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
2020-10-09杨萌刘雯张雅楠
杨萌 刘雯 张雅楠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调研了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近五年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客观地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生;调研
[基金项目] 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项目“食品检验技艺技能传承平台”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杨 萌(1983—),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营养保健与功能性食品研究;刘 雯(1986—),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农残检测研究;张雅楠(1988—),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农残检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105-02 [收稿日期] 2020-04-10
一、调研基本情况
(1)调研目的。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体现人才培养的成果,总结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使专业更好地对接产业、服务企业。(2)调研对象。调研对象是2015—2019届近五年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总计1276人,问卷回收954份,回收率达74.1%。(3)调研方式。此次调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毕业生可通过登录网页或微信等客户端填写调研问卷,提高了调研的覆盖面和回收率。(4)调研内容。调研主要包括毕业生工作岗位、薪资、创业情况及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等相关问题展开。毕业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主要围绕课程、学生活动、创业等方面进行。
二、毕业生调研情况分析
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调研结果显示:28.72%的毕业生在食品企业从事加工、检验、质量管理、销售等岗位,9.75%的毕业生在第三方检测企业从事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采样、样品前处理工作,13.50%的毕业生在烘焙等餐饮服务单位,2.14%的毕业生在事业单位,10.80%的毕业生自主创业,35.09%学生从事其他行业。通过分析可知,目前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平均在50%以上,主要对口就业单位是食品加工企业、第三方检测等,基本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第三方检测机构、大中型食品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体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显示:20.13%的毕业生在食品检验岗位,10.69%的毕业生在食品质量与管理岗位,5.97%的毕业生从事营养指导,11.64%的毕业生在食品生产加工岗位,5.67%的毕业生从事食品销售,35.16%在其他如文秘等岗位。通过分析可知,就食品产业链而言,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食品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食品加工(烘焙为主)、营养指导,其中食品销售主要是保健食品销售。没有选择专业对口工作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50.68%认为专业对应的岗位收入待遇较低,42.47%认为专业对应的就业机会较少,26.5%认为专业对应的工作不符合自身兴趣,15.52%认为专业对应的工作环境不好,29.22%是由于其他原因。通过分析可知,刚毕业的学生就业对口率较低,工作变动次数较多,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刚毕业对职业发展欠缺规划,对于自身定位较高;二是目前食品行业的薪酬普遍较低,招聘的员工以加工岗位为主,检验人员流动的较少,而学生对于最低工资标准有所提升,学生求职期望偏高与现实情况存在偏差;三是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强,更注重福利待遇等,宁可暂时待业,也不愿意去屈就一份工作。因此,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生对食品行业企业的认知,强调职业发展规划,合理定位高职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设置支撑岗位情况分析。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足度统计显示:48.11%的毕业生认为基本能满足,17.71%的毕业生认为完全能满足,20.75%的毕业生认为有一定的差距,13.43%的毕业生认为不能满足。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能满足岗位需求,满足度达到65%,主要原因是有部分毕业生为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造成满足度下降。专业活动毕业生工作影响力统计排在前三位的是:毕业生认为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实验实训、顶岗实习。通过分析可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定位的能力要求合理。构建以食品检验综合实训、营养配餐实训、食品质量控制实训、顶岗实习组成的综合实践模块,以学生社团活动、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为主的“第二课堂”,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将职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但同时,毕业生在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较弱,说明专业培养在这方面存在短板,同时毕业生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需求较高,今后专业应加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3.创业情况分析。每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虽然不足10%,但较其他专业较高,尤其是近两年自主创业人数基本稳定,其原因:一是相对其他专业,食品行业创业入门门槛低,成本也不高;二是国家政策方面对应届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学生有吸引力;三是专业近年加大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毕业生创业动机统计显示:54.37%的创业毕业生认为收入好,19.42%的业毕业生是由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12.62%的创业毕业生是为了成就个人创业的理想,8.74%的创业毕业生是受他人邀请创业,4.85%的创业毕业生是由于有好的项目。创业的毕业生50%以上是由于看中经济收入,与未选择对口專业的主要原因基本一致。其次是未找到合适工作,原因是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创业公司所属的行业统计显示:31.71%的创业行业在餐饮业,21.95%的创业行业所属服装业、12.19%的创业行业所属教育、文化创意业,7.32%的创业行业所属信息、计算机服务行业、26.83%在其他服务业。可见创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餐饮业及服务业。其原因,一是专业女生较多,对化妆品、服装等兴趣较浓,淘宝等购物网站为其提供了操作简单的平台;二是食品专业与餐饮行业接近,专业开设了心理健康、创业与就业课程,餐饮管理、互联网+食品营销等选修课程,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较多,扩展速度较快,毕业生在有一定知识储备与心理承受能力后更容易实现创业理想。
三、建议
这次调研的结果充分肯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综合分析调研结果并结合实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加强与地区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并不高。相对其他类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地方产业的发展更为紧密。因此专业定位要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相融合,应紧跟国家和山东省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精神,进一步加强校政行企合作,完善校企共育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依据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分析每个模块所需达到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在获得“1”的同时达到“X”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X”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求。
3.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的培养。食品行业是一个良心行业,守不住道德底线的食品从业者根本无从谈起食品安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思政内涵,找准课程内容与思政的融合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食品专业在保障人民美好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专业荣誉感;培养遵纪守法、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要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接受企业的教育、磨炼和考验,在工作实践中领悟和体验,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强化职业道德的养成。
4.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自我认知、职业定位与规划。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的形式正确引导学生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和薪资定位,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先从一线做起,强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胜任更高岗位和职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