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专业项目主导型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探索
2020-10-09许仁波涂福泉陈新元
许仁波 涂福泉 陈新元
[摘 要]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为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与科研平台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机电专业创新实践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实践教学目的、优化途径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基于项目主导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以期为机电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实践能力;项目主导;无缝对接;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机械电子工程”(2015013);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液压传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2012506)
[作者简介] 许仁波(1977—),男,湖北仙桃人,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及研究工作;涂福泉(1970—),男,湖北孝感人,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液压传动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陈新元(1972—),男,湖北黄冈人,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液压传动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234-02 [收稿日期] 2019-12-28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集成应用机电、液压、气压等设备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素质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1,2]。机电工程专业集成机械、电子、信息处理及软件工程等多学科内容,体现了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鲜明特点,可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但当前机电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
一、机电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机电工程本科教育体系基本以讲授式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自主进行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导致学生工作后不得不重新进行工程应用方面的实践培训。
参加教学、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当前机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较多不足,如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单一;实验条件手段落后,实验教材及设备陈旧;综合性实验课程较少等[4]。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实践竞赛平台和课外科技创新团队等方式来弥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以上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如学生参加竞赛的功利性目的较强,竞赛阶段较短且比较集中,需占用学生大量时间,使学生无法兼顾正常的理论学习;课外科技创新团队则缺乏对企业需求的有效认知和资金支持,存在导向性不强,持续研究少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项目主导型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构建
与本科培养体系相比,研究生培养以导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主要模式,学生参与文献查阅、课题设计和实验操作等各个环节,逐步掌握方案拟定、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写作等技能,不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其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该模式表明参与科研项目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5]。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但如果让其参与科研团队进行适当引导和锻炼,这些不足可得到明显改善。
基于上述对当前机电专业创新实践培养现状的分析,本文擬从创新实践教学目的、优化途径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基于项目主导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以期为机电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参考。
(一)“双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构成
“双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以专业科研平台为基础,实际项目为连接构建,以“兴趣引导、渐进培养”为原则,从本科低年级开始渐进式培养,让本科生直接参与面向学科前沿或工程实践的项目团队,实现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师作为团队核心,负责项目总体方案的确定,学工教师负责本科团队的管理;研究生为团队第二层,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总体方案确定,其他学生执行各子项目的工作;团队第三层为本科生,主要在老师和研究生指导下参与项目具体工作,如查询、整理资料,学习使用实验设备,整理数据,归纳实验结果,最后写出子项目总结报告。
(二)递进式管理机制
根据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立本科生以正常学业为主,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为辅的管理准则。结合项目内容及团队目标定位,招募有能力、有兴趣的本科二三年级学生,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和兴趣的本科生。
团队成立后,专业教师结合具体项目,指导本科生选择和熟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后,再培养其科研意识,参与项目实际工作。团队从研究生到本科生建立传帮带制度,引导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具体工作。团队构成进行实时调整,根据项目需要不断引入新鲜血液,弥补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队伍的变动,保障项目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对团队中本科生的培养管理与学院管理培养目标一致,即必须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团队工作,不能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在培养过程中,学工老师定期跟踪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如发现团队活动影响其正常学习,将限制学生参与项目的时间。在不影响课程学习基础上,专业教师会对本科生参与项目的工作进行相应考核,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以及工作成果。为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团队实践活动,学院也应制定以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参加科技竞赛获奖等为指标的考核制度。
(三)团队素质培养
考虑到很多学生虽然技术能力较强,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较差,本模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时也注重对其团队协作素质的培养。在本模式中,团队核心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项目实施期间,本科生有很多时间与专业教师相处,与老师、研究生一起进行工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各自子项目工作时,也可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便于老师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并及时给予指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形成优良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素质。
三、结语
机电工程专业集成了机械、电子、信息处理、软件工程等多门学科知识,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项目主导型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可依托专业科研平台,整合具体科研项目,达到提高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素质的目的,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有效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了解科研工作基本流程,熟悉机电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2]梁燕.对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2-22.
[3]胡竞湘,倪小丹,傅彩明.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4):71-73.
[4]陈新元,陈奎生,黄浩等.机械电子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验室建设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9-101.
[5]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