传播渠道主要以汉学家转译、海外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主,较少进入国际主流传播平台,缺乏中外合作的媒体平台和新兴媒介渠道,这也给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带来诸多挑战。

4.版权保护仍需加强

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民众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是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加强。首先,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尤其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针对数字版权和数字版权贸易的相关制度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截至目前,关于传统文化及其作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有限,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其中,《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主要是对传统手工艺品种和技艺的保护。其次,许多企业、组织对相关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对版权知识和价值仍缺乏深入了解。最后,对于个人来说,需倡导个人版权登记,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全社会尊重创造和尊重版权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传统文化资源出版创新的开发策略

在数字时代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资源出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版业应积极应用融媒体手段,创新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产品,打造传统文化资源的立体化出版平台和多维度传播平台。

1.内容创新——创作优质作品,提升出版水准

内容创新是出版业出奇制胜的法宝,传统文化出版创新首先应注重内容创新。

第一,挖掘优质选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巨大的出版资源宝库,但是如何从中研发选题,做出自己的特色,难度较大。出版企业应制定立体化、多层次的选题规划,既有高端的学术研究,也有经世济用的理论指导;既有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也有经典诗文、四书五经,形成持续出版、系列运作的选题集群,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如大象出版社推出的传统文化主题出版物“名人家风丛书”,自出版以来就广受社会欢迎。该书不仅单纯介绍名人家风,还注重家风在他们生活经历和家族发展中的作用,鼓励读者学习名人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掘整理自家家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加大内容创新。创新创作应注意观照当下,将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文化积淀与现实价值、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出版企业要积极扶持原创,鼓励更多作家、理论家、科学家、艺术家推出既能保持传统文化本身的艺术风格,又贴合当代社会、反映时代心声的当代新作,这样的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代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三,加强编校内容加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编辑应练好基本功,培养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在把握内容的同时,不放松编校工作,努力在提高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

2.技术创新——搭建技术平台,推进融合出版

从技术层面来说,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APP、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推陈出新,正在推动新一轮出版业生态的重构。传统文化出版应顺势而为,在技术装备、技术升级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主动参与技术变革,抓住知识服务、在线教育、付费阅读、复合出版等发展趋势。这一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故宫出版社推出的《谜宫·如意琳琅图籍》,2019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数字出版精品项目”。该书最大的创新是独特的实体书籍加线上游戏的解谜体验,读者可以一边感受故宫文化,一边在手机游戏中体验故事主人公的冒险故事。新技术不仅让这本书更好玩,还能防盗,每一本正版书上都有唯一登录APP的二维码。但是在进行传统文化出版的时候,出版企业应注意切勿盲目利用新技术,应结合自身需求对症下药,保障优质资源投放到有需要的地方,实现转型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

3.渠道创新——探索多维方式,拓展传播渠道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兴传播平台和渠道应运而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更多的机遇。传统文化的传播应从单向传播升级为交互主导,从“让用户被动接受信息”升级至“为用户赋能”,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和话语体系去建构传播内容,考虑传播策略。

一方面,面对国内读者,出版机构应采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传播路径,不拘泥于一定形式。出版机构可以在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服务站等阅读场所进行传播,也可以利用新兴媒体在检索、表现形式和交互方式上的优势,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一次开发多次利用。例如,除了直播卖书,出版机构还可以积极运营两微一端,入驻今日头条、抖音、趣头条等平台,开发小程序产品和客户端,使传统文化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延伸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面对海外读者,出版机构要善用新媒体特别是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增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影響力。《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年轻群体,更习惯通过新媒体获取中国信息。因此,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精准推送、同好集聚等方面的分众传播优势,可以有效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覆盖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命脉所在,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新时代,传统文化出版的创新开发与传播必须以内容创新为重点,加大技术投入,拓展传播渠道,保护知识产权,让世界通过出版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蓉. 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出版与文化传播思考[J]. 出版广角,2019(4):47-49.

[2]刘燕飞. 传统文化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思考[J]. 出版科学,2014(1):50-54.

[3]贾洪伟. 中国文化外译作品的出版与传播效应[J]. 外语学刊,2019(6):113-116.

[4]王晓生. 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国期刊发展[J]. 编辑之友,2015(1):50-53.

[5]王井辉. 从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出版与传播[J]. 出版广角,2020(12):54-56.

[6]高欣.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焕发新生机[J]. 出版广角,2020(13):39-41.

[7]唐启秀. 浅析版权视野下传统文化开发乱象之原因及对策[J]. 传播与版权,2019(8):121-123.

[8]李淳宁. 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力量[N]. 中国新闻出版广报,2018-12-21.

猜你喜欢

出版业中华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