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2020-10-09王晛杨佳丽
王晛 杨佳丽
[摘 要] 学科和专业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元素。通过分析学科和专业的基本内涵,阐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紧密联系,明确提出了学科方向与专业设置一体化布局、学科资源与专业资源一体化配置、学科制度与专业制度一体化建设的一体化战略策略,探索出一条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彰显学科与专业特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作者简介] 王 晛(1987—),男,山西太原人,工学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激光干涉精密测量研究;杨佳丽(1986—),女,辽宁大连人,助理工程师,工学硕士,西安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学科建设与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335-02 [收稿日期] 2020-03-28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大学通过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因此,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与专业的基本内涵,明确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对于促进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关系
认识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关系,首先,必须明晰学科与专业的内涵及其关系,然后才能认识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学科与专业的内涵
对于学科的定义与内涵,我国的《辞海》一书把学科看作“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1]《汉语大词典》中把学科解释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或指学校教学的科目。”[2]由此来看,学科的内涵不仅要注重理论层面的知识分类,还要注重实践层面的知识应用,学科更强调的是相同研究领域的教师,以研究为出发,聚焦同一研究方向,形成一种特有的知识体系和活动规则。
对于专业而言,《辞海》的解释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在英语中,speciality(专业)被用来指高等学校中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3]从中可以看出,专业是传授社会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满足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从而设置一整套系统的课程组合。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是如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天然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中介就是课程。高水平的学科需要有高水平的课程,因此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应用到课程建设中,比如课程设置方面,学科前沿课程;课程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最新的学科建设成果等。[4]同时,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均需要在前期工作做好近期和长期规划与设计,在过程管理中要有专门的机制和机构给予保障,在后期的验收考核中要有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确保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同向同行,相互支持,互为补充,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让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二、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策略
推进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强化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需要,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基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以下策略。
(一)戰略规划:学科方向与专业设置一体化布局
战略规划是引导大学各项事业发展和进步的行动指南。大学管理者首先要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纠正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脱节的问题,正确认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协同关系。大学要成立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领导小组,从资源配置到制度建设上保障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的落实。
从学校层面首先要考虑学科布局与结构、学位点的设置与调整等宏观问题。无论是学科布局还是专业的设置,战略规划都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里既有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需要,也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但在学科建设中最基础的要素是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方向的确定对专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中,基于学校发展定位、服务面向,统筹学科方向与专业设置发展一体化布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实现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所开课程的一致性,更好实现学科方向与专业设置一体化发展。
(二)资源配置:学科资源与专业资源一体化配置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作为大学的两项基本建设,在资源配置上既存在冲突又存在内在的依附性,因此,优化资源配置,对实现学科资源与专业资源一体化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1.学科团队与专业师资一体化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任务最终都要由二级学院来落实。教师工作在学院,学术生活在学院,高层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共同要求。通过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提高了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也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能力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了一批教学名师,同时促进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具体到二级学院,要注重教学业绩考核与科研评价融合,从而实现学科团队与专业师资一体化发展。
2.学科平台与专业条件一体化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学科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室、学科研究基地等;专业条件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室、专业实训基地等。学科平台可以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样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训(实践)基地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产生研发项目,科学研究的成果有利于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因此,学校要集中财力进行功能一体化的教室、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硬件条件建设,实现学科平台与专业教学条件一体化发展。
(三)制度建设:学科制度与专业制度一体化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大学使命及组织内部运行的关键动力,但是由于两者的“制度逻辑”和内在属性存在差异等问题,教师个体难以协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组织制度平衡角色冲突和解决资源配置问题。[5]因此,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在学科制度与专业制度方面创新,这里关键的是学校经费分配制度与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1.建立以“课程要素”为主配置资源的经费管理制度。所谓课程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材等要素,在教师、学生等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课程要素主要是教学条件,如教学场所、实验仪器设备及实习(实践)基地等。按课程要素配置资源,就是根据课程来配备相应的教师和教学场所,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定教材和教学设备,以及实验课程需要的实验仪器等。
以课程建设为中介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基于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設首先是反映在学校经费分配上,以课程要素为依据来分配办学经费,可以起到统筹两者作用。因此,按课程要素来配置资源,分配办学经费,可以较好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
2.建设以“科教融合”为主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科教融合的理念,改变轻教学重科研、轻专业重学科的思想。引导鼓励教师利用最新学科研究的成果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类别和特点,应分别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使不同领域教师在各自的科研教学中找到平衡,从而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245-246.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0.
[4]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33-39.
[5]王凯,胡赤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视角[J].教育研究,2019(2):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