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运河宣讲团的水利专业文化涵育实践

2020-10-09汤薛艳刘怀玉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0期
关键词:大运河新工科

汤薛艳 刘怀玉

[摘 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新水利类专业大学生文化涵育对于水利人才培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借助水利特色专业、大运河区位和专家优势,打造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通过对大运河宣讲团成立背景、运营概况和建设路径进行分析,探索基于大运河宣讲团为路径的水利类专业大学生文化涵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 文化涵育;大运河;水利类专业;新工科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开放性课题“淮扬文化高地建设研究”;扬州大学2019年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研究”

[作者简介] 汤薛艳(1991—),女,江苏启东人,硕士,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运河文化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刘怀玉(1955—),男,江苏涟水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运河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92-03    [收稿日期] 2020-04-09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和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有着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坐落于扬州古运河畔的江阳路南校区,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50年在南京创立的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淮河水利专科学校,学科特色鲜明。学院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和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探索基于大运河宣讲为路径的水利专业文化涵育实践,营造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旨在融入大运河文化精神和水利精神,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人才。

一、文化涵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这为文化涵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推进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重要保障。高校第二课堂存在内涵空心化、领域边缘化、运行孤立化、培养单一化的“四化困局”[1],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文化涵育,推进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体系和学生成长需求相融合,可以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三是提升“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新工科建设下,合格的水利人才除应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水利人才所需的实验、模型仿真、数据分析等基本技能,还需要有信息获取、理论联系实际、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等[2]。专业文化涵育能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育人氛围中培育新时代水利人才。

二、水利类专业文化涵育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深化、内化水文化建设,在校内开展水文化特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将学校建成水文化社会传播基地、水文化培训教育基地、水文化研究推广基地[3];围绕“知水、亲水、乐水”开展分层模块教育,探讨水利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4]。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创新能力提升体系,在专业教育中全面渗透创新教育,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改造,但并未提及校园文化涵育功能[5]。总结现有文献,水利类专业文化涵育主要集中在水文化建设和创新实践能力养成,尚未出现依托大运河打造水利专业社团进行文化氛围营造。

三、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的探索与实践

(一)成立与目标

2019年7月,原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因学科发展需要独立为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水利学院全面搬迁至江阳路南校区后,院团委开始谋划学院“一院一品”学生工作特色。基于学院水利学科、依托于运河畔区位、中国大运河文化研究院等先天优势,学院从专业文化涵育出发,重点打造“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培育水利学生“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优秀品质。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9月份招募成员,10月份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在团队创建、组织架构、宣讲材料整理和宣讲实战等方面总结经验如下。

1.核心团队创建:自宣讲团成立后,学院招募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宣讲员,从专业基础、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首批共选拔16名宣讲员,其中团长1名为研究生,副团长3名为本科生;聘请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担任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担任活动指导教师,全方位全过程指导大运河宣讲。

2.组织架构:形成以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为主,大运河历史与文化传承协会和学生会大运河特色项目部为两翼,大运河特色班团活动(“大运匠才”演讲能手)为基础的组织机制。宣讲团主要负责宣讲材料编写和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对外宣讲,协会主要负责大运河类非宣讲性质活动,特色项目部主要承担学院内第二课堂活动,三部门各具特色,但也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协同不足等问题,为合并整合、优化组织架构打下基础。此外,低年级“大运匠才”班团演讲为储备宣讲员后备军,演讲能手在升入高年级后可以竞聘加入宣讲团。

3.材料打磨:学生宣讲员通过研读史料、看相关文献,逐渐积累大运河文化知识,整理近4万字宣讲素材,从邗沟开挖讲至隋唐相连、宋元改道、明清盐商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维分析运河的时代价值,并重申大运河申遗和保护运河的重要性,最终通过试讲、修改、试讲,考虑受众需求和文化接受程度,打磨“人人都听得懂”的宣讲通用稿。

4.宣讲实战:宣讲员根据幼儿园、高校、社区等听众需求进行宣讲通用稿修改,幼儿园主要开展认识运河启蒙活动,通过儿歌、做游戏、手工等方式教小朋友什么是运河;高校主要开展运河文化普及和运河水利工程科技宣讲,让大学生认识运河科技之美;社区主要开展运河文化普及和爱我运河宣讲。从2019年11月—2020年1月,共奔赴扬大三幼、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裴庄社区、春江社区等累计开展近十余场线下宣讲,联合扬报教育带领扬子晚报小记者听讲座、观LDV实验室、游三湾开展亲子活动;参与了“寻梦古运河,记忆扬州情”暨第三届扬州运河系列活动,被市政府授予“最美运河守护团队”称号。

5.创新实践:利用寒假探索开展线上宣讲,联合院大学生宣传报道中心制作八集线上宣讲微视频,并在院官微推送,学生反响热烈;设计水利卡通人物,尝试将卡通运河形象“代言人”融入线上宣讲。此外,绘画、摄影、视频制作等学生人才储备充足,为后续品牌项目内涵式发展做好人才准备。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建设待完善: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成立初期,为方便从学术研究、户外活动等不同方面开展宣讲活动,学院同时成立大运河历史与文化传承协会和学生会大运河特色项目部,但活动开展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分工不合理,交叉重复工作多;部分学生积极性较低,参加宣讲团动机较功力,且尚未有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应进一步完善宣讲团成员的选拔、培训、激励、退出机制。

2.宣讲成效待提升:目前仅有通用版宣讲大纲,在针对不同群体宣讲时会有所侧重,但重点和特色仍不鲜明,宣讲活动成效也无从考证,并缺乏活动总结。下阶段宣讲内容的分类、提炼、升华和宣讲活动的组织策划、过程效果、成果巩固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6]。

3.文化涵育待深化。宣讲团成立半年来主要围绕运河历史与文化知识宣讲,参与对象基本局限在宣讲团成员,学生参与面较窄、和学生党建工作、第二课堂等学生工作融合度不够、宣讲缺乏品牌化和特色化,有待进一步推动宣讲内涵式发展。

四、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建设路径

(一)优化组织架构,升级宣讲品牌特色

整合资源,协同合作,特色升级。学院目前和运河相关的组织主要有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大运河历史与文化传承协会和学生会大运河特色项目部,多平台跨部门,经过一学期运作,发现存在协作成本高、活动重复、宣讲内容不契合听众需求等问题,急需通过完善组织架构从上位规划层面进行解决。合并三部门,统称为“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纵横推进,按宣讲活动开展流程,细分为理论部、策划部、宣讲部和新媒体部;按宣讲受众细分幼儿组、青年组、中老年组,走进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和社区等企事业单位精准宣讲。下阶段主要开展:(1)大规模线上开展“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需求调研”,研究受众需求,服务精准宣讲;(2)研究受众需求,分类精准打磨宣讲材料,形成一类群体一份宣讲,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好让人民满意的宣讲。

(二)营造专业文化氛围,树立水利专业志趣

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要素主要包括专业背景认知、学习环境和氛围、发展前景和舆论环境等方面。围绕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特色品牌,结合水利专业,“以水养水”,从学院、社团、班级、宿舍等层面全方位营造水利专业文化氛围,以文育人、以文化文,增强学生专业情感共鸣,树立水利专业志趣。下阶段主要围绕:(1)学院层面:开展“水韵匠心”教授大讲堂,邀请水利行业教授、专家、高管、知名校友等做客大讲堂;(2)社团层面:发挥研究生专业优势,研本互动,研究生会主办“大运匠智”课外学术论坛;发挥本科生组织活动优势,结合第二课堂,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主办“大运匠品”课外沙龙,院科协组织“大运匠才”专业文化艺术节,定期举办科创交流分享会;(3)班级层面:开展“大运匠才”我是演讲能手班团活动,人人都是运河演讲小能手;(4)宿舍层面:结合宿舍文化建设月,开展“大运匠住”专业文化宿舍建设活动,全员全方位营造专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专业情感,强化专业认同,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深耕大运河文化,推动内涵式发展

大运河历史与文化宣讲团从学院走向扬州大学、面向社会,努力成为让大家“听得懂、听得进,有料、有趣”的运河宣讲品牌活动,下阶段需精耕细作,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注重内涵式发展。主要方向:(1)研读运河史料和运河研究专著,集合学科特色和扬州地域特色,挖掘凝练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升宣讲站位和高度;(2)扩展宣讲内容,讲好大运河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故事,打造宣讲子品牌,开展“话说大运河水利工程”“话说大运河遗产”“话说水利名人”“我说大运河精神”等宣讲活动;(3)丰富宣讲形式,线上线下联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结合疫情形势启动线上宣讲;设计大运河文创产品,结合学院“小水滴”卡通运河形象“代言人”,手繪大运河知识宣传画册、大运河历史人物书,运河书签等;(4)探索宣讲活动和学生党建、团建工作相融合,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研究学生活动参与和发展党员机制的互动关系;(5)增强社会认同,扩大品牌影响力,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传统水利活动和水利新政策,做好知识宣传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对接三湾公园、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做好志愿服务;对接企事业单位洽谈宣讲服务,融入党日团日活动中;扩展宣传途径和方式,利用校内外新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参考文献

[1]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5):119-122.

[2]马丹,谢红强,卓莉.新工科视域下水利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3):122-124.

[3]楼玉宇,雷春香.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做精做强水文化品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开展水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23(4):1-4.

[4]吴婉玲,李佳奇,陈晓东.基于素质教育的水利精神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19,143.

[5]刘文锴.基于“新工科”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改造关键与对策研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36-41.

[6]刘子刚,马倩影,褚宝良.大学生宣讲活动的现状及发展策略——以河北省保定市大学生宣讲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3):57-60.

猜你喜欢

大运河新工科
壮乡有条大运河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