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对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探究
2020-10-09黄东辉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不但能发挥武术本身强身健体、防身御敌的作用,还能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實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程;武术教学;思政教育;作用
[基金项目] 茅台学院2019—2020年度“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mysz2019009)
[作者简介] 黄东辉(1986—),男,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97-02 [收稿日期] 2020-04-13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体育课程特别是武术教学拥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武术教学对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大思政”格局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势在必行,体育课程应做到“课堂思政”。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是高校教师的首要工作任务。育人就是在教学工作中,除了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课程思政”就是要做到在每门课程、每节课堂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现“三全育人”,努力营造全面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思想和氛围。
二、武术教学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武术课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一门重要课程,武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都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就要切实做到“课程思政”,在武术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武术教学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对磨炼和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坚强意志力、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武术教学对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1.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习武先习德,自古以来,习练武术都要尊崇武德和遵守习武规范。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军事武术,还是民间武术,都对习练者有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要求习武者除了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外,还对习练者进行心怀善念、关爱民众、热爱国家等品德的培养。民间武术门派在收徒授武之前会对习武者进行严格的思想品德考察,甚至有些武术门派在传授武术前还要对从学者进行三年的品德和意志力的考验与考察,从学者具有良好的品德,将来不会做出违法乱纪和祸害群众、离家叛国的事情,才能会光大门派、造福人民、为国奉献。
武术在高校德育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坚强、果敢、正义等优良品质[1]。德育为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必要环节和有效保障,与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要求不谋而合。学习武术首先要求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武术的尊师重教的要求,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
2.促进自强不息的积极奋斗精神的形成。自古以来,在武术训练和对抗中,习武者须具有不退缩、不服输的精神,要求习武者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在体育课程的武术教学中,通过武术训练和武德教育,能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永不服输的精神和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高贵品质。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不服输的精神,使学生们在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勇于战胜困难,努力拼搏,不断奋斗前行,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3.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武术的传承中,习练武术者都以保家安民、报效国家为荣,为国为民尽力乃是习武者极大的荣耀。汉朝时的卫青、霍去病;宋朝时的杨家将、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俞大猷,以及抗倭中武功高强的少林僧兵;近代爱国武术家霍元甲、韩慕侠;传奇将领许世友等,这些爱国武术人士和将士为了保卫国家历尽艰险,无一不得到国家和人民的称赞和敬仰,他们的武术事迹在后世不断流传。学生通过观看散打、摔跤比赛或武术套路比赛,能提高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意识。
4.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程中的武术教学,一方面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增强和生理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刻苦的训练,不但能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如每次练习前要求学生练习身体放松、呼吸调匀,顿感轻快,平稳情绪,使人体心、意、气、形、神和谐自然,并将这种消除压力的简易方法用于平时的生活和学习”[2]。通过武术教学能使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5.促进优秀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习练武术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早贪黑,练功不辍。学生通过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训练能逐渐养成勤奋、刻苦、较强自我约束力、良好毅力、良好生活作息的习惯。信息化时代学生们受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影响,若没有较好的规范自我意识和能力,易形成过度“刷网络”“玩游戏”或将大量精力放在“网络聊天”“网络直播”等不良习惯。当学生不能约束自己,在电子设备方面不能合理分配时间时,极易上瘾,浪费时间,耗散身体精力,影响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习练武术要受武术门派的门规限制,还要遵守良好武德规范,这使得习武者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而在高校体育课程武术教学中,也会对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武德教育,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及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自我、自省、自律,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促进文化自信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祖国文化的认可和继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延续与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能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保持对祖国文化的高度认可,提升继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哲学性、文化性等特点与‘文化自信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3]。在体育课程的武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掌握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武技水平,本身对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我国武术不但具有强身和技击的功能,还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养生文化、保健理论文化、修身养性理论文化、哲学文化以及一定的文学价值。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在武术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和掌握武术技击的同时,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对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能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促进自强不息的积极奋斗精神的形成,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优秀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洪军,刘国彬.浅析武术在高校教育中德育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237-238.
[2]顾燕冲,朱小军,李明洋,马利.开放互动的武术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J].武术研究,2019,4(02):94-95+107.
[3]冯素琼.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下新时代“文化自信”构建路径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3):49-52.