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传统艺术教学表现形式的探索

2020-10-09齐龙腾薄伟

关键词:月饼传统艺术

齐龙腾 薄伟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与整合,是新时期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之一。在小学阶段,我们探索从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以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表现形式为传承的主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育人环境,多元创编传统艺术课程,融合相关学科内容,突破了学科边界,围绕“区域特色文化教育”构建学生个体知识体系,拓宽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了解、尝试和理解,并使其成为其文化构建和心理品质的有机部分。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艺术;学科教学;人文素养;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9/22-0102-05

中国历史悠久,美术形式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岩画。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而辉煌,涵盖了琴乐书画、民间工艺、传统戏曲、传统服饰、传统美食、传统文学、民间习俗等生活各个方面。中国多数传统艺术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底蕴的培养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绘画、音乐、剪纸、陶艺和戏曲等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法临帖、绘画描摹、工艺仿制等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对艺术表现技巧有一定认知,更能从传统文化艺术中理解和体会到传统艺术内涵、人文情怀,逐步树立文化自信。

随着国家倡导文化自信,在小学美术课程中,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比重在逐步加大。在小学课堂中,中国传统艺术以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出现。探索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和学习传统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探索有效开展传统艺术的教育和教学形式成为现实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民间美术、传统工艺和民族特色艺术等传统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课程设计的限制,许多内容只是点到即止,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更谈不上感受民族文化内涵,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留下遗憾。

为此,课题组设定研究方案,调研学生对传统艺术关注程度,分析影响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因素和变量,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设计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传统艺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得到改善。

本课题研究依托一线教学,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的实践研究课程体系。下面是我们探索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发掘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培养文化自信的切入点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不可胜数。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固定的时间和模式,成为美食与文化的渗透和交融。传统节日成为增进亲情、友情的强大纽带,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描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展示涉及到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纹饰等,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和习俗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和了解。并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选择诗词诵读、剪纸、国画、泥塑、面食制作、手工制作,以及绘画创作等艺术形式开展综合性单元教学活动,同一主题下,内容丰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中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中秋节主题活动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课题组以《月儿圆圆 月儿弯弯》为主题,进行诵读经典诗詞、月饼设计制作的中秋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以及小小的月饼中所蕴涵的美好寓意。

活动一:诵读经典诗词

活动目标:通过诵读这些经典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表达的含义,体会古人以月寄托思乡之情。

许多诗人都吟咏过中秋诗句。诵读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祝亲人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描写在中秋节这个象征着团圆的节日,望着天上的月亮,写诗给远方的好友杜郎中。

通过诵读经典诗词和分析诗词中的含义,体会作者在中秋佳节用诗词表达内心感受,渴望和家人朋友团聚的迫切愿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友情的宝贵。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中,分析出月饼的种类是具有传统特色的苏式月饼,从“酥和饴”描述中了解苏式月饼酥松易化的口感特点。

活动二:月饼的由来和月饼纹样的寓意

中秋节吃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在殷、周时期月饼叫“团圆饼”。明代时期,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一块月饼,不仅是节日的美食,更重要的是它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月饼通常是圆形,寓意了家人团团圆圆,月饼上的花纹装饰也表达了人们心中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1.中秋节的习俗。利用动画片讲述中秋节的来历和月饼由来的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传统节日在我国是如何延续至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节日。

2.月饼上的纹样。欣赏传统月饼模具上雕刻出的“福、禄、寿、喜”等字样,仔细分析月饼上的吉祥纹样,比如桃子寓意长寿,牡丹花象征富贵等,了解中国传统纹样中用象征、寓意、谐音、比拟等手法的运用,体会丰富的文化寓意。

运用这些传统纹样尝试在圆形纸上绘制月饼图案,用超轻粘土捏出独特的月饼造型和纹样,寿桃、鲤鱼和花朵造型的月饼,表达学生内心的美好愿望。

(二)端午节主题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節日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每到端午节,人们会举行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组织学生以国画的形式表现端午节活动,用制作彩粽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美好期许,感受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流传至今风俗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活动一:端午粽飘香

在名作中寻找端午节的习俗。比如齐白石先生在1943年的《端午节时令画》,画面上用花青浓墨勾勒的艾叶菖蒲、寥寥几笔的粽子和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另一幅《端午美味》里切开的咸鸭蛋、棱角分明的粽子、几粒荔枝和樱桃,表现了端午节时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辟邪驱瘴,品尝粽子、饮雄黄酒的习俗和端午节的时令水果。欣赏这些画作,使学生感受到画家所表达的朴素的思想情感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带着对端午节的美好情感,教师示范讲解画粽子的基本方法,经过学生们的练习描绘,一个个“香甜”稚趣的粽子跃然纸上。

活动二:制作吉祥彩粽

做彩粽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有数百年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寓意辟邪、迎吉、保平安。制作彩粽的方法是在折好立体纸壳上用缠绕的五彩丝线,再用彩线串连在一起,色彩鲜艳、样式美观。开展制彩粽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通过制作彩粽拓宽了学生对端午节传统文化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挖掘民间艺术,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主线

(一)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挖掘燕赵美术历史渊源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剪纸、皮影、瓷器、内画、泥玩具和年画等。我们先后前往考察曲阳定瓷、保定陶埙、蔚县剪纸、衡水内画和武强年画,挖掘燕赵历史文化艺术渊源,进行美术课程的创编。

断代800年的定瓷经过一代大国工匠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到恢复与传承,通过潜心研究,在技艺和工具上进行了创新。定瓷集形色材质、诗词书画于一身,是综合艺术表现样式,也是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方向。

陶埙艺术在制作、装饰、烧制、吹奏等每个环节都有悠久历史和艺术魅力。从制作上属于制陶拉坯,器形装饰上有很多传统纹样,演奏上也是属于宫廷礼乐,有着属于中华传统的文化内涵,集陶艺、纹饰、科学、音乐等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武强年画作为民间特有的绘画体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武强年画是木版套色水印,表现题材非常广泛,节俗年画、农事耕作、历史典故、组字画谜等,内容丰富,产生于民间还原服务于民众。一幅木板年画所表达出来的是匠人的智慧与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和情趣。

将“非遗”纳入美术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专业课程,结合展示展演、参观教学、实践操作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强其互动性和趣味性。将其打造为保护、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特色工艺课程的实践

传统工艺有着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呈现出技艺、经验、精神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鼓励学生选取家乡典型的传统工艺形式,师生共同挖掘其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并在实践中完善。

例如,我国传统手工艺:穿编工艺、扎染工艺、剪纸工艺、漏印工艺等。课程实践中,对传统工艺制作的材料进行优化,提取工艺精髓,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工艺流程,体会匠人独特技艺和工匠精神,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巧手穿编》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编织工艺作品,观察分析作品中的穿编规律,感受编织工艺材料的多样性和编织技艺带来的魅力。带领学生利用彩色纸条学习“穿”和“编”的工艺手法,体会编织带来的乐趣。《漏印的艺术》一课学习漏印工艺制作过程,掌握刻版、漏印技能,带领学生进行漏印操作,体验漏印工艺带来的乐趣和创作美感,培养学生创造生活中的美。《蜡染花布》一课选择身边容易找到的纸代替“布”,以油画棒代替“蜡”,在纸上进行设计,再用水粉颜料进行“染”色处理,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蜡染的方法。通过技法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感受到民间艺人的伟大智慧。

三、创编艺术课程,突破学科边界的生长面

(一)创编中国传统绘画课程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精品巨作数不胜数。古时,人们常用水墨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愿望,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菊花象征气节,梅花象征傲骨,竹子象征虚心等等。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取材自然,朴素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具有象征意义。

依托水墨画题材和表现对象丰富性,创编了《中秋赏月蟹儿肥》《端午粽飘香》《鸿运当头——画金鱼》《葫芦福禄》《水墨荷花》《幽香兰花》等系列课程。

课程中和学生一起欣赏古今国画大师们的经典画作,感受不同艺术特色,感受大师对美好生活的情感流露。齐白石的花鸟草虫的憨拙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欣赏吴作人笔下的金鱼,神韵动人,悠然自得;张大千笔下荷花的纯净美好,高洁品质;写意葫芦寓意的福禄安康,富有情趣。

通过水墨画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享受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中以形写神、以画表意的艺术特色,获得对美好生活的启迪。

(二)创编地方特色文化课程

传承整合“地方文化特色教育”创编课程。以蔚县剪纸为例,通过“赏析名作——品析特点——分析流程”三步激发学生创作。采用合作探究形式设计课程,以放为主,以探为路,感受剪纸魅力的同时,让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创新。用图示、对比、实践等几个常用环节引导发掘剪纸的历史和剪纸的方法,感受生活文化的丰富精神。其他艺术形式的活动如:以追溯历史足迹为主线,清晰展现定瓷的文化渊源和艺术气质;以“三问三研一创新”做课程设计,围绕古埙“三问三研”进行古埙设计创新装饰体验。

四、区域特色文化,构建学生个体知识体系

小学美术是美育培养的基石,美术教育之“道”在于感知、发现、理解,美术教育之“术”在于表现、运用、创造。小学美术具有基础性、无边界性、迁移性。一个孩子拥有了发现、感知和理解美的眼睛和心灵,表现方法和手段不因地域、不因设施,俯拾皆是,甚至迁移影响其一生。

围绕“区域特色美术教育”这一研究方向,深入调查地方教育现状,寻访区域文化艺术资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和美术专业三个方面开发课程。逐步形成“3+X”研发模式。

挖掘梳理:从众多的地方文化中梳理出最具代表性、最需要传承发展的项目,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思考整理。

课程开发: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选取家乡人文历史等资源中的典型,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并在实践中完善。

推广引领:针对一定区域,通过解析代表性案例,将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深入推广,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让人油然而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因地制宜开发课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因地制宜、随手取材,利用报纸、树叶、石头、种子、蛋壳等进行了一到六年级全面美术课程开发。

到承德、保定、涞源、临城、衡水等地考察,做《美术教育地方资源的广阔性》《区域美术特色研究推动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非遗文化与地方资源特色课程重构》等相关主题报告,发表系列报道《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艺术》。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以画册形式和电子相册形式呈现丰富的艺术作品。举办传统文化作品展览,学生常把自己的作品作为礼品赠送或参加美术作品展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传统艺术凝结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工匠精神的完美再现。她既像是一位老者诉说着辉煌的历史,又像是呱呱坠地的婴孩,期待着我们耐心的倾听,精心的呵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需要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技法,更重要的是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其内涵和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深厚的人文积淀。通过不断地更新和积累,学会更自由、更多样、更人文、更中国的艺术表达,并从中得到幸福和乐趣。

猜你喜欢

月饼传统艺术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一起来做月饼吧!
纸的艺术
少年力斗传统
欢乐的中秋节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月饼你喜欢啥馅的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