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受理论的专业教学知行交互探索与研究
2020-10-09魏峰群席岳婷
魏峰群 席岳婷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同发展,专业教学体系设计时也越来越注重课堂以外综合实习环节的设置,但在目前旅游规划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仍表现出缺少有效的“教”与“学”之间的互渗,缺乏学生在“知”与“行”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在认知需求与实践能力上脱节的现状。面对具有较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基于“接受理论”思维,在本科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导向下,提出从学生认知完整性出发,探索“课堂教学+户外实训”的交互型教学模式,以期对高等院校规划设计类型课程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 接受理论;户外教学实训;交互型模式;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体系与传承路径研究”(XGH17048)
[作者简介] 魏峰群(1971—),男,陕西咸阳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城市地理研究;席岳婷(1973—),女,陕西咸阳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文化遗产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134-03 [收稿日期] 2019-12-04
在2019年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1],进一步明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强调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解决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同时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遵循国家课堂教育的指导思想,审视目前旅游规划专业方向课堂教学,的确在师生互动水平、知识传授质量、实践能力运用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旅游规划专业方向课程的特殊之处在于,专业知识兼具管理学、经济学和设计学等属性。面对涉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课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学生认知掌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面对庞杂的知识外延,旅游规划课程教学需要既全面深入而又有所侧重。现有课堂教学与综合实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即时的“互动”教学无法实现,导致学生不易建立系统的专业思维和方法。因此,面向学生“知”与“行”的互渗理念的课堂实践训练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知识寻找问题、审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思维、创新思维的水平。
一、“接受理论”思维的启示
源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是德国学者姚斯(Hans Robert Jauss)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受众的接受意义,即一个作品或活动必须要由供给者和接收者共同完成,而成为一个整体”[2]。美国学者费什(S.Fish)进一步以受众反应为中心,认为“文本意义产生与否取决于读者(受众)的反应”。随后,伊泽尔(W.Lser)提出“审美相应理论”,更为关注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作品文本的结构框架中包含着等待读者补充的未定“空白”和“否定”,必须依靠“阅读响应”最终完成作品[3]。西方的接受理论对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影响深远,并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传播及其他相关领域。将文学界的“接受理论”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性的理解为: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必须以学生认知水平及运用水平为唯一的衡量标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评是核心,如此“教”与“学”、“知”与“行”才会统一起来,一个包含教师讲授和学生反馈的双向教学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旅游规划课程注入户外实训环节的价值与意义
旅游规划是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八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的理论原则与设计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目的地项目策划、旅游景区景点设计等实践工作。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完全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模式,难以真正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中“规划设计”属性所要求的“创新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发展过程中被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源于認知本质,其主要观点同样倡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4]。因此,在面对旅游企事业单位不断强调在职员工“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滞后于社会需求。地方政府及旅游局、旅游景区、相关旅游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将“工作经验”放在考察学生们专业素养的首位,要求学生们“到岗即可以工作,无须再进行前期培训”。客观而言,对于大学生不可能在校园学习过程中便具备工作经验,但在社会需要的引导下,课程教学设计中增加实习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应该是合理可行的方法。
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教学实习和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目前的教学体系中课堂实习(实验)环节较少,实习基地覆盖面有限,学生直接动手参与机会较少,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亟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产学研一体化结合的不够深入,学生的复合型综合素质受到影响,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5]。针对以上问题亟须从专业课堂教学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得到解决。
(一)互动式和渗入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生生进行平等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与学同步的交互影响过程。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受到课程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一般采取案例研讨、主题思辨等方式在课堂进行,其中“问题”是教学互动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而现实情况是,“问题”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和拟定。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更为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面对社会真实案例认识、发现、分析问题。显而易见,若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依照课堂教学进度,精心加入实训环节而不是“坐而论道”或“纸上谈兵”。“渗入型”教学模式要求完成一部分知识内容,同步加入教学实训环节,让学生面对现实案例发现问题并“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会延伸学习内容,引发更广更深的思考,真正实现师生平等的积极互动效果。即将课堂知识渗入实践经验,将实践知识渗入理论学习,相互渗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全面提升的教学效果。这种多频次的“渗入模式”相比传统的课程结束后的综合实习显示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具“及时性”“针对性”的特点。并在这种不断地重复过程中逐渐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维与习惯,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6]。
(二)专业實训环节中的角色识别与影响
1.从课程设置层面。目前的课堂教学与综合实习安排各成独立体系,导致知识传授和运用时间无法紧密衔接,难以达到即时的“学以致用”的理想效果。加入课程实训环节,增加针对课题某部分知识的“小实训”,真正让课堂活起来,成为教与学模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2.从教师教学角。教学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思维。教师若全部采用普通课堂教学的方式,只是通过案例学习和问题交流,与面对现实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并进行扩展性学习对比而言,教学目的实现无疑后者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3.学生学习角度。学生群体对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智慧,必须达到对课堂知识的“可理解、可参与、可响应”,传统教学方式难以真正考核出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广度与深度。学生普遍仅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所了解,远远达不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加以运用的层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和学问是抽象的理论,要去亲身参加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才干。
三、基于旅游规划课程的交互模式分析
旅游规划课程(56学时)依据教学内容,教师组加入了3次交互型户外教学实训,时间节点位于三个部分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后,分别是“旅游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旅游区环境容量测算与管理、旅游区服务与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交互型户外教学实训一般需要具备实训时间、调研经费、教辅人员,以及景区规划资料、景区座谈等基础条件。在每次户外现场教学实训前,教师组将考察调研的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讲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调研的重点。通过课堂知识与实践技能两者之间的互动与互渗,真正让“教”与“学”都能达到预期目标,将书本知识点点滴滴的融入实践工作中,反过来又更好地去理解理论知识。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户外实训的教学目的,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课题、景区规划项目等,在更为真实的设计任务中体会和运用户外实训课程中掌握的基本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近三个学期对“交互型”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从所收集到的反馈意见来看,的确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组分别对学校教务部门、学生就业中心、实习单位评价、授课教师意见、学生评教反馈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研,得到一致好评,在新修订课程教学体系时增加“交互型户外教学实训”环节,并在全校规划设计类课程中进行推广。
四、结语
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是形成完整体系的坚实基础。同时,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旅游景区空间规划的认知过程与所属管理学科存在较大差异。作为横跨空间规划与旅游管理的特殊课程,有必要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出发,不断完善和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形成专业思维和逻辑的有效手段。“交互型户外教学实训”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与传统教学和实习不同,具有小型化、针对性、及时性、扩展性等特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旅游业快速稳步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高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创新性旅游专业人才,必学从最基本的课堂和实训出发,注重“知”与“行”的充分融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2019.
[2]姚斯.走向接受美学[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3]袁世硕.接受理论的悖论[J].文史哲,2013(1):5-13.
[4]彭望书.建构主义:一种富有成效的数学教学实践范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7(2):95-61.
[5]王晓峰,程圩.旅游新常态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1):65-71.
[6]汪渊.高校利用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