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病因预测模型的研究
2020-10-09何建军方拥军曾惠泽王丽琴王清华曹钦秋周红
何建军 方拥军 曾惠泽 王丽琴 王清华 曹钦秋 周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腹泻病病因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小儿腹泻病病因危险预测模型。方法 方便择取2015年1月—2019年10月该院400例腹泻患儿,分为细菌组(200例)和病毒组(200例),建立腹泻病病因危险预测模型,观察不同危险因素对小儿腹泻病的预测情况。结果 细菌组夏季发病62.00%高于病毒组5.50%(χ2=9.635,P<0.05)。细菌组WBC↑97.50%,CRP↑91.50%,PCT↑84.00%,大便脓细胞≥5个95.50%,均高于病毒组(χ2=11.354、9.762、9.980、9.745,P<0.05)。根据预测模型,流行病学因素+检验因素+临床因素联合预测小儿腹泻病病因灵敏度80.14%、特异度93.51%和准确率最高86.72%。结论 联合应用流行病学、临床、检验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小儿腹泻病病因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小儿腹泻病病因进行早期预测。
[关键词] 小儿;腹泻病;病因;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0)07(a)-002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the etiology of infantile diarrhea and establish a model to predict the etiology of infantile diarrhea. Methods 400 patients with diarrhea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9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bacterial group (200 cases) and the viral group (200 cases).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etiological risk of diarrhoeal diseases was established to observe the prediction of different risk factors on infantile diarrhoeal disease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in the bacterial group was 62.00% in summer compared with 5.50% in the virus group(χ2=9.635, P<0.05). BBC group WBC ↑ 97.50%, CRP ↑ 91.50%, PCT ↑ 84.00%, fecal pus cells ≥5 95.50%, all higher than the virus group (χ2=11.354, 9.762, 9.980, 9.745,P<0.05).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 model, epidemiological factors + test factors + clinical factors jointly predict the etiology of pediatric diarrhea with a sensitivity of 80.14%, a specificity of 93.51%, and an accuracy rate of 86.72%.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test-related risk factors to construct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etiology of childhood diarrhea can better predict the etiology of childhood diarrhea.
[Key words] Children; Diarrhea; Etiology; Risk factors; Predictive model
腹瀉病是一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不同病原学所致腹泻的病因不同,治疗也有所差异,早期准确预测病因对指导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该次研究以2015年1月—2019年10月该院40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流行病学资料、检验资料、临床资料等进行医学统计,解决腹泻病病原学、发病危险度预测等问题,以期预测细菌感染概率,减少不必要抗生素使用、不适当补液及药物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等问题,从而节约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收治的腹泻患儿中方便择取4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病原检查确诊的感染类型分为两组。纳入标准:年龄≤12岁;住院病例;大便性状异常,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培养符合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 271-2007。排除标准:过敏、不良刺激、饮食不当等因素所致非感染性腹泻;临床资料不全。细菌组(n=200):男128例、女72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8.0±7.5)月。病毒组(n=200):男130例、女70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18.1±7.2)月。该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患方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患兒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观察两组腹泻病发病危险因素。该研究将危险因素分为3类:①流行病学因素:包括年龄、发病季节、生活环境、区域;②检验因素:包括血常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大便常规、大便酸碱度(pH)、尿乳糖;③临床因素: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精神、食欲。建立腹泻病病因危险预测模型,比较观察不同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联合对小儿腹泻病的预测情况。
1.3 统计方法
以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效果应用ROC曲线分析法,ROC曲线下面积(AUC)越趋近1.0,预测准确率越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儿腹泻病流行病学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发病年龄、生活环境、生活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小儿腹泻病病因检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WBC、CRP、PCT、大便脓细胞≥5个占比、大便pH≤6占比、尿乳糖酶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小儿腹泻病病因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病毒组腹泻、呕吐、发热占比高于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同类型危险因素作用下腹泻病病因预测模型
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方程:logit(P)= -1.752-0.508X1+2.144X2+1.480X3。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方程拟合优度(P<0.05),ROC曲线下面积0.793(P<0.05)。经计算,流行病学因素+检验因素+临床因素(①+②+③)联合预测小儿腹泻病病因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率最高,见表4。
3 讨论
国内两组大范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小儿腹泻散居儿童发病率高于集体儿童,1岁以内发病构成比最高,2岁以内发病占70.94%[3],该研究中两组患儿2岁内占比分别为73.0%和71.50%,与监测结果相符。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小儿腹泻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一是发生于6~8月的夏季腹泻,二是发生于10~12月的秋季腹泻,前者主要病原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与痢疾杆菌,后者主要是轮状病毒[4]。该研究中,细菌组患儿夏季发病率高,病毒组患儿秋季患病率高,分别占比62.0%和48.50%,与调研结果相符。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各种差距明显缩小,加上卫生知识的广泛普及,导致两组患儿资料在生活环境、生活区域方面无明显差异。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透性腹泻,细菌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5]。患儿可以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粪便,所以,细菌性肠炎患儿大便常规表现脓细胞、红细胞为主。血液白细胞增多主要由急性感染炎症或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所引起。急性细菌性肠道感染以上2种情况均存在,所以细菌性肠炎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大便常规脓细胞增多,在该研究也得到验证。与感染微生物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PCT和CRP指标,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6]。血清PCT升高与细菌感染密切有关[7]。所以该次研究细菌组PCT和CRP大多增高与相关文献相符。大便pH值测定作为腹泻病早期诊断及病程中监测的重要指标是可行的。研究发现,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中,大便含有病变肠黏膜渗出液,pH值呈碱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细菌感染状态下,肠道正常细菌被抑制,病原菌繁殖生长,大多数病原菌不发酵糖类,产酸能力低,甚至还产碱。故细菌性肠炎患儿大便pH呈碱性。轮状病毒感染肠道时,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能力受损,大量肠液积聚肠腔引起腹泻,同时病变黏膜双糖酶分泌不足且活性降低,导致糖类消化障碍,积滞肠腔,被细菌分解成短链有机酸。故轮状病毒患儿大便pH呈酸性。由于病毒性肠炎大多出现乳糖酶缺乏,所以尿液乳糖耐受试验呈阳性的比率较高,该研究也反映这项结果。
该研究基于临床流行病学、检验和临床三类因素建立小儿腹泻病病因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三者联合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最高,分别为80.14%、93.51%和86.72%。提示,全面建立小儿腹泻病因预测模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流行病学、临床、检验相关危险因素构建小儿腹泻病病因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对小儿腹泻病病因进行早期预测,对指导临床治疗、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与过度输液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该研究可以了解该地区小儿腹泻病流行情况,为当地疾控部门提供一定决策依据,制定一定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地区儿童保健水平,如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等。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 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51.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86.
[3]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379.
[4] 桂永浩, 薛辛东. 儿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80-181.
[5]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7.
[6] 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92.
[7] 桂永浩, 薛辛东.儿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80.
(收稿日期: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